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各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有一个共同点,即突出了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这种趋势在逐渐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培育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仅是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在阐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以应对激烈竞争的国际文化产业大市场。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范畴
  1.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又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所以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同的国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由此可见,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2.文化产业的范畴
  文化产业的范畴取决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民族思想意识、国家政治观念、法律规定、居民文化素质、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知识及其传承、教育水平、科技发展程度及创新意识观念等。据此可以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畴界定为以下几类:第一,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第二,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第三,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第四,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机构有33.87万个,文化产业“核心层”从业人员278万人,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16878亿元,2009年中科院报告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我国文化产业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重点扶植大型企业,让小型企业自主经营。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表现为文化底蕴丰厚,且文化没有排他性,文化产业大多由政府介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由政府提出,重点文化企业由政府扶植或经营。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市场发育度低,没有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现行教育制度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懂文化的不懂技术,学技术的轻视人文,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小,管理方式滞后。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
  1.积极应对,和而不同
  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面对文化全球化,我们既要积极主动应对,又要批判接受,做到“和而不同”。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有差别的统一,同是毫无差异的完全等同。在文化全球化的道路上,“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通过沟通和对话,求同存异,达到“和”。 文化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交会点,互相弥补和促进,从而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总之,我们应该对各民族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给予认同,对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个性给予尊重,在坚持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那些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营养来充实我们的文化体系,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
  2.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在历史长河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余年,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其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的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继承是批判的继承,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承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的凝聚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即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等。
  3.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对于像美国、韩国、日本等这样的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发达国家的强势产业,它与国家的一个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相关度越来越高,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成功案例表明,一个国家想要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必须提高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是第一重要的。而一个国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是通过其文化产品来实现的。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所以说,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外,还是文化传统、政治理念等的载体,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文化价值。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重要的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已全面拉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帷幕,并把“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定为2.4万亿元约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
  参考文献:
  [1]樊琦,张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8):103-106.
  [2]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3):140-143.
  [3]滕超,黄缅.文化产业发展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9):149-153.
  [4]郭周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分析及途径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14,(9):24-29.
  [5]花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39-49.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陕西西安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全球化 产业 发展战略研究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