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阅读选文思想价值评判岂能轻忽?


  课程属性和阅读过程的特点决定思想教育是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微型小说的体裁特征为阅读命题带来机遇的同时更提升了难度。笔者通过考察2017、2018年中考微型小说阅读命题,发现有些试题在选文思想价值评判上多有疏漏,命题思路、技术和体制亟须调整完善。
  一、思想教育: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
  诊断、反馈、甄别和筛选是中小学各类考试常见的目的,具体到各学段,考试目标自然有所区别。就语文学科来说,鉴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属性,考试不应只评价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掌握与运用状况,还应对其精神世界予以观照和引领。特别是在阅读上,相比于写作的输出过程,阅读更多的是输入外在信息,从而激发阅读主体内在变化的过程。“文质兼美”是阅读文本选择的通行标准,“文”指形式,决定文本的外在形态;“质”指内容,制约文本的思想意义。文质相辅,以质为本。所以作为命题人,不只需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文本的选择、文“质”的评判、题目的命制和解答,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考查类型,它是通过多样的写作方法,刻画形象,讲述故事,以反映生活、表达主题的文学钵裁。受制于考试时间和试卷容量,同时考虑尽量呈现文本的完整样貌,命题人选择的常常是篇幅极短的微型小说,有时会对原文加以改动。微型小说一般字数在1500字左右,没有铺展的空间,因此更注重情节的紧凑和引人入胜,多以简短而有波澜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留白的写法、精练含蓄的语言运用和委婉隐没的主题表达等来提升艺术效果,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碣烈的阅读审美体验。
  微型小说的体裁特征,既为命题带来多种可能性,也相应地提升了难度。在对选文思想价值的评判上,目前命题人的把控情况不容乐观,时有疏漏。以初中阶段为例,选文应有的思想教育意义自不待言,但有待商榷的命题(包含选文、题目和答案)并不鲜见,不仅出现在平时的考试中,甚至出现在高影响度、高利害性的中考里。
  二、中考阅读命题微型小说思想价值评判乱象
  1.忽视选文本身思想导向的偏颇
  2017年贵州遵义中考试题选用《高贵的“伪证”》一文,故事从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多丽丝收到法院传票要求出庭作证讲起,然后通过多丽丝的回忆交代她曾经如何认识—个身染毒瘾的年轻女人,并暂时收留她的女儿安迪,而后这对师生建立起真挚深厚的情谊,最终又因安迪考入重点中学而渐渐失去联系的始末。接着故事又回到如今,有人指控多丽丝从前收养过这个身染毒瘾母亲的私生女安迪。倘若有关安迪家庭出身的指控成立,安迪“不来梅市形象大使”的称号将被取消。多丽丝为了维护安迪,否认自己认识这对母女。在母女激动含泪之余,法官西蒙宣布多丽丝证词有效。故事最后以西蒙庭后窗前的自语交代他如此判决的缘由:“法庭是神圣的地方,无论是证人、被告还是原告,都不能欺骗法庭,但是,有—种证言,上帝都会原谅的,那里面蕴藏着—颗高贵的灵魂,它被上帝称为高贵的‘伪证’。”
  不难发现,文中做“伪”的人并非只有多丽丝,还有法官西蒙。倘若多丽丝是出于无害的善意,那西蒙明知她说假话却依旧宣布证词有效的行为又该如何定性呢?因为多丽丝善意的谎言“上帝都会原谅”,于是法官就可以知法犯法来袒护?上帝等同于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吗?法官又怎么知道上帝如何想呢?法官到底是依凭法律还是宗教审案?面对文本价值观和“法治”精神的抵牾,学生该如何选择?在文章标题和结尾片面的引导下,命题人只将焦点集中在赞美多丽丝上,就此拟题,约束答案,也约束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2.简单解读需要辩证地、多角度分析的选文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个矛盾统一体,需要多角度、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事物。小说阅读也是如此,人物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主题指向也可能多层面,不能简单视之,轻下论断。
  2017年江苏镇江中考试题选择了一篇微型小说,原题为《截肢》,入选后出于命题需要删去题目。围绕谁更适合当新任村治保主任的问题,小说首先简要对比大黑与小白的优缺点,以示他们“各有千秋”。情节在二人对待锈钉扎脚的问题上有了转折,小白再三劝告,大黑仍旧不当回事,只是拔出钉子“甩在道上”,直到脚脖肿胀、脚掌变色依然不上心,最终酿成截肢的悲剧,而“大黑脸上仍乐呵呵的”。小白当了治保主任,却为大黑截肢而自己未能尽力避免愧疚落泪。文末,当村民为大黑错失治保主任一职心生惋惜时,村书记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尊重的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生命吗?”
  从大黑心粗自负、有病不治,小白足智多谋、殷勤关切,以及结尾村书记的评价来看,人物褒贬鲜明呈现,故而本文命题也指斥大黑漠视身体,赞扬小白尊重生命。但是如果细致深入地阅读文本,解读恐非如此。大黑不去治脚,实际上是他“男子汉”的观念以及曾多次被钉子扎却没事的经历和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所致,他不是故意拿自己身体开玩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至于截肢后依然乐呵呵的,文中已有信息并不能指向他漠视自己生命的推论,倒是理解成性格乐观更贴近文本。反观小白,既然知道踩中生锈钉子的危害,为什么不坚持给大黑医治,以至于末了内心愧疚?他在文中的作为其实就是分别与大黑、大黑媳妇、村书记作言语交流,大黑不接受,小白便也“拗他不过”了,至于对另外两人的叮嘱也并没有起作用。一切解读要回归文本,就既有内容而论,小白心细有谋却偏文弱,缺少雷厉风行、执著坚持、勇于行动的作风,而大黑心粗愚昧但勇武敢为、开朗直爽,谁更适合做治保主任并不能决然断定。故事采用全知视角客观叙述,写作者或文本一定就站在村书记的立场来判断吗?那只代表村书记在文中个人的言论而已,叙述的可靠性需要考量。
  可見,若只一点一面地解读,或者依照一些解题经验(如主题常在结尾或隐或现,村支书的话正是本文的结尾)来命题,阅读自然容易成为僵死的、无益的智力游戏。
  3.低估选文主题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推荐访问:选文 轻忽 岂能 评判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