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设计与实践


  摘要: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契机,在“工学研融合”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背景下,对“专业导师制”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中推行专业导师制的依据、基础条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设计新思路,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开展工学研“专业导师制”的实施途径与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研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促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石。“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与学分制、班级制、分层教学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用性本科院校普遍采用“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学校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习、科研、专业技能、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确保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实施。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是专业指导式、技术传授式的综合。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导师制教育改革的研究,十余所高职院校将导师制纳入教学改革计划与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围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工学研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经多年深入研究与实践,构建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一、工学研背景下推行“专业导师制”的依据
  (一)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专业导师制使一线专业导师担负教育教学重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导学、导能、导工、导业”关系,教师充当“师傅”并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激发求知欲、动机、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业务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学研在通过学院内涵建设,将专业导师制纳入并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全过程,符合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紧密的师生联系、切实的导师指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专业导师制能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获得广泛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三)产业转型与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工学研“专业导师制”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主动适应了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拓展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开启一条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二、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实施的基础条件
  (一)制定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围绕软件专业职业岗位,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融科研、社会生产于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软件专业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细分专业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包含的专项技能点,保证单项技能实训与岗位综合实训内容的连续性、衔接性与实用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工学研融合,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第一,利用专业教师教科研项目课题,充实到教学实践平台,逐渐引导学生建立深厚的专业兴趣。第二,利用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学生技能竞赛等项目,充实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侧重学生专业知识良性补充。第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工学研”融合技术服务平台,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综合化,最终达到校企双赢。通过各种实践平台的搭建,构建及健全校内外实践资源教学库。
  三、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设计
  (一)工学研“专业导师制”设计原则
  工学研“专业导师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专业导师发挥以学生为本、一对一、师生双向互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环境,利于开展教学。专业导师制能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和创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获得广泛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二)组建专业导师团队
  紧密的师生联系、切实的导师指导是工学研“专业导师制”的核心与关键。专业导师团队由一线的专业导师组成,担负教育教学重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导学、导能、导工、导业”关系,教师充当“师傅”并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激发求知欲、动机、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业务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业导师团队采用“1+1+1+1”形式构成,即校内专业班主任+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优秀学长。
  四、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实践实施路径
  近年来,我院农业物联网系根据专业实际需求,以工学研结合、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通过校方大力支持,以及校内教师、优秀学生的极力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学研“专业导师制”创新实践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2+1”专业导师工作室(站)
  “2+1”专业导师工作室(站)即专业班主任工作室、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专业导师企业工作站。专业导师工作室(站)是专业导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双向互动、全方位指导交流的场所,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我院建立了软件专业班主任辅导工作室、专业导师工作室(软件开发综合设计工作室、数据库应用工作室、软件测试工作室、3G应用开发工作室)和行业企业专业导师企业工作站(江阴市华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鼎盟科技有限公司、泰州华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提升专业导师工作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实践、工作、研究能力。

推荐访问:工学 高职 实践 创新 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