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阳的蓝天之旅


  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人类在蓝天翱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从此,飞机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人类翱翔蓝天的历史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朝阳默默耕耘二十余载。董朝阳研究团队开展切换系统理论在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实现了网络环境下航天器的自适应切换控制与反馈调度协同设计;解决了基于弹性模态的姿态控制问题,传感器安装位置的选取、负载力矩的反馈以及高不稳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此外,在面向总体姿控专业的姿控系统设计平台开发以及考虑冗余备份的电气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中,他们也取得新的进展,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董朝阳向记者介绍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飞机不仅要有好的构型,还要有好的控制系统。不同的构型要有不同的控制系统与之相匹配,两者紧密相联。因此,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保证飞机在不同的设计条件下,能够稳定、安全以及符合人类要求地飞行”。近年,董朝阳在研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科学自然基金2项、航空科学基金1项,以及与研究所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在负责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协作项目中,董朝阳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经验固化起来,较好地实现了设计过程中设计经验的继承和设计效率的提升。董朝阳向记者解释道:“航空航天的任务通常是急和重的任务,有些东西通过软件实现,比如数据的处理、绘图和文档的生成,使研究人员能更好地专注于他们的创新设计,提高设计的效率和层次。”
  1985年,董朝阳只身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了飞行力学的学习和研究。董朝阳回忆道,“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观的培养方面,班主任对我的帮助很大”。毕业后,董朝阳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几经辗转,他又回到母校继续攻读博士。科研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没有终点的探索之旅。董朝阳认为,虽然在一些工作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最大的欣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有一次,研究所遇到了一个弹性振动问题,我们通过控制系统给他们解决了,他们挺满意的,我自己就很高兴。”
  在人才培养上,董朝阳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我会给他们一个任务和目标,方法由他们自主选择,希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创新。”对于刚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董朝阳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心态的调整,“在大学的时候,以学习为主。到了研究生阶段,主要以科研为主,真正培养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各种知识的能力”,董朝阳说,“现在的工作,80%都没有学过,这些知识在网络上都有,怎么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能力很重要”。
  航空航天是我国的一个战略性的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着互联网和新能源的挑战。“原来飞机还是用的常规能源,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害。我们现在主要从新能源角度研究飞行器,虽然不容易,但是希望能够做出成果。”董朝阳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工作打算在无人、低成本的飞行器上有所突破。
  法国作家法郎士曾说,“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是谦虚的,因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做”。董朝阳就是这样一位心系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踏实努力、谦虚谨慎的科研工作者。

推荐访问:之旅 蓝天 董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