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 [曼昆:“把布什政府架在火堆上”]

  1998年,一部名为《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由美国德赖登出版社推出,很快以飓风之势风行美国,短短两三个月就发行了二十多万册,并被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大约三百五十所大学用做经济学教科书。在中国,《经济学原理》也赢得了众多的拥趸,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国人及时补了经济学这一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有着“新凯恩斯主义”擎旗手之称的哈佛大学青年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
  曼昆是美国少数最有才华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他天真率直,敢于辩论和直言。2003年他出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期间,就曾经因此“把布什政府架放在火堆上烧烤得痛苦不堪”。
  
  从淘气小顽童到终身大教授
  
  1958年2月3日,曼昆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市拉霍亚镇。在他出生时,美国经济一片低迷。当天,父亲正捧着一本发黄但号称是“影响钱袋子的经济学”的书――《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看至兴头处,听到刚出生的曼昆的啼哭声,遂半嗔半怪地朝着产房瞪了一眼:“小子,你来得可真是时候啊。瞧好了,这是萨缪尔森写的书,火了好几年啦。啥时候你也整一本出来,多少赚点钱补贴一下家用吧?”得到的却是愈发大声啼哭的回应。
  童年时代的曼昆,深受父母的溺爱,因而调皮顽劣,整日里恶作剧不断――有一次,曼昆从外面玩耍回来,看到母亲正蹲在水塘边揉搓衣物,就哇哇地嚷嚷开了:“我饿,我饿……”然后,趁着母亲进屋拿吃的东西,赶紧跑过去,使劲儿一推,把盛放衣物的大木盆推到了水里。待到母亲出来,大木盆已随波荡漾到了水塘中央。母亲只得找来一根长木棍费力地勾捞起来,而曼昆则得意地吹着口哨跑开了。
  好在曼昆虽然调皮顽劣,但也有着诸多的兴趣爱好――收集过硬币、邮票、岩石、贝壳、大理石、棒球卡、竞选徽章,喂养过海龟、蛇、老鼠、鱼、蝾螈、变色龙、鸭子、猎犬,后来还迷恋过下棋、击剑、航海。不过,这又应了“因不够专注而受苦”的老话,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曼昆先后在物理、哲学、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之间跳来跳去,从而直接导致毕业后的道路磕磕绊绊――在国会预算局干了一个夏天,在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学了一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了一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干了一个夏天,在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了一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了一学期,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了一学期教授统计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讲师……直到1985年,曼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做助理讲师,才算正式稳定下来。
  哈佛大学的教书生活,永久地改变了曼昆的人生轨迹,并决定了他的学术道路、研究方向,甚至思维方式和个人性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停滞膨胀,使得自30年代开始的主流经济思想即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于是,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纷纷登场,互相争论着要夺取经济学主流的王冠。在这一“群雄逐鹿”的时期,年轻的曼昆一枝独树――坚守凯恩斯主义,大量吸收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精华,通过自己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努力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坚实的微观基础,从而逐步使自己的思想升华于各派之上。
  1987年,曼昆发表了一篇名为《小菜单成本与大经济周期:一个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的论文,他认为:经济中有一定垄断力的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比如一家饭店,成本上涨了,你的商品价格也要上涨,但如果换菜单价格就可能引起消费者的不适应,而且会提高菜单成本,如此一来饭店可能还会维持原价。一般上涨很多,或者上涨很长时间后,饭店才会选择换菜单,这就是菜单成本。
  虽然“小的菜单成本引起大的经济周期”一提出来就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的嘲笑,说“菜单成本太小,而且在动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时变得更小,每天打印一个价目单的边际成本只有几分钱,相对利润而言,实在微不足道”,但也由此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微观基础,从而开创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菜单成本”理论。曼昆因此得到了哈佛大学的赏识,被破格提升为终身教授,专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课程。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九岁。
  
  两部经济学专著斩获
  “新凯恩斯主义擎旗手”桂冠
  
  “菜单成本”理论使曼昆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各种各样的邀约随即纷至沓来。起初,他兴奋得跟个小鹿似的,挨个儿出席研讨会、出任评议员、审阅论文、撰写推荐信,但他很快就发现,类似的请求愈来愈多,已经严重占用了本应花在要紧事情上的时间,遂毫不客气地一一拒之门外,然后一头扎进了经济学研究中,继续为凯恩斯主义鼓与呼。
  曼昆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就他讲授的宏观经济学而言,发表的论文已然涵盖了从价格调整、消费者行为、资产定价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多个课题,甚至还“一不留神”跳出宏观经济学范畴,研究起了不完全计划生育下的人口出生率、对附加津贴的税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进入、住房需求的人口统计决定因素等,可谓“四面出击”。
  在研究并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曼昆慢慢地认识到,好的论文固然能带来热烈的掌声和艳羡的评赞,但若想有效且系统、完整地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下一代,教科书才是最为有效的工具。于是,曼昆转而加入了编写教材的行列。对于这一点,他是这样解释的:“抛开可以赚到钱不说,编写教科书另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塑造学生的思维。经济学这门学科不像牛顿力学和欧几里得几何那样简单明了,编写的时候,你有很大的余地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你的选择将反映你对这门课程乃至学科的理解,并直接帮助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二、激发新的灵感。在编写的过程中,每当你不得不向别人解释某个问题的时候,你都必须比平时思考得更全面、更彻底,这就容易暴露出你理解上的不足。而当你试图弥补这些不足时,往往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想破脑袋也找寻不到的新的灵感。三、提高写作技巧。经济学之所以沉闷,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学家撰文时只求通顺而不求优美。因此,若想成功兜售经济学著述,就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俱佳,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而这也就逼迫着你在编写的时候必须好好润笔。如此,天长日久,也就提高了写作技巧。”
  因此,1992年,当曼昆编写的第一本教科书《宏观经济学》出版后,立时因“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把经济学的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加以案例分析,融会贯通,让人易于接受”而受到各界的好评,就连素以尖刻闻名的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在自己的《兜售繁荣》一书中对《宏观经济学》如是评价:“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很快会成为最畅销的学术著作。”果然,《宏观经济学》不仅在美国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很快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葡萄牙文、俄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多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首战告捷,曼昆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埋头进行新的研究,于是便有了时隔六年后《经济学原理》的横空出世。与之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这部《经济学原理》的风格更为独特,它幽默风趣地回答着每一个初学者提出的“在21世纪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问题――一是有助于你了解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二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这本书因而被人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经济学初级教材”。1998年4月6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显著位置刊文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已经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约三百五十所大学用作经济学教科书!”
  两部经济学教科书在新凯恩斯主义逐渐盛行并占据上风的美国出版,使得经济学界对这位有才华的青年经济学家的佩服达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2000年,曼昆被称赞为“新凯恩斯主义擎旗手”,理由是:在早先揭示出凯恩斯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欠缺之后,十余年来继续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发展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作出了积极有益的重大贡献,即“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体系下为凯恩斯主义思想提供微观基础”。
  
  经济学专长
  铺不平通向白宫的道路
  
  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成功,给曼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命运转机。他被政治家看中,请他帮忙出谋划策――2003年3月,当哈伯德因故辞职后,曼昆应布什之邀出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刚进入白宫时,曼昆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物,公众认为有了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的建言献策,美国的经济必会大有好转。而他自己也颇为自信,认为一定能带领着白宫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帮助总统振兴经济。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作为一名学者,可以口无遮拦地对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阐述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但作为一名政客,却必须时时刻刻严把自己的口风――要知道,社会舆论对于学者的敏感和政坛人物的敏感完全不同,总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往往会被戴上政策预期的帽子,不管你是否在预测今后的政策变化。事实上,曼昆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充当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之后,他的学者风格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进入白宫不久,曼昆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有一次,作为布什经济班子的成员,曼昆公开对外界说,鼓励美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海外。他认为,贸易全球化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公司利润,但他疏忽了此举同时也会导致国内失业率的攀升。果不其然,很快就有数字显示,短短数月就有将近二百八十万人失去了工作。这下子,就给了民主党人攻击布什的把柄,他们认为这足以证明政府没有给失业人口足够的关心,一阵穷追猛打直把布什折腾得尴尬不已。
  又有一次,在一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会议上,曼昆毫不隐瞒地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基于高科技泡沫破灭,还有企业治理丑闻、9・11恐怖攻击、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经济正经历着非常困难的时期等原因,如果局面持续下去,将严重威胁到美国经济……很快,这番言论就被人当做对经济前景不自信和有可能会大幅度削减赤字以保证不损害经济增长来解读,逼得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和格林斯潘赶紧手忙脚乱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
  还有一次,在给一家报纸撰写评论时,曼昆随手写道:“……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证。许多公共政策比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结果,文章见报后,立时掀起轩然大波:“不会吧,难道又要改革所得税和福利制度?”
  就这样,以少有的天真和率直,曼昆“把布什政府架放在火堆上烧烤得痛苦不堪”,最后只得于2005年“被迫灰溜溜地离去”。好在曼昆并不觉得遗憾,在总结自己的白宫生活时他这样表示:“当经济学家试图为解释去解释世界时,他们都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想去帮助改变世界时,他是一个政策顾问。”他得出结论:“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但评论界则对其给予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说:“经济理论研究是学术层面的事,不会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说什么都无所谓。但制定经济政策绝非儿戏,一项失败的政策也许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毕竟,治学与治国是两股道、两种力。”从这个角度说,曼昆的“卷铺盖走人”也没有丢了什么颜面,要知道白宫是经常更换经济学家的。
  
  走出白宫重返象牙塔
  
  从白宫出来,曼昆重新回到了哈佛大学。
  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白眼,但曼昆不为所动,依旧保持着作为学者的批判精神,继续就经济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评论。不过,细心的人已经发现,从发表在《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可以看到,曼昆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了,当然也更加老练了。针对“美国最卓越的设计师们正在推动联邦政府立法,为服装、鞋子乃至腰带和眼镜框架的设计提供三年的版权保护期”的事实,他即兴涂鸦了一篇《时尚有版权吗?》,曼昆的率直由此可见一斑。
  在持续研究经济现象之余,曼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讲授经济学课程上,因为他有一个愿望――让所有的人都迷恋经济学。
  曼昆在哈佛大学教授的课程有很多,其中尤以关于经济学原理的导论课最为人称道,每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达上千人。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总会首先给出这样三个理由“鼓动”大家:“第一,获得金钱的贪欲所带来的动力。对哈佛本科生而言,经济学是最接近商业的课程。第二,经济学可以帮助理解与分配稀缺资源有关的政策。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是从这里开始他的经济学生涯的。如果希望有朝一日成为美国总统,经济学将帮助你理解这些问题。第三,对理解世界纯粹的好奇心。”接下来,曼昆会像拉家常一般讲授经济学知识,其间,在举例子的时候,曼昆常常会说到时下当红的影星和体育明星,甚至是富有争议的电视剧和电影,至于其他经济学家比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更会被他信手拈来讲解一番。
  如此这般,曼昆随和的作风,渐渐地给哈佛大学相当严肃的师生关系吹进了一缕沁人心脾的新风,他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2011年,曼昆五十三岁了,而每到中午12时左右,在哈佛大学最大的讲堂桑德斯讲堂的讲台台阶上,都会看到他笑吟吟地以握手的形式欢迎每一个学生前来听课。这已经成了哈佛大学的一道风景。■
  (责任编辑/金 翎)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