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牵引|

  人有生命,自然不能没有欲望。就欲望的出现而言,除了食色之类的生理需求之外,大概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则,就是:有“可能性”的地方,就会产生欲望。譬如,美伊战后,最令人震撼的消息是:伊拉克博物馆中的十七万件古物被“乱民”劫掠一空。这些所谓的乱民,平常都是知法守法的百姓,现在为什么做出强盗的行径呢?正是因为战争之后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抢劫”的可能性出现了。
  人性是软弱的,即使信仰了宗教,也难以抵挡欲望的侵袭。何况宗教还有一个罩门,就是允许信徒“犯罪”之后可以忏悔。善门一开,只能期望清者自清了。美国在几年前做过一项调查,访问许多民众说:“如果可以隐形,你会做什么事?”结果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说:“要抢银行。”隐形使人获得“不会被捕”的可能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守法呢?因此,修养的要旨是:努力使自己不要陷于犯错的“可能性”中。换言之,谨言慎行,不图侥幸,才是人生的坦途。
  不过,逃避终究不是上策。我们还想到比较积极的作为,就是:首先分析欲望,发现它可以分为二类,一是“自我中心的”,二是“非自我中心的”。前者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利己而难免损人,由此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因此,在满足自我中心的欲望时,首要原则是“没有后遗症”。譬如,乐极生悲,纵欲伤身。如果可以温和地阅读、听音乐、喝咖啡、聊天,显然是比较可取了。至于非自我中心的欲望,则是凡事都能为别人设想,为大局、为远景而考虑。人格成熟与否,常以此为判准。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名为《色戒》,但原文的名称是《转世》之意。故事描写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位喇嘛,从五岁出家修行,到了二十五岁通过各项考验,但是自己又觉得未曾体验尘世的爱恋,终究有些遗憾。他说:有些东西是放弃之后,才会觉悟的;有些东西是拥有之后,才会放弃的。如果我不曾拥有俗世生活,又怎么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是先结婚生子,然后到了二十九岁才出家的啊!
  这位男主角名为达世,他的师父知道他尘缘未了,就准许他还俗。达世还俗之后,很快就谈恋爱,并且结婚生子,然后将家里的谷物运到了城里去直销,赚了不少钱,也因而与保守的邻居、狡猾的商人互生嫌隙。稍后他还经历了谷物被焚,与商家斗殴等事件,并且有一段短暂的外遇。他心思混乱时,收到师父临终时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师父自知此生尚未圆满,将会转世再生,希望当我再来时,你能告诉我,满足一千个欲望,与克服一个欲望,哪一个比较容易?
  所谓“满足一千个欲望”,是指活在世间各种欲望层出不穷,无异于活到老忙到老。至于“克服一个欲望”,是指克服想要入世的欲望,或者,克服那个“自我中心的”欲望。
  达世看了师父的遗言,心中百感交集。他半夜起身,离开熟睡中的妻与子,朝着寺庙的方向走去。他的行动显示了他认为自己难以满足一千个欲望,那么何不回头,再去试试能否“克服”一个欲望?但是,有如尘网的世间,岂能容你说来便来,说走便走?他那聪敏的妻子早已等在通往寺庙的路上。妻子说了一番道理,包括“佛陀离家之后,他的妻子如何自处”等等,然后她让达世自己去做抉择。达世左右为难,拿起手边一块石头,石头正面刻着谜题:“如何能使一滴水不干涸?”反面的答案是:“把它丢进大海中。”达世若有所悟,电影也就此结束。
  达世到底选择何去何从,其实已无关紧要;我们自己面对各种欲望时如何选择,才是比较切身的问题。■

推荐访问:牵引 欲望 欲望的牵引 欲望 欲望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