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电影 [战争大片《南征北战》背后的人与事]

   2009年8月20日上午,电影剧作家沈默君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合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笔者前去采访时,其家人介绍,20日早晨5时许,沈默君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照顾他的人一小时后出门找他,发现他坐在石凳上已经昏迷,急忙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确诊为突发性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老人在医院逝世。
  沈默君生于江苏常州,从小热爱文艺,1938年参加新四军,一直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沈默君的电影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新中国首部战争大片《南征北战》的剧本,就是他创作的。1953年,他创作了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1957年,他与黄宗江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海魂》――这三部剧本给沈默君带来了巨大荣誉,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红色经典。
  笔者曾在部队从事话剧编剧工作。电影剧作家沈默君健在时,我曾经采访过他,了解到电影《南征北战》创作过程背后的一些故事。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毅是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又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那时,他常常南京、上海两地奔忙:去上海处理政务完了,旋即带着警卫员坐火车直奔南京,许多军务等着他主持。那年月的沪宁线,火车从上海返回南京,要六七个小时。
  1951年春的一天,陈毅坐火车从上海回南京,路过无锡站时,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吴强挎了个公文包上车。吴强是军区电影指导委员会主任,也是后来享誉全国的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当时,苏南行政公署设在无锡,军区的同志经常要到无锡联系工作。吴强上车后,向陈毅报告,军区文化部刚完成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陈毅高兴地说:“我们军区有人写电影了?你写的?”
  “沈默君写的。”吴强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大沓文稿。
  陈毅接过文稿,喜滋滋地说:“好,很好!我们刚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接着就要像苏联那样,拍我们共产党的电影。你看斯大林,他们拍了多少部十月革命的片子啊!”
  吴强汇报说,沈默君完成的电影剧本,是根据沈西蒙的话剧《战线》改编的,原剧导演顾宝璋也参与了创作。该剧反映的是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历程。
  陈毅点点头,说:“沈西蒙写的戏,我看过;沈默君写的小说,我读过;沈亚威作的曲子,我唱过。我们华东军区的‘三沈’是出了名的。”
  吴强说:“沈默君还能演戏,这一年他一直在上海拍电影《海上风暴》,演的还是主要角色。电影拍完了,他回到军区就写出了这部电影剧本来。”
  陈毅点燃一根烟,对吴强说:“我的吴部长,你现在找个地方去休息吧。到南京还有三个多小时,我要在火车上把这部‘电影’看完。要是真不错的话,我们要赶快把这部电影拍出来。”
  在列车行进中,陈毅抽着烟,认真地读起手头的剧本来――这部剧本,就是后来被誉为“新中国首部史诗性战争大片”的《南征北战》。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张骏祥分别任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在成立典礼上,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同、副部长冯定和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夏衍亲临盛会,传达陈毅的指示,并致词祝贺。就是在上影厂成立一年多之后,陈毅开始审阅《南征北战》剧本。
  那时,陈毅的家位于南京市青岛路一号,是一幢西式小洋楼。一天,他特意把沈默君请到寓所,沏了两杯好茶,在楼下客厅里和沈默君探讨《南征北战》剧本。他们谈了很久,最后陈毅明确地说:“你们应该设计塑造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俘虏了他,受到军法审判。”陈毅站起身,拍了拍沈默君的肩头,亲切地说:“同志哎,这样写矛盾冲突才有说服力,才有艺术魅力。”
  沈默君为面前这位名扬中外的儒将大胆的艺术构思所折服,他将陈毅的指示认真地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南征北战》剧本的第二稿完成了。
  当时,剧本对未来的电影是着重表现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不很明确,只是简单地认为两者不可分割,而在拟写剧本时则比较偏重于前者,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比较熟悉。剧本试图把华东战场三年来的重大战役都包罗在内,因而从毛主席到重庆和平谈判、蒋介石撕毁谈判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写起,接着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写苏北七战七捷后向山东撤退,再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写经过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我军转弱为强,最后以外线出击为背景写大踏步前进,直到准备投入淮海大战为止。贯穿全剧的对敌斗争故事线索,有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三条战线,作者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陈毅阅后,认为修改后的剧本既有人民战争性质的描写,又有战斗历程的记述,内容太庞杂了。于是,他把沈默君和话剧《战线》的作者沈西蒙、导演顾宝璋召来,共同探讨《南征北战》剧本中存在的问题。
  陈毅首先肯定了剧作者的艰辛劳动,然后循循善诱地说:“艺术不是历史总结,也不是政治工作报告,不能面面俱到。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是要集中一点来表现全盘。根据你们所掌握的素材,我看,还是集中写毛主席伟大的运动战战略思想为好,因为这个主题有现实意义。”
  关于故事结构,陈毅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提出就从鲁南撤退写起,写到莱芜战役为止,只有这样才可能表现得深刻,不要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就会写得不深刻。他还具体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敌我方基本情况,并说可以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正面描写历史事实,一种是采用虚构故事的做法。陈毅认为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大家听罢,当即表示同意。陈毅接着说:“我上星期在上海,不少朋友问我,志愿军的力量究竟怎么样啊?为什么攻克汉城,又守都不守就放弃了?这些朋友是杞人忧天。他们不懂得运动战,不懂得运动战的主要特点是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但这些朋友不懂,我们部队内部不少干部在解放战争初期也不懂得。他们只知道攻城守地,只看到眼前的坛坛罐罐,舍不得这些,因为得来不容易,所以生怕打烂了,一下子抱住不放。他们就不懂得不把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这些城呀、镇呀、坛坛罐罐就保不住。你们的剧本要表现毛主席伟大的运动战战略思想,这样才有意义。”
  为了让剧作者进一步认识运动战战略思想实质,陈毅详尽地把当时华东战场敌我基本情况讲解给他们听,又帮助他们确定剧本的贯穿线为运动战中的大踏步后退和大踏步前进,并且要他们重新构思故事,不要写真人真事,用现实主义结合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写。陈毅谈到表现敌人也应该采取现实主义的方法,如果敌人是顽强的,也就不应该写得不堪一击,敌人也应是有性格的。
  陈毅还热情慰勉剧作者,说这个剧本的内容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写得也生动,如果能够再下一番工夫,把写作的角度再转一下,把问题再深刻一层,思想性与艺术性就会更好一些。
  陈毅的话,无疑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对此,剧作者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增强了修改剧本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写战略思想问题太大,对能否写好没有把握。
  
  三
  
  经过群策群力,至7月底完成了第三稿,此时剧本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夏天,南京酷热,气温达到摄氏四十度以上。陈毅在军区医院抱病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轮流念新改好的剧本。病房内,两台电风扇呼呼地使劲吹,陈毅仍浑身冒汗,却全神贯注地边听边插话。
  因为重写的《南征北战》剧本仍很粗糙,让陈毅这位文艺内行听这样的稿子,三位剧作者心里很过意不去。而陈毅满是汗水的脸上浮现着温和的微笑,说:“刚生下的娃儿总是有点毛脸的,不要紧,装扮装扮就会好看,是不是?文章总是越改越好嘛。”
  陈毅忍受着病痛,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同剧作者讨论修改方案,讨论剧本中的每一句对话。他坦率地指出,剧本存在的缺点是概念化和简单化;告诉剧作者,哪些地方要加强、哪些地方需削弱;他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经典著作,要剧作者去阅读一下。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还是要读一点文学名著。写文章、写戏、写电影剧本都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构思要深思熟虑,要学古人那样反复推敲,不要拈来就写,要考虑成熟了再下笔。”
  接着,陈毅特别强调:“剧本中有些对话,请你们务必修改,就是不要提我陈毅的名字,也不要提陈司令、陈军长,统统改成部队通用的首长称呼,好不好?这件事,我拜托你们了!仗不是我陈毅一个人打的,我陈毅一个人能消灭敌人六十万吗?显然是不能够。胜利归功于毛主席伟大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全体指战员。个人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我陈毅不能贪天功为己有!”
  吴强是主抓电影《南征北战》的创作工作的,陈毅又特地同他打招呼:“吴部长,我拜托你帮我把好一个关,就是不要在《南征北战》中提到我,知道吗?我的作用也就那么一点儿,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就会脱离群众。我们共产党从来都只承认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只承认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而不赞成一个英雄造就整个时势的说法。”
  陈毅握着吴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南征北战》要好好写写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淮海战役中那个奋不顾身炸碉堡的战士才十九岁,我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了不起的英雄!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革命胜利的今天。我过去常常讲,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这些还幸存在世的人,要记着为牺牲的同志扫墓。”
  
  四
  
  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从陈毅那里回去以后,思想豁然开朗,他们把原来写的剧本打乱,重新结构,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这部史诗片的基调。
  为了修改好《南征北战》剧本,沈默君深入当年的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新稿。这一稿经过三野电影指导委员会审阅,再复送陈毅审定。陈毅在提出个别场面与对话仍需修改的意见后,认为这个剧本的创作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
  剧本按照陈毅的指示修改好以后,吴强便命沈默君携剧本赴北京,送呈总政文化部审查。总政方面提出意见后,沈默君就住在北京修改剧本,一连修改了三次。总政审查通过后,又将剧本送上海电影制片厂审查,又修改了三次。定稿的剧本刚脱手,即被北京一家文艺刊物全文登载,开创电影剧本在期刊发表的先例,深受读者的好评。
  最后,电影剧本《南征北战》送呈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最后关头,沈默君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现在的西四北五条)的中央电影局招待所住下,等候审查结果。
  1951年9月6日,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时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江青了解到陈毅亲自主抓军事题材影片,便对拍摄电影《南征北战》发表了意见,表示支持。这使剧作者沈默君等人松了一口气。于是,中央电影局下达了拍摄令,上海电影制片厂立即投入拍摄,剧本则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在层层审查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剧本有几处被要求必须修改:
  原先剧本拟通过高营长和赵玉敏隐约涉及爱情的密切关系,以深入表现部队和群众的关系,结果受到“在战争艰苦的情况下,一个军人怎么能够跟一个地方女同志谈恋爱”的诘难,只好修改成军民友谊关系。
  剧本结尾原先写奉命插入敌后的张连长,为阻击敌人突围壮烈牺牲。审查意见认为“正面人物不应当牺牲”,剧作者只能忍痛删去。
  原剧本中唯一一个对运动战思想想不通的战士王春开了小差,被指为“暴露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弱点”,有人严厉指责沈默君:“让一个战士的思想发展到开小差,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失败。为什么要这样写?什么动机?你们要向组织检讨错误。”因而修改为没有一个战士开小差,我方军人全部都是正面形象出场。
  陈毅详细了解了电影剧本《南征北战》的审查过程,沉默了。
  他对剧中军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过修改,也改过剧本的几段对话。但他是个组织观念极强的老共产党员,既然是上级部门的审查意见,他不主张剧作者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深知,剧本中的“爱情”、“牺牲”及“战士开小差”等情节设置,均是剧作者受自己的艺术观点影响所致。其实,陈毅原本还要求在《南征北战》剧本中写出“解放军团长叛变投敌”的震撼剧情,只是剧作者有顾虑,才写了一段“战士开小差”。基于当时全国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的严峻形势,陈毅感到《南征北战》能通过审查而获拍摄,已是很幸运了。
  1952年10月,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影片一经放映,好评如潮。这部电影在新中国的银幕上,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成为史诗性的战争大片,堪称经典。■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南征北战 人与 大片 战争大片《南征北战》背后的人与事 老电影南征北战背后的故事 老电影南征北战土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