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凤荣“报春燕子”展示“中国高度” 燕子报春

  郑凤荣,1937年生于山东济南,从小酷爱田径运动。1953年,她代表山东队参加华东区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后,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在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期间,成为我国第一位跳高运动健将。
  1957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田径比赛中,郑凤荣以一个漂亮的剪式动作,成功地跃过一米七七的高度,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也是我国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人们称她是“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
  
  天生为跳高而生
  
  郑凤荣多次对人说过:我也许天生就是为跳高而生。这句话,道出了郑凤荣的自信和自豪,也揭示了郑凤荣能够从一个普通家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共和国体育运动史上第一只“报春燕子”的原因。1937年5月16日,郑凤荣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郑家怀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母亲是一个卷烟厂的工人,工作繁重,收入微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郑凤荣的记忆里,童年的生活情景大多是母亲为了多挣点钱养活自己和弟弟,起早贪黑地劳动,有时为了应付必不可少的家庭开支,到处找人借钱。 郑凤荣很感激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养成了肯吃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让她受益终生。
  小时候的郑凤荣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海军战士,穿着白制服守卫碧蓝的大海;或者是当一名大夫,为病人祛除痛苦。但这两种愿望都没有实现,郑凤荣最终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凤荣上中学时,身材明显比别的同学高,腿长,弹跳力好,体育老师觉得她特别适合练习跳高,就有意识地培养她。果然,没过多久,郑凤荣便显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她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代表济南市参赛,成绩也不错。1953年,她代表山东省参加华东区第一届田径运动会,一举获得跳远冠军、跳高亚军。
  在一次比赛中,刚从莫斯科体育学院毕业回国的黄健教练发现了郑凤荣。黄健教练觉得,郑凤荣虽然当时的技术还不太好,但是她腿长,弹跳力好,动作协调,很有潜力。于是,1953年冬天,十六岁的郑凤荣踏上北上的列车,来到中国田径队,开始了她的职业运动员生涯。
  那时,训练条件很艰苦。跑道是沙土,跳高用的是沙坑,不像现在都有厚厚的海绵垫。没有什么高级的伙食,通常是赶上什么吃什么,煮个鸡蛋或者炸个馒头片就是好的了。运动队实行的还是军事化教育,早上要集合,五分钟内必须打好背包,整装列队。郑凤荣年龄小,老是落在别人后面,但她不服输,天天提早打好背包,等着集合号吹响。
  那时的训练水平也低。除了强调要刻苦,要“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科学性根本谈不上。郑凤荣每天都要在硬硬的沙土上摔打上千次,不到半年,两个膝关节就受伤了,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和她一起去的队友,有人受不了这份罪,就退队打道回府了,郑凤荣却咬牙坚持了下来。郑凤荣逐渐适应了大运动量的训练。黄健教练结合她柔韧性好、爆发力强的特点,对她进行创造性的训练,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选用了剪式跳高方法。
  郑凤荣的剪式方法和外国运动员常用的姿势稍有不同,遭到了权威的质疑。一次,在莫斯科参赛期间,黄健非常崇拜的一位权威教练看了郑凤荣的训练之后,郑重地告诫他:“如果你的学生不改成俯卧式,就永远也破不了世界纪录。”
  黄健教练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仍决定坚持让郑凤荣采用原来的方式。因为郑凤荣对那种剪式跳法很适应,用这种姿势进步很快,当时,距世界纪录只有两厘米左右的差距。
  郑凤荣采用的姿势,后来被外国的报纸报道为“‘东方式’的剪式”。
  天赋加勤奋再加上正确的方法,使得郑凤荣跃过了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到1957年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界冲击更高目标的希望之星。
  
  周总理为她打气
  
  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时,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政治形势。国际上有一股强烈的反华浪潮,而国内的“反右”运动也已箭在弦上。年轻的郑凤荣也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此时,周恩来总理出现在郑凤荣的生活中,并对她以后的人生之路造成了深远影响。
  周恩来了解到,女子跳高运动员中,郑凤荣是最有实力冲击女子世界跳高纪录的,就专门抽时间去看她的比赛。
  那是1957年10月20日,中苏友好体育田径赛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本来的赛程是男子组排在前边,结果临时改成女子组先开始。郑凤荣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她只是暗暗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跳出好成绩来。但是,也许她实在太紧张了,这次比赛,她只跳出了一米七零的成绩,而三个月前在柏林,她的成绩是一米七二,获得国际田径比赛的第一名。
  郑凤荣难过极了,她满脸通红地在周总理面前低下了头:“总理,我没有跳好。”
  周恩来拉着郑凤荣的手,笑着说:你还年轻,来日方长,你一定能破世界纪录!将来不只有郑凤荣,还会有张凤荣、李凤荣……说着,把体育学院送给他的一束鲜花递到了郑凤荣的手中。
  郑凤荣却只顾自己难过。旁边的贺龙元帅说:总理送给你花,接着嘛!她才赶忙伸出双手接过鲜花,热泪夺眶而出。
  郑凤荣没有让周恩来总理失望。仅仅一个多月后,她便一跃跳过了一米七七的高度,以高出原纪录一厘米的成绩,改写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那是1957年11月27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初冬的北京原本已有一些寒冷,这天却格外暖和。这样的天气,给运动员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穿着白色运动短裤的郑凤荣上场了。她还是用自己已经烂熟于心的剪式动作。
  一米五六、一米六零、一米六四、一米六八、一米七二……
  横杆升到一米七七时,全场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这个高度,比郑凤荣的身高还要高七厘米,比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在1956年夏季奥运会上创造的一米七六的世界纪录高出了一厘米。
  第一次试跳,郑凤荣步点没有踏准,没有成功。第二次,助跑,起步,抬腿……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她像一只灵巧的燕子,燕尾一剪,轻盈的身子越过了静静的横杆。她成功了!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郑凤荣打破世界纪录时的照片后来流传甚广。细心的人会发现,照片上的郑凤荣,跳过栏杆时只有一只脚穿鞋,另一只脚却光着。
  原来,当年的跑鞋比较笨,远远没有现在的鞋子那么轻盈,不少运动员都觉得鞋子是个负担,当时有很多外国运动员都尝试着只把起跳腿的那只脚穿上鞋,而让摆动腿的那只脚光着。郑凤荣尝试以后,效果也很好,就一直光着一只脚跳。当时中国田径队训练条件不好,跑道是煤渣铺的,光着的脚往往会被硌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体育学院看郑凤荣比赛的时候就关注过这一点,劝她尽量穿着鞋子跳,以免受伤,但她已经习惯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过来。另外,当时还发生了一点风波:有人指出,郑凤荣穿的鞋鞋底偏高。经测量,鞋底高度一点三厘米。这个数字通报国际田联后,这个纪录最终被承认。郑凤荣是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女性,成为中国体育史上“创世纪”的人物。
  郑凤荣1957年秋天的这一跃,不仅有着改写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体育运动史的意义,在当时的中国,更有深远的国际政治意义,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当时的美联社就发出了惊呼:“一位二十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六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选手了。”
  破纪录了,郑凤荣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她高兴得泪花在眼睛里打转儿。可那时候不能张扬,不能表现,更不能疯狂,她得紧紧地绷着。
  不过,即便在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存在。此后,郑凤荣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要用麻袋才能装得下。她也不敢随便上街去了,怕被人认出来而导致围观。她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常被邀请出席国宴……
  
  一波三折的命运
  
  虽然郑凤荣“唤来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春天”,但是在“文革”中,她依然没有能够逃脱挨整的命运。郑凤荣被停止了一切训练和工作,被勒令无休无止地写检查、作汇报、挨批斗……她结婚时,前来庆贺的只有三个人:赵丹的女儿、舞蹈家赵青,医生刘德康,跨栏组的运动员周连立。这三人都是被整的对象,不怕有什么牵连。
  郑凤荣的女儿一岁时,军代表借口孩子在《毛主席语录》中的毛主席像上画了一条黑道,竟然说“郑凤荣是反革命”。郑凤荣吓得结结巴巴地解释:小孩子不懂事,无意中画的。但对方训斥她:汽车轧死人,司机不是故意的,也要负责任。
  对郑凤荣的批判升级了。她一度想寻短见。她把蜂窝煤炉搬进屋里,想让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破窗户上的漏洞救了她的命……
  直到1973年,郑凤荣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有一天,田径队的一位领队从报纸上获悉,中国要组织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赴日参观。郑凤荣得知这一消息,心里怦怦直跳,但又不敢抱什么希望。结果参观团人员名单中,有她的名字,据说是周恩来亲自点的名。
  三年之后,“四人帮”被粉碎的第二天,郑凤荣就得知了消息。她立刻和众多好友买来 “三公一母”四只螃蟹,边吃边庆贺。她甚至比当年破跳高世界纪录时还要高兴。
  1995年5月,郑凤荣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颁发的奥林匹克勋章。这种勋章是为了表彰对奥林匹克事业作出贡献和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全球共有二百多位体育人士曾获此殊荣。中国只有十三人,其中大多数是体育官员,运动员只有郑凤荣和陈镜开两人。
  今日的郑凤荣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但她依然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她住在北京体育馆西路的一所房子里,时常为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出谋划策,还担任着明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的领队。(本文参考了李舒亚、王永林、于锋等人的著作)■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