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从乡村教师到共和国教育部长]

  出身农家      袁贵仁,1950年出生于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南屯村,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在弹丸之地的南屯村,袁家是一户再普通不过的农家,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辛勤劳作,风调雨顺年景,尚能勉强糊口,若遇灾荒之年,生活窘迫,家里愁云笼罩。看着被生活重负压弯腰的父母,他从小立志,将来一定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南屯村小学只设到四年级,上五年级时,袁贵仁每天需步行两公里,去王庄镇中心小学就读。为了准时到校上课,每天天刚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胡乱扒拉几口饭,便匆匆赶往学校,冬去春来,风雨无阻。
  那时候,吃“大锅饭”,挣工分,年底才分红,平时几乎见不到钱。袁贵仁每学期学费四元,看似不多,却难坏了父母,东挪西借,可家家都一贫如洗。拿不出学费,意味着孩子面临辍学,就可能毁了一生前途。父亲蹲在地上唉声叹气,母亲愁得“吧嗒、吧嗒”掉眼泪儿。后来,家里养了几只争气的母鸡,每到开学,母亲靠卖鸡蛋为他凑足学杂费用。
  袁贵仁从小尝尽艰难,因此,他格外刻苦用功,门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老师常拿他教育班上不上进的同学:“整天就知道贪玩,你能有袁贵仁一半用功,成绩都不至于这样差!”
  几门功课中,袁贵仁尤其喜欢语文,那些励志课文,常常勾起他美好的幻想,他开始涉猎课外读物,那一本本书籍,就像一个个�望大千世界的窗口,为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博览群书带给他的好处是,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老师进行作文点评时,总会拿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而袁贵仁小小的虚荣心自然也会得到些许满足。
  1965年,十五岁的袁贵仁升入固镇县一中,这是全县最好的中学。正当他踌躇满志,梦想知识改变命运时,时乖运蹇,翌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搞运动,闹得乌烟瘴气。求学无望的袁贵仁,只能黯然离校,回乡务农。
  
  知识改变命运
  
  父母望子成龙,巴望他能出息成才,跳出农门。见一向学习优秀的儿子,有书读不成,只能回家种地,二老忧心忡忡。袁贵仁安慰父母:“没关系,我可以边劳动边学习,只要不放弃,机会总会有的。”
  从此,袁贵仁子承父业,开始“修理地球”,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白天辛勤劳作,汗流浃背,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盏昏黄油灯下,忘我苦读,常常困倦已极,伏案而眠。
  有人蹉跎岁月,有人迷失方向,而袁贵仁却脚踏实地边务农边自学。“他经常背个大书包,到学校图书室借书,我们就凑到一起看,看完他还回去,再背回一书包书籍。”他少年时的好友肖振宏回忆说。村里坚持自学学完初中和高中课程的,只有四名同学,其中包括他和袁贵仁。
  有人称“老三届”是被命运捉弄的一代:“文革”辍学、高考取消、升学无望,前途渺茫。一些人黯然沉沦了,而像袁贵仁这样的人,仍在默默储备知识,积蓄改变命运的力量。他觉得,知识不可能永远没用,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机会说来就来了,就在他在人生岔路口徘徊之际,王庄中学校长找到他:“贵仁,你愿不愿意当老师?”袁贵仁闻听喜出望外:“愿意是愿意,可我能行吗?”校长说:“没问题,边教边学吧。”这样,离开校园四载的袁贵仁重返母校,担任语文老师。
  袁贵仁那年才十九岁,他很珍惜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心扑在教学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虽然他教的学生年龄与他相仿,但学生都很尊敬他。他工作出色,曾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
  袁贵仁知道,自己毕竟未经过科班教育,为了能在教学上更上层楼,他一直想再上学深造。1972年,因教学成绩突出,他获得到师范学校进修的机会。1976年,仍然是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借调到五七大学,担任政治老师。
  1977年,袁贵仁闻听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他感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到了。为了迎接高考,他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考前复习之中。
  他把那些高中课本找出来。文科还好,他胸有成竹,而数学难题,却令他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就是有一股不攻破难题不罢休的精神。他把公式、定理贴在墙上,反复背诵,一道道数学题,就像一只只“拦路虎”,终于被他给一一解决了。困了,就眯一会儿,饿了,就用煤油炉煮面条充饥,每天沉浸在题海之中。由于劳累过度,他脸色蜡黄,人也瘦了一圈。
  天道酬勤,高考中袁贵仁发挥出色,一鸣惊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手握录取通知书,美梦成真的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这改变命运的一刻,他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之所以选择攻读哲学,是因为袁贵仁认为,哲学可以融会所有的学科,更有高度。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袁贵仁专心于学术研究,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袁贵仁最大的优点,在于撰写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用自己的话说原理。我希望学哲学的同学也能像他那样,在把基础打牢的同时,又能深入思考问题,挖掘问题内部的深刻含义,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哲学背后隐藏的智慧。”他的导师齐振海如此夸奖弟子,“他非常喜欢动脑,而且思维方式很新,他总能提出新见解,思考问题总能从表面看到本质,这就是哲学思维。”
  袁贵仁从小嗜书如命,到了大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课余时间,他沉浸书海,尤其喜爱鲁迅作品。他的博士生王律评价说:“除了看书,袁老师好像没有其他爱好。课堂上,他可以随口说出最新的书籍,推荐给大家。”至今,每次回北师大,袁贵仁都要到学校周边书店逛逛,那是他求学时最爱逛的书店一条街。
  袁贵仁完成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北师大社科处处长、副教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
  袁贵仁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二十余年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思考颇多。他曾撰文提倡大学建立现代制度,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他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础在大学,关键在政府。政府要鼓励、支持大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而不是助长大学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免费午餐”。
  而在进入教育部任职后,袁贵仁的观点更掷地有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性教育,建设创新型学校。”
  2001年,袁贵仁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
  
  人们期待他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袁贵仁的哲学家气质,在任职教育部副部长的八年中体现出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为了公开》一书中,对这位老领导的评价是:对新闻宣传的指导与部署多少都带有些哲理色彩,他会把自己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的感想与评点,送给新闻办参考;还会赠书给部下,鼓励“多研究些问题,多深入思考些问题”。在他看来,袁部长正派、聪明,做事逻辑清楚,有板有眼。
  从代课老师到大学老师,到哲学系主任,再到北师大校长,从王庄中学的1969年开始,袁贵仁踏上了四十载教师之路。直到升任教育部副部长时,他依旧坚持在北师大带博士生,王律便是他的众多学生之一。
  “即便工作再忙,袁老师每个月都会和我们一起开两次读书会,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很开心。”在王律印象里,老师眼光犀利,“几十页的论文交给他,一下子就能指出你的问题所在。”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入学之初,袁贵仁和学生们说的一段话:“博士阶段教育,对一个人至关重要,能安安静静读书做研究,很难得,我不希望你们发表多少篇论文,如果能利用这几年时间,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我就认为你们是合格学生。”
  王律说,同学们都很怕袁老师,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因为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我们毕业时,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特殊帮助。他总说,如果你们确实有能力,不需要我去说。”
  这样的老师,并不是不近人情。王律记得,2006年的中秋是个周末,袁贵仁忙完部里工作,匆匆忙忙赶来参加班上读书会,还特意给大家带了月饼。
  “智慧、严谨、朴实、低调”,是学生评价老师的词语。袁贵仁的低调不仅针对媒体,所有与学问和工作无关的环节,都被他一并隔离掉。
  2009年3月28日,袁贵仁夫妇回安徽老家扫墓,两人坐火车到了蚌埠才给肖振宏打电话。“他每次回来,从来不告诉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固镇县委书记听说袁部长回来了,要来拜访,被他婉拒了。”
  袁贵仁每次回桑梓故里,都和乡亲们打成一片,非常和蔼。 “见了村里长辈,他都拉着人家手,喊叔叔大爷喊得很亲热,和大家聊得非常开心,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袁贵仁的侄子袁军说,“乡亲们包括我们亲戚,都没有把他当成大官儿,都是把他当成家里人。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缺吃不缺穿,也没啥要求,从来没有考虑过利用他的关系为自己谋利益。”
  2009年10月31日,新华社的两则消息引起非同寻常的震动:曾多次向温家宝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辞世。同一天,年届五十九岁的袁贵仁,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这两件事让教育改革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对于袁贵仁来说,自己的火还未烧起,民间对新教育部长的殷切希望就已经火焰高涨了。中学教师、人文学者、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特殊经历,更吸引着人们探究的目光:他将如何展开教育治理思路?人们对刚刚履新的他铁腕改革、整治沉疴寄予了极大期望。新部长任命仅三天,在“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中,十七万参与网友,从幼儿园教育,一直说到大学,似乎要把教育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儿堆到这位新任部长面前。
  在关于“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中,人们对袁贵仁主要有五大期盼:给孩子们减负,整顿变态奥数;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解决打工子弟异地上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整治乱收费;惩治教育腐败。
  对于这五大期盼,袁贵仁用“三个非常”进行公开回应:“最近由于我和周济同志工作变动,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民,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提了许许多多意见、建议。我认真阅读了这些网民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在谈到网民期盼的“提高教师素质”问题时,袁贵仁说,首先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而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则要做好培训提高,对于实在不能胜任岗位的教师,要合理安排。
  人们用他名字的谐音,赋予他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期待袁贵仁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袁贵仁认为,“择校”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的心情。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的学校,就会多一批好的教师,多一批好的学生。
  “新部长,最需要的不仅是魄力,而且是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只有有了这种情怀,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办事,并且有决心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说通俗点就是少点官气,像个老师。”这是著名学者熊丙奇对新部长的期待。■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教育部长 共和国 乡村 袁贵仁:从乡村教师到共和国教育部长 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现状 从乡村教师到教育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