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人杨晓敏】 沙漠绿化植树造林的人

  初秋,北京的天气仍像盛夏一样炎热。在北京的一个会议大厅里,杨晓敏评论集《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研讨会的气氛,也像北京入秋的天气一样,流动着热浪也丰盈着果实。会议的牵头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对于一个从事创作的人来说,由作协创研部组织作品研讨会该是给这位作家的充分肯定与高级待遇了。会后,我们与晓敏开玩笑:过去你给一批批对小小说创作作出贡献的人发了一打一打的奖,今天,大家可是给你发了一大堆奖。尽管没有奖状,这也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记录了杨晓敏在小小说创作出版上的劳绩。但是,这记录只是一部分。因为晓敏不是一位专门从事小小说研究的人。他是一位编辑,一位专事小小说出版的刊物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他的主要业绩更多体现在他的职业行为上。晓敏自1988年底由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军人转业到《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工作之后,从事专业编辑工作不长时间,就开始以领导身份从事他的小小说事业的组织工作。一路走来,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成千上万个小小说作者走进他们的编辑部,难以计数的小小说作品在他们的刊物上刊发出版,读者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转眼间,小小说期刊已出版七百余期,在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小小说选本已近三百本。小小说,在中国文坛有了一个名为“金麻雀”节的节日;与此同时,《小小说选刊》也成了她的出生地――郑州的一张耀眼的名片。一个人,与一本刊物;一本刊物,与一个城市,结下了一种命理深厚的缘。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化的皇天厚土中扎下了深不可测的根。
  也许,这只是一个职业出版人应做的工作。对于晓敏的劳绩,我们可以不说什么,因为这是他应做的工作。但是,这一工作的影响和意义、价值,却不能无视。
  毋庸置疑,小小说进入广大作家的创作领域和铺天盖地的小小说阅读,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坛上,已成为一种有着特殊价值的文学现象。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体沿革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杨晓敏是个幸运儿,他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又推动了它的发展。因为他看到了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急,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可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的特点,同时也看到了普通民众文化水准越来越高,创作欲望越来越强这个事实。正是有了这个前程,杨晓敏和他的团队以及那一大批一大批的支持者才能够做成他们的小小说事业,才能成就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成熟。
  在新时期的文坛艺苑里,有不少创造历史的人物,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的文体和艺术形式,而在众多新的人物和新的文学艺术形式里,在我看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小小说和演艺舞台上的小品。从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广为应用和广大影响的幕前幕后来看,我们关注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杨晓敏与赵本山。本来,他们两位根本建立不起什么联系,可能是因为小小说和小品这两个名称让我把他们联系起来了。细细一想,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和行为方式上还真有点相似的地方: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事业都是扶持一个新生命的生长、壮大、成气候。所不同的是,赵本山在他的舞台上成了耀眼的明星,而杨晓敏呢,则更像一位在一处处荒漠、沃原上的植树造林人。在小小说理论处于一片荒漠的时候,杨晓敏一边做出版一边做理论研究,并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讲解他对小小说的理解。如此一来,小小说理论有了自己的基础和自己的理论队伍;小小说创作的队伍越来越大。杨晓敏一边耕耘自己的田地,一边又为他们施肥浇水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我说杨晓敏在小小说园地是一位植树造林人,一方面是缘于他二十余年在小小说园地劳碌,但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没有得到多少奖励的身影,另一方面,也是切实看到了他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一专著记录的他的结结实实的劳绩。■

推荐访问:植树造林 杨晓敏 植树造林人杨晓敏 杨善洲植树造林的故事 沙漠植树造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