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汪国真【李岚清:热爱生活的“时尚老人”】

     李岚清,1932年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初中毕业后,十五岁的李岚清考入了江苏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又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   从小学到大学,李岚清真可谓是全面发展,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对他以后成长为一个领导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李岚清都非常重视对外语的学习,英语、俄语、日语、德语,他都学过,不过他说:“稍有所成的只是英语和俄语。”多年来,他在一些国际活动中多次用外语发表演说。
  良好的外语程度在李岚清长期工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工作的关键时刻,他曾多次客串过翻译,包括2001年7月13日他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用英语做最后陈述,代表中国政府再次明确表示支持北京市申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
  如今,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李岚清,走进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八个字解密退休生活
  
  2003年春天,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早在退下来之前,他就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规划,目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退休后,空余的时间多了,他终于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一向随和的李老不是一个传统式的封建家长,他把家全交给晚辈去打理,从摆设到布置,几乎都听他们的。在李老家里有一间“绿色客厅”,窗台上十几盆绿色植物排成了一道绿墙,一边摆放着一大缸热带鱼,几十条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水中彩灯照耀下欢快地畅游着。这些花花草草是小辈们专门为他种养的,好让他累了的时候看着它们放松放松。“眼睛不停地跟着鱼转,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这是儿女们特地关照他的。对于晚辈的这份孝心,李老欣然接受。
  至于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安排,李岚清用“健身、健脑、读书、写书”八个字来概括。而且是在退休后的第二天,就进入了这样一个全新的日程安排。也就是这个八字秘诀,让大家看到了李老的另一种风采。
  怎样健身健脑?李老回答:一是打网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桥牌,四是学篆刻。他打网球和桥牌已近二十年,而真正研习篆刻则是从七十一岁开始的。正像他为自己制作的一方篆刻作品“江南老童生”一样,他人虽老了,可心却如孩童。说到健身健脑的好处,李老还编了个顺口溜:“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益全社会。”
  李老的健身安排是严格按照课程表上的计划执行的。现在他主要是打网球,因为这项运动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时间,不到半小时,身上就出汗了。李老还有一项喜爱的运动就是游泳。年轻的时候,他曾梦想要当一名游泳健将,曾有过连续游五千米不停的记录。现在上岁数了,不可能再到江河湖海中去畅游,但他还会经常到游泳池里去游上几个来回。
  李老的健脑之路是打桥牌。自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爱上桥牌以后,这项活动就在政府官员中流行开了,李老也不例外。他认为桥牌是所有牌类活动中最健康的活动,还可以训练人的团队意识。因为桥牌不是一个人打,而要强调与他人的合作,不单要算好自家的牌,还要想着自己的搭档,更要“算计”对手。一场牌局下来,不知活跃多少脑细胞。李老打桥牌非常认真,连记分的符号都一笔一画写得清清楚楚。
  人们对李老的印象,一直是儒雅、博学、睿智。
  退下来这几年,他经常应邀到一些大学去开专题讲座,只要他一迈入会场,就会听到一阵由衷的赞叹声。这些,都源于他的读书和写作生活。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设有一个小讲堂,每次都是由他出题目,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讲授。这个不为人知的小讲堂,不仅在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时存在,现在也依然如故。李老的读书生活完全可以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他说:“过去是为工作而读书,现在是为兴趣而读书,有些好书如果错过了没读,会终身遗憾。”
  李老的饮食之道也很科学,除了牛奶和鸡蛋以外,很少吃鱼、虾和其他肉类食品。虽说是南方人,但由于在北方待久了,他的饮食习惯也都北方化了。早餐一般是一碗玉米粥,几片馒头,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少许水果。午餐主要吃米饭,一碗素汤是少不了的。下午4时左右饮一杯茶,有时还要喝罗汉果水或者银耳汤,晚饭主要是稀饭和馒头。李老不抽烟也不喝酒,他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这大概也是他少病的主要原因吧。
  
  
  七十一岁经营“副业”
  
  李老是七十一岁时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笑称这是他“经营的副业”,不是为当篆刻家,而是为了训练自己脑、眼、手的密切配合。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
  他的印章里不乏浓厚的生活情趣。有一方“竞选失败”的印很逗人。“我退休以后,家里召开‘家务会议’,选举‘家务总裁’。我们家一共八口人,我仅以七票之差落选,因为我孙女说,如果让爷爷当选,我们家恐怕连饭也吃不上,全家只能吃石头了。她奶奶作为新当选的‘家务总裁’,对我说,以后家里的事情,你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就只好刻了一方‘竞选失败’的印章来自我安慰了。”
  李老非常会规划时间,他练篆刻多是利用“听”《新闻联播》的时间。为什么他要听新闻而不是去看呢?他说,因为电视里那些同志自己都认识,不用看也知道是谁在说话。刚开始学篆刻,他是买书自己看,学着去练习,他是在篆刻了五十枚印章之后开始拜师求教的,用他的话说是,这样人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他。李老刻印有几个特点:一是没有灵感不刻。古人说“好学为福”,李老觉得境界不高,于是就刻了一个“好学为乐”,他认为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许多人不敢刻的章,李老敢刻。据专家考证,李老是中国唯一给外国音乐家刻过印章的人。他曾给贝多芬刻了一方印。李叔同曾封贝多芬为“乐圣”,但身为篆刻大师的李叔同竟然没有为贝多芬刻过一方印,于是李老就“代劳”了。李老还给莫扎特刻了一方“乐仙”印章,这称号是李老给他起的。莫扎特活了不到三十五岁,有人曾估计过,如果把他所创作的乐曲重新抄写一遍,恐怕也得用上三十年。所以李老说莫扎特是带着音符和琴键来到人间的“乐仙”。
  讲到篆刻,李老还说起了他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图章的趣事: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前一方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尊称,后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邓小平同志特别关心科技工作,尊师重教,所以他才自称为“科教后勤部部长”。李老说,小平同志担任过党和国家多项重要领导职务,都是由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每当谈起这事,李老都会风趣地说:“当年还在工作岗位上时,�基同志和我都经常说:既然小平同志当了‘部长’,我们就应做好‘后勤处处长’,为科教事业服好务。”李老用敬佩的口吻说:“小平同志这两项非中央任命的‘职务’也非常重要,于是我便怀着景仰和缅怀的心情,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李老的书法也相当有造诣。在当副总理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不随便题字的规矩。所以,在他考察和参观的时候,无论当地官员如何邀请,他一概不写,最多只是签个名而已。现在退休了,对于书法爱好者和朋友的索字要求,他都尽量一一满足。
  有一次,一位书法爱好者托人请他写一幅立轴,李老便写了“知足常乐”。不想过了几天,那人带信回来说,他为这立轴准备的边框尺寸太大,和这幅字不匹配,希望能重写一幅,那人还特地说明自己准备的边框长和宽各是多少,着重嘱咐要按尺寸书写。李老和朋友听了后不禁好笑:“干脆帮人帮到底吧。”于是李老重写了一幅作品送给了他。
  李老年轻时曾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过,那是他人生的黄金岁月,因此,他对汽车格外熟悉。有一次,家里的汽车坏了,家人说要送到修理厂去。李老说:“能有什么毛病,还要送到修理厂去,我来!”说完,让人拿来工具便检修起来。年轻人负责动手,李老在一旁指指点点。果然,不到两个小时,就把车修好了。为了证明自己技术的可靠性,他还亲自飙了一趟车。不仅如此,家里的自行车等机械方面的东西只要有了毛病,李老总是自己拿着工具把它鼓捣好,他认为这种轻体力劳动,既能健身,也能健脑,他乐此不疲。
  
  退下来后,李老最得意的是学会了电脑。以前,他在批文件的时候习惯用铅笔,然后再交给秘书去打印。退休后,他有了写书的计划。为了不麻烦别人,他专心学起了电脑,现在他能熟练地运用“汉王手写笔”编辑和排版了。
  
  兴趣广泛 多彩生活
  
  李老自小喜爱音乐,他不仅能弹琴,唱歌也颇有水准,后来还创作过一些歌曲。他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一首《篝火边的话别》。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还为教育部主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创作了献给教师的主题歌《蓓蕾之歌》。
  李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常常能从点滴小事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他看到野草居然能从水泥路的缝隙里钻出来,就想,野草既不需要浇水又不怕病虫害,生命力如此顽强,这里面蕴藏着什么秘密?能不能研究这些野草的基因,找出是什么基因决定它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把它移植到农作物上去?于是他向专家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看到北方大旱,他就研究设计出了自行和移动式节水浇灌机,画好了概念图纸,给农机研究开发部门去研究试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李老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制出了播种洒水灌溉机械,达到了播种灌溉保水一体化。这些新型的节水灌溉设备,已在陕西杨凌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园等一些地方应用。
  一次,李老从书上看到人脚心的穴位与各器官都有相应的联系,适当按摩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他就想能不能给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设计一个装置,在工作时可以自己进行足底按摩,既不妨碍工作,又不占用时间。于是,他设计、制作了“脚底按摩器”,还送给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试用。现在,他又提出了新的按摩器设计方案:装上个小电动机,再装个开关,脚一踩就开,再一踩就关,这样就可以“自动化”了。李老说:“人不能一天到晚都是工作啊,学习啊,得换换脑子。所以,这些东西,我都是作为一种兴趣,雕虫小技,不过是调节大脑而已。”
  他对医院检查用的动态心电仪一直不满意,既笨重累赘又难看。他认为,这种感应记忆装置用集成电路芯片完全可以做得很薄,小到可以放在衬衣口袋里。从1996年开始,他就多次向大学校长们提出要求,请他们研制。浙江大学研制成功后,已在该校附属医院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2003年体检时,李老发现给他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动态心电仪,大小薄厚与浙江大学研制的差不多。他很奇怪,就问医院美国是什么时候搞出来的,为什么不给他用浙大的。医院说,美国也是刚搞出来,性能与浙大的差不多,但是美国的产品做得精致一些。他立即把这个消息转达给浙江大学,让他们继续改进,并提出了可以做得更薄、更小的设想。
  
  历时八年,《李岚清音乐笔谈》终成正果
  
  2005年4月20日,一则消息在西子湖畔的著名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迅速传开:李岚清同志今天要来浙江大学讲演了!
  李老这次来浙江大学不是以领导的身份来考察工作的,而是以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公民”和“一位音乐爱好者”的身份来浙江大学开设题为《音乐・艺术・人生》讲座的。那天,前来听讲座的一千二百多名师生代表,起立为李老鼓掌表示欢迎。
  “你知道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行路难》是谁谱写的?是我国‘地质之父’李四光;你知道中国的‘两弹元勋’和‘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曾写过一本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书吗?书名叫《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你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什么业余爱好吗?你别看他像个农民,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他还公开表演过;世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小提琴家,‘量子论专家’普朗克是钢琴家,他俩还同台演奏过……”听着李老的讲座,现场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老的讲座采用了多媒体结合的办法,将钢琴、手提电脑、投影仪、小银幕都用上了,并用字幕、图片、声光等手段进行演示,引人入胜。
  退下来后这几年,李老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做过类似的讲演,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成为广大师生崇敬的“音乐爱好者之星”。
  正是基于对音乐的热爱,他很早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写一本普及性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他觉得,在音乐知识传播方面,音乐家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们写的书比较深奥,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发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
  为此,李老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有关音乐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仅图片就有上万张,还做了部分笔记。但因为当时工作忙,无暇整理、完善。在离开工作岗位并写完第二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后,他开始了《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的写作。算下来,完成这一过程历时整整八年。
  这部三十五万字的《李岗清音乐笔谈》,由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几部分组成,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五十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年的历史。
  在写书的日子里,李老一般是凌晨4点左右起床,一直伏案工作到7点,再开始锻炼、吃早餐。他的很多文思就产生于凌晨这一段黄金时间。
  这是一部可以和心灵直接对话的书。在这部书中,李老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以及他深刻的思想、深厚的修养、丰富的人生和执著的艺术情怀,都深藏在字里行间。但李老谦虚地说:“我写的只是一本普及音乐的‘小人书’,只想把你们带到音乐殿堂的门口,让你们往里面看一看。如果读者因此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就非常欣慰了。”更令人感佩的是,李老把《李岚清音乐笔谈》和之前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现在,退下来的李老正安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爱好广泛的他,退休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他说:“我认为,就个人而言,多活几岁少活几岁并无所谓,但一定要生活得身心健康,于组织、于社会、于家庭、于个人都是一件益事。”■
  (责任编辑/穆安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