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七月】 1949年至今的台湾历史

  七月一日      1958年7月1日,李万居、郭国基、高玉树等无党籍人士申请成立“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遭驳回。   1950年,国民党当局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翌年成立台湾省临时议会,各县市长也由选举产生。1957年,在《自由中国》杂志的号召下“党外”势力成立“民主人士联谊会”,并开始以此为名进行串联,希望通过参加“选举”进入体制内部。1958年7月1日,李万居、郭国基、高玉树等78人发起组织“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由于该组织无法取得行政机构的许可而无法成立。1960年5月18日,为因应议员和县市长选举,新党的筹组进入紧锣密鼓阶段,李万居、雷震、高玉树等人被推举为“中国民主党”发言人。而《自由中国》等杂志也相继发表社论,为该党的成立鼓噪声势。当时正处在“戒严”体制下,这批知识分子“冷暖不自知”,终于突破国民党当局忍耐的极限。1960年9月4日,“中国民主党”秘书长雷震等人被以叛乱罪拘捕,而《自由中国》亦遭停刊,岛内的第一次“党外”运动以失败告终。
  
  1965年7月1日,美国停止对台经济援助。
  国民党政权退台后,不仅军事上依靠美国支撑,经济上也在美国的一手扶持下得以发展。从1951年开始,美国恢复对台经济援助,至1965年止,经济援助总额达15亿美元。这对早期财政困难与出口外汇短缺的台湾来说意义重大,也间接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台湾历次经济发展计划中,“美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台湾的主要资金来源。尤其在电力、制造、交通运输工业等基础设施方面,“美援”所占的比重都很大。1952年到1960年,“美援”在台湾电力总投资中占67.7%,在制造业投资中占32.4%,在交通运输投资中占281%。1951年至1963年,“美援”占台湾基础建设投资的比例更高达75%。除直接资金投资外,美国的技术援助也作为“美援”的一部分,为台湾的“土地改革”、农业发展、教育卫生等方面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大大缓解了台湾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以弥补即将于1965年停止的“美援”,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对投资者提供优惠,凡出口产品达50%以上的企业,可享受5年免征营业税或加速折旧等优惠:将利润用于增资扩充设备的企业可享受4年免征营业税或加速折旧。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资审批委员会,提高办事效率。这一系列逐渐形成的经济体制,也为此后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8年7月1日,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邱廷亮、陈述礼等36人,因“民主台湾联盟”事件被捕判刑。
  1967年,本名陈永善的作家陈映真,与高中教师李作成、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助教吴耀忠、台湾大学学生邱廷亮及陈述礼等人,共同筹组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团体“民主台湾联盟”。该组织的主要成员对共产主义抱持期待,时常研读马克思、列宁著作和鲁迅等“左翼”思想书籍。后于1968年遭到检举,国民党当局于7月1日逮捕36人。陈映真被捕时亦为《文季季刊》的编辑委员,季刊相关人士黄春明、尉天聪也遭到牵连,因而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季事件”。被捕的36人被“军法”处以“惩治叛乱条例”中“预备颠覆政府”罪名,其中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陈述礼等人判处10年徒刑,陈映和判刑8年,邱廷亮、林华洲各6年。1975年7月,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等人获减刑三分之一,与陈映和同时出狱。陈映真自陈述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0年7月1日,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成立。
  为了推展对外贸易,“中国生产力中心”董事长束云章于1959年8月1日成立“财团法人中国生产力及贸易中心”,以搜集贸易市场资料为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对外贸易、外销推广的资源不足,加上国际情势日趋不利,某些业务无法通过官方来进行。后于1968年7月展开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的筹组,除了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拨款外,另外透过民间筹组经费。直到1970年6月,台经济主管部门核准了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的成立,并选出孙运璇与汪彝定成为首任正、副董事长:孙义宣、王绍�、辜振甫、林溪圳、严庆龄、王诸回则为常务董事,武冠雄为秘书长,江德潜为副秘书长。1970年7月1日,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正式宣布成立。至此,“财团法人中国生产力及贸易中心”的阶段性任务宣告结束,之前推展任务的组织也恢复为本来的名字“财团法人中国生产力中心”。
  
  1980年7月1日,南回铁路举行开工典礼。
  台湾南回铁路线,西起屏东线枋寮站,东至台东新站,全长98公里。1977年被列为“十二大建设”并进行规划。1984年改以“继续完成南回铁路计划”并入“十四项重要建设计划”之中。1985年7月卑南到知本段通车,1987年12月知本到太麻里段通车,1991年12月全线完工通车,自此台湾的环岛铁路系统终于完成。南回铁路工程的艰巨更甚于北回铁路,西经屏东县枋寮站,经泷溪、金仑、太麻里、知本等地,途中穿越查留凡山、巴矢山,终点站为台东新站。全线共修筑车站14座,大、小桥梁158座,隧道36条,最长的中央隧道长达8070米,名列台湾最长铁道隧道10余年之久,直至2003年北回线新观音隧道(长10307米)启用后才屈于第二位。
  
  1989年7月1日,台湾正式开放移动电话业务。
  1989年7月1日,“中华电信”推出台湾第一部以090为开头的9位号码移动电话
  黑金刚大哥大。由于当时移动电话体积过大,常被戏称是水壶或是防身武器,而且通话费也十分高。1997年,台当局开放岛内民间电信业务,至2004年,碍于台湾有限的电信市场,只剩下“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电信三大电信公司。从1989年台湾正式开放移动电话业务后,岛内用户迅速增长,从1997年突破100万户,1999年超过1000万户,到2002年达到2390万户,超过台湾人口总数。截至2009年,台湾移动用户数已达2600万,预计2014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800万。
  
  1989年7月1日,台湾农民“健保”全面实施。
  台行政部门于1980年11月16日决议,交付内政部门研拟农民健康保险原则,其间研拟的《农民健康保险条例草案》,因涉及经费负担问题未能通过审核。鉴于农民需要殷切,台湾省政府于1984年5月17日函请行政部门准予试办,并即研拟《台湾省试办农民健康保险办法立案要点》,经台行政部门于1985年2月6日核定,其主要内容为保险费率5%至7%;试办期间暂定为2年;保险费率由当局补助25%,省府补助15%,县(市)补助10%,被保险人负担50%。为早日开办农民“健保”,台湾省政府制定《台湾省农民健康保险暂行试办要 点》,报当局行政部门核备后通过,自1985年12月至1989年6月分3期进行。第1期试办自1985年12月25日起为期1年,经选定41个农会予以办理,投保对象为“农会法”第12条规定的农会会员;保险费率5.8%,投保金额6300元新台币:保费由当局补助50%,农会补助10%,被保险人负担40%:给付项目包括生育、伤害、疾病给付及丧葬补助。第2期自1987年10月25日起试办2年,经选定101个农会(含1期办理的41个农会)办理,规定投保对象为农会会员,且初次参保年龄为70岁以下者,保险费率为6.8%,投保金额8400元新台币:给付项目及其他规定同第1期。第1、2期试办农保的结果,普遍受到农民欢迎,遂自1988年10月25日起在274个基层农会全面试办,同时取消初次参保年龄70岁以下的规定,投保金额增为9000元新台币。截至1989年6月30日止,计有692005人加保,累积给付金额7560百万元新台币。鉴于农民健康保险试办成效甚佳,为落实此一制度,台当局乃制定《农民健康保险条例》,自1989年7月1日台湾农民健康保险全面实施。
  
  2000年7月1日,台北市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
  垃圾处理一直是让大城市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台湾岛内,土地少,又多山坡地,要找到垃圾填埋场非常不容易。台北市过去几个填埋场有的已经填满了,有的几年后也将被填满。所以从10多年前开始,台北市就开始陆续兴建垃圾焚化厂/焚化炉固然可以把垃圾的体积减少到它原来的16%,但是烧出来的灰烬仍然需要填埋。过去在台北,扔垃圾也要收钱,但是作为水费附加项目。按照水费来征收垃圾费,虽然方便,但是不公平、不合理。水用得多,垃圾费也就缴得多。但是水用得多,并不表示垃圾制造得多,因此这种做法没有体现使用者付费、污染者付费的环保理念。从2000年7月1日起,台北市推出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办法,要求市民使用收费垃圾袋,除了不收费的厨余垃圾,别的垃圾,扔得越多收费越高。可回收的家庭垃圾,如纸、塑料、玻璃、易拉罐、旧衣服、废电池、旧家电等,都可以免费送交,前提是必须分类。自垃圾费随袋征收制度实施以来,台北市垃圾平均每日清运量从3475吨减为1000吨。截至2009年,台北市日均家庭垃圾1009吨:2000年,这个数字为2970吨。10年间家庭垃圾减产了三分之二。台北市的成功做法受到了台湾其他县市的关注,目前有的县市正在进行试点,有的县市则开始正式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制度。
  
  七月二日
  
  1969年7月2日,台北市民营大有客运公司举行通车典礼。
  1969年台北市公车业开放民营后,大有巴士即成为当时由台北市交通局管理的4家民营业者(另外3家是欣欣客运、大南汽车、光华巴士)之一。大有客运公司成立于1969年3月24日,早期总部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光复北路口附近。在台北市公车尚未联营前,大有巴士服务区域以南港区、松山区以及自松山分出的信义区为主。目前大有巴士总部设在台北县土城市青云路,主要经营台北联营公车与“国道客运”。2007年5月,大有巴士无法继续经营旗下全部的营运路线,释出台北市联营公车路线203、205、279、284、286及捷运接驳公车蓝10、蓝12、蓝21共8条路线。其中205交由台北客运营运:284及蓝10交由首都客运营运:203及279交由中兴巴士及光华巴士共同营运:蓝21并入欣和客运蓝22。
  
  2004年7月2日,台湾中南部发生“七・二水灾”。
  2004年6月30日及7月1日,“敏督利”台风给台湾东部地区带来丰沛雨量,其后因“敏督利”台风受旺盛的西南气流影响,自7月2日给台湾中南部地区带来强烈豪雨。其中以南投县每小时166 5毫米为最大雨量,其值高于2000年“桃芝”台风于花莲县所造成的每小时146.5毫米。以及2001年“纳莉”台风于宜兰县造成的每小时142毫米等历次台风所降下的高降雨量。而台湾南部地区雨量集中于高雄县,其累积雨量达2142.5毫米,已占台湾年平均降雨量2510毫米的90%,其值高于1996年“贺伯”台风降于嘉义县累积雨量1994毫米及2001年“纳莉”台风降于宜兰县累积雨量1462毫米,为历年来最高的累积降雨量。“七・二水灾”造成台湾中南部地区房屋损毁781户:死亡29人、失踪12人:农业损失达新台币89.72亿元。
  
  七月四日
  
  1979年7月4日,足球王李惠堂病逝香港。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祖籍广东五华县客家人。李惠堂出生于香港,从17岁开始,即活跃于亚洲足坛。他不但是当时少见的中国职业足球球员,也是公认的中国足球之王。1950年后,同台湾体育界有着诸多联系的李惠堂,对于台湾足球界也有相当多的指导与贡献。加之他与同为足球运动爱好者、台湾政界名人蒋纬国与郑为元的共同合作,使足球运动成为上世纪50年代台湾最兴盛的运动之一。1954年,第二届亚洲运动会于马尼拉举行,已定居香港的李惠堂特别允诺出任台湾足球代表队教练,并且带来多名香港名脚助阵,组成了香港球员为主、台湾球员为辅的“港台联队”。在预赛中以3比2胜越南、半准决赛以4比0大胜菲律宾、准决赛4比2胜印尼,到了决赛,李惠堂更带领球队以5比2轻取韩国,获得该届亚运会,台湾体育代表团唯一的团体金牌。4年后,1958年东京亚运会会上,他继续担任台湾足球代表队总教练,带领更多香港与台湾足球名将参与赛事。在接连几天的赛事中,以连胜4场、共踢进8球仅失2球的完美成绩挺进决赛。到了最后总决赛,更在10人应战的情况下于加时赛以3比2打败劲敌韩国,卫冕足球项目金牌。进入上世纪60年代,因两岸奥运会籍问题,台湾不再参加各项国际足球赛事。此时棒球运动在台湾逐渐兴盛,李惠堂渐渐减少在台湾的足球运动推广工作。不过即使如此,他仍于1966年出任国际足球总会副会长,并在随后应台湾铭传商专(今铭传大学)校方之邀,担任该校女子足球队教练。由铭传女子足球队主力球员组成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的亚洲女子足球球坛上,曾取得了颇为耀眼的成绩。
  
  七月五日
  
  1968年7月5日,台湾南部横贯公路破土兴建。
  南横公路的前身为日据时期的“理蕃警备道”关山越岭道,起点台南玉井,终点台东海端,为台湾南部一条横贯中央山脉的重要公路,最高点大关山隧道海拔2722米。1968年7月5日,南横公路破土兴建,1972年10月31日正式通车,历时4年4个月,施工期间大部分路段均为新辟道路,设计标准比照中部横贯公路施作,均采用传统人工方式修筑开辟。南横公路因地势艰险,工程甚为艰巨,施工期间共有1_6位工作人员罹难。为感念辟路先贤的牺牲奉献,特在高雄县桃源乡天池设置长青祠以供悼念。1994年,为了保证进入山区的车辆安全,南横公路全面加封沥青混凝土路面,并需要事先办理乙种入山 证,以进入公路两侧50米内的山地特定管制区,等到了另一端的检查哨再注销登记,以防止有人困在山区。如今则已经废止检查哨及山地管制,成为山地开放区。
  
  1992年7月5日,台湾第一份台籍“慰安妇”调查报告正式公布。
  1992年2月8日,台湾妇女救援基金会透过发掘史料证明台湾“慰安妇”的存在,2月22日设立全台申诉专线,2月26日首位台籍“慰安妇”出面申诉。7月5日,台湾第一份台籍“慰安妇”调查报告正式公布,调查表明当年台籍“慰安妇”人数至少180至225人以上。8月9日,3名台籍“慰安妇”举行半公开记者会控诉日本政府,要求道歉及赔偿。台湾妇女组织相继发表文章,召开记者会声援“慰安妇”向日本政府求偿,并开始要求台当局对“慰安妇”展开生活补助、医疗救助、关怀辅导等服务。
  1997年5月23日,由马英九、葛雨琴以及王清峰律师3人合力拍摄的台湾首支“慰安妇”公益广告正式放映。同年8月31日,学者李敖义卖百件珍藏,义助“慰安妇”,所得款项用于救助所有拒领日本民间赔偿金的“慰安妇”每位50万元新台币。1998年2月,台籍“慰安妇”纪录片田野调查作业开始。同年,由杨家云导演的纪录片《阿嬷的秘密:台籍慰安妇的故事》入围日本山形纪录片双年展,并获得第3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2001年9月25日,东京法庭开庭诘问4位代表台湾出庭的“慰安妇”,过程中阿嬷详细应答某些较为个人的问题,令阿嬷及众人哽咽鼻酸。2002年4月29日,台湾“慰安妇”前往日本在台交流协会递交抗议信,抗议台湾“慰安妇”求偿运动10年,日本政府迄今仍不愿面对“慰安妇”问题。2005年、2006年台湾相继出版《铁盒里的青春:台籍慰安妇的故事》、《沉默的伤痕:目军慰安妇历史影像书》、《阿嬷的脸:台湾慰安妇幸存者影像纪录》、《阿嬷的故事袋:老年・创伤・身心疗愈》等书籍影音资料,以期盼逐渐被世人遗忘的血泪控诉,能有拨云见目的一天,还给台籍“慰安妇”半个世纪以来被剥夺的名誉及尊严。
  
  2003年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台湾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感染区正式除名。
  2003年3月13日,台大医院通报了第一名SARS病例:但由于处置得宜,除了该病患家属和同事以外并没有发生其他感染:4月24日,台北和平医院爆发封院事件,成为台湾第一间因SARS感染而封院的普通医院:4月28日,台湾出现第一名因SARS感染而死亡的病例。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台湾从SARS感染区除名。
  截至当年7月11日,台湾共发生SARS病例307个,其中死亡47人,创下1949年国民党退台以来医院封院、街坊封楼、院外发烧筛检、隔离15万人的首见景况。
  
  七月六日
  1985年7月6日,台北新车站破土动工。
  19世纪中叶,台北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以大稻埕河沟头街(今中兴医院与塔城街附近),作为台北基隆间铁路的起点,在附近设置“大稻埕火车票房”,可算是当时的台北车站,而台湾的第一段铁路即由此发车,北上到基隆,南下达新竹。日据初期,日人将台北车站改建,在完成纵贯铁路后,于1901年因实施“市区改正”,废除“大稻埕火车票房”,以红砖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台北北门东北处兴建台北车站。1938年,因台北市区发展快速,车站容量已不敷使用,遂将台北车站拆除改建。台湾光复后,都市发展迅速,人口大量从乡村移往都市,台北车站再度面临空间不足的问题。为了配合铁路地下化,台当局于1985年将旧台北火车站拆除改建,在外观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在现代建筑形式中,以GFERC板作为覆瓦,RC钢骨代替传统中国建筑的木造间架结构:屋檐则为仿木头斗棋的设计,底下楼层退缩,上层出挑,搭配中国古典建筑元素。1985年7月6日台北新火车站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历经4年,于1989年9月2日正式营运。如今地上6层、地下4层,主体建筑长149米、宽110米、高48米的台北火车站已成为台北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七月七日
  
  1987年7月7日,国民党退伍老兵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游行请愿。
  1987年,对台湾岛上的国民党退伍老兵来讲,无疑是悲喜交加的一年。据台湾相关部门统计,全台大约有40万国民党退伍老兵,他们绝大多数是1949年随国民党退据台湾。时过境迁,蒋介石曾经提出的“反攻大陆”终成泡影,而这些老兵们也归家无日。
  1987年初,一些退伍老兵和国民党老人纷纷自发地组织各种自救团体。同年5月2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成员约有600余人。当日,促进会成员将8万多张写有返乡探亲诉求的传单分发给路人。5月10日母亲节和6月28日,促进会的退伍老兵分别在台北公共场所进行集会,现场万人拥堵,情绪高涨,要求返乡探亲的呼声响彻云霄,引起了台湾各界的极大震动。这年7月7日,700多名国民党退伍老兵聚集在台北市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请愿。这些老兵有的戴军帽、唱军歌,有的高举“七七抗战子弟兵,50周年请愿人”、“老兵没饭吃,回家找爹娘”等标语,情绪激昂地要求与国民党高层官员对话,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三项要求:恢复终生俸或生活补助费:“战士授田证限期收购”:“退辅会”应追补历年“三节”的慰问金。所谓“战士授田证”即根据1951年蒋介石颁布的“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的规定而下发的。条例规定:“凡服役满两年的退役者,均发给战士授田凭据。”发此证时,蒋介石扬言“反攻”胜利在即,返回大陆即可兑现授田。然而“反攻”幻梦破灭,蒋介石也已撒手西归,国民党当局又强调“授田证系对参加‘反攻’作战之官兵所作之承诺,惟必须‘光复’大陆后,方能履行此一承诺。”故使等了几十年的老兵不禁哀叹道:“再不解决授田证,我们都要带着它入土了。”
  这一年,台湾社会各界人士向老兵们伸出援助之手,发起协助老兵返乡的募捐活动,演艺界人士举行义演,工商界人士踊跃认捐,艺术家慨捐作品义卖,筹募活动如火如荼。尽管摊到老兵身上,这些募款不能使老兵衣锦还乡,但却能使一些囊中羞涩的老兵不致自惭。
  
  1995年7月7日,画家李石樵于纽约病逝。
  1908年7月13日,李石樵出生于台北县泰山乡,1923年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即今台北教育大学),受教于石川钦一郎,1927年以《台北桥》入选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1931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园》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作为台湾第一代西画家,李石樵也有着“画家中的画家”、“九段画家”、“万米长跑者”之誉。李石樵无疑是台湾前辈画家中,少数以思考性画风见长的一位。他早期风格以写 实为主,上世纪50年代后,强调造型简化并运用反透视的技法,画面明暗对比强烈。70年代移居美国,以人物群像、风景为主题,造型配以明亮的色彩。晚年则复归于写生,力求于客观表现上提高主观色彩与彩度,极力追逐灿烂绚丽。李石樵求新求变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实为同辈台湾画家中最杰出者之一。作为台湾早期美术运动的重要推动艺术家之一,李石樵以诚恳严谨的创作态度及富于思考、哲学批判的个性,建立起其独特且高超技巧的绘画风格,并培养了不少第二、第三代台湾优秀艺术家,对台湾艺术界与美术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与价值。1995年7月7日,李石樵因脑血栓于美国纽约去世,享年88岁。如今在位于台北阿波罗大厦的李石樵美术馆。保存着画家遗留的400多件油画、水彩、素描等精彩名作及相关资料,这些已成为研究台湾美术发展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七月十日
  
  2007年7月10日,台湾第一个政党民众党创党80周年。
  1927年7月10日,台湾同胞成立的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于台中市新富町聚英楼成立。最初在日本殖民政府多方的阻挠下林献堂、蒋渭水等人不断更换党名、修改党纲,从“台湾自治会”、“台湾民党”,最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得以成立。初期主要人物有李应章、蒋渭水、林献堂、蔡培火等人,党旗为三星党旗,以“确立民本政治、建设合理的经济组织、改废社会之缺陷”为民众党的三大纲要。而在政治行动上,民众党曾提出市街庄议会由咨询改为议决机关、议员由官选改为民选等要求,也曾因反对台湾总督府的鸦片吸食特许政策而向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提出控诉。为了寻求农工阶级的支持,1928年2月在蒋渭水的领导下还成立了“台湾工友总联盟”。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国内军国主义高涨,1931年2月18日台湾民众党第四次全体党员大会进行时,台北警察署长出现在会场并出示“结社禁止命令”,当场宣布台湾民众党业已被取缔,同时逮捕蒋渭水、陈其昌、许胡、卢丙才、梁加升、廖进平、李友三、张晴川、杨庆珍、蔡少庭、陈天顺、黄江连、杨元丁、黄傅福、林火木、黄白成枝等干部16人,后于翌日释放。
  
  七月十三日
  
  1949年7月13日,澎湖爆发“七・一三事件”。
  1949年7月,8000多名山东省流亡学生在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的带领下到达澎湖,借当地马公国民学校成立“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因当时澎湖兵源短缺,澎湖防卫司令李振清希望把学生能编入步兵团。由于学生多不愿意,于7月13日在澎湖防卫部操场发生流血;中突。此后,军方以逮捕匪谍的名义,拘禁许多人士加以秘密审判,对校长多人处以死刑,有学生被装入麻袋丢入海中,并长期监控其家属,此案的失踪者多达200多人。事发后,校长张敏之、邹鉴和5名学生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以“匪谍”罪名,被押至台北马场町枪决。另有2名学生王子彝、尹广居后死于狱中。这件发生于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军事冤案事件,当时被称作--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案,后称“七・一三事件”。作家王鼎钧曾说:“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靠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慑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烟台联合中学冤案慑伏了外省人。”尽管在台的山东籍政要想为受害者平反,却受限于当时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因素,及由于事件也不为人所知。1997年,由新党的高惠宇、国民党的葛雨琴、民进党的谢聪敏等民意代表,联合请愿“戒严”时期叛乱及“匪谍”案件和不当审叛补偿条例,被害人与其家属始得沉冤昭雪。
  
  七月十五日
  
  1949年7月15日,火烧岛改名为绿岛。
  绿岛位于台东东方约33公里的太平洋上,岛身呈不等边四角形,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为台湾第4大附属岛。岛内山丘纵横,最高点为火烧山,高度280米,东南临海处多为断崖,西南角是长达10多公里的平原沙滩。绿岛旧名鸡心屿、青仔屿与火烧岛等。火烧岛之名的来历则众说纷纭,以清嘉庆年间大火焚烧岛屿之说最为大众采信。据历史记载,绿岛最早为达悟人、阿美人等台湾少数民族聚居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东港渔民陈必先等人,在行船归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此岛,大叹环境之美,一年后便率人前来定居开垦,最早于柚子湖、温泉一带居住,后来移民渐增,即成为今日绿岛上的公馆村、南寮村、中寮村、温泉村等村落。1937年设火烧岛庄,属台东厅台东郡管辖。台湾光复后火烧岛设乡,归台东县管辖,于1949年改名为“绿岛”,延用至今。
  
  1987年7月15日,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解除“戒严令”。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发布命令宣告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自7月15日起解除“戒严”。“解严”声明同时宣布废止“戒严”期间依据“戒严法”制定的30项法令并总结解除“戒严”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军事管制范围缩减,行政、司法机关职权普遍扩张,山地管制区由119个减为61个:平民不再受军法审判: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也移交警察机关及“新闻局”负责。人民权利大幅增加,人民将可依法组党结社、集会游行及从事政治活动。“解严”后许多事项不再实行管制,各主管机关的行政裁量权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民意机关更能发挥监督功能。2007年6月,台当局行政部门召开两次协商举办“解严二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会议,决议提请台内政部门研订7月15日为纪念日。台内政部门随即修正《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将每年7月15日订为“解严”纪念日。
  
  2000年7月15日,首届贡寮海洋音乐祭在台北县福隆海水浴场举行。
  福隆海水浴场位于台湾台北县贡寮乡福隆村三貂湾一带的双溪河出海口,为台湾北部知名的沙岸区,并且是少见的金色沙滩。2000年7月15日,首届海洋音乐祭在台北县贡寮乡的福隆海水浴场举行,为期仅有1天,共计约8000人次参与。自2000年起,每年7月至8月间都会举办为期3至5日的海洋音乐祭,但常因台风干扰日程或损毁设施而改期。由于历年来的活动举办地点皆位于台北县贡寮乡境内的福隆海水浴场,因此也常称为贡寮海洋音乐祭,简称为海洋音乐祭。活动的英文名称中的“Ho-hai-yan”(吼海洋)为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的语言,是个与海浪有关的语气词,而主办方也将阿美人的太巴朗民谣作为音乐祭的主题曲。
  
  七月十六日
  
  1993年7月16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有线电视法》。
  台湾有线电视常被俗称为“第四台”,原因在于台湾早期只有无线电视三台(“台视”、“中视”、“华视”)。在1993年8月《有线电视法》公告施行前,有线电视在台湾处于非法状态,台“新闻局”常有取缔行动。《有线电视法》施行后,才正式开放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登记立案。1998年5月13日,基隆市吉隆有线电视公司获得台“新闻局”核发的台湾第一张《有线电视系统 经营者执照》(执照编号:有线视全字第001号),营运范围是基隆市全区,成为台湾第一家合法经营的有线电视业者。在此之后,有线电视频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频道种类亦相当多元,诸如新闻频道、体育频道、综艺频道、财经股票频道、卡通动画频道、电影频道、宗教频道、购物频道等100多个频道。
  
  1996年7月16日,台北大桥正式通车。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兴建的台北木桥完工,联结了三重埔(今三重市)与台北大稻埕埠头。原本设计为铁桥,碍于经费不足只好改建为木桥。桥上铺设铁路轨道,两侧有人行道可通车马。北岸特设铁制旋开桥,可随时悬放便于船只通行。1897年,台风侵袭导致淡水木桥断裂,台湾总督府决定修改铁路路线,改经板桥与树林后再南下。1899年,新铁道兴建完成,正式结束三重埔的铁路历史。而修复完成的木桥也仅供人车通行。1921年,木桥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改建为铁桥,于1925年改建完成,并命名为台北桥。改建完成后由于桥上风景优美,“铁桥夕照”被选为当时的台北八景之一。进入上世纪60年代,台北桥锈蚀问题日益严重,台当局因此决议改建。1969年11月15日,台北桥改建完毕并通车,从铁桥改为水泥桥。1991年,因交通负荷过重问题凸显,台北大桥再次决议改建,从原本的4线道路改为有主、副桥梁的6线道路。1996年7月16日,台北大桥改建完成并正式通车。
  
  七月十九日
  
  1998年7月19日,台湾著名综艺系列节目《五灯奖》停播。
  《五灯奖》系列节目是台湾电视公司委外制作的综艺节目,同时也是台湾电视史上除了各台新闻以外最长寿的节目,播出周期长达33年(1965年1O月9日至1998年7月19日),并曾在1971年创下高达73,9%的收视率。《五灯奖》系列节目包括《田边俱乐部:周末剧场》、《田边俱乐部:歌唱擂台》、《才艺五灯奖》、《新五灯奖》与《五灯奖》等5个节目。该节目的起源原为台湾田边制药第一届社长木下勇有次看到日本;中绳地区一个电视节目在当地颇受欢迎,内容是由非职业表演者报名参加的各项才艺表演。木下勇把这个节目形态引进台湾,由该公司行销企划负责执行节目策划工作,本意是为了增加台湾社会对田边制药“五灯标志”的认同感。《田边俱乐部:周末剧场》早在1962年9月即开始筹划,一面招考主持人和助理人员,―方面遴选乐队,并进行多次模拟演出:另一方面,向“台视”申请现场观众表演节目制作权。1965年10月7日,在“台视”第一排演场举办的《田边俱乐部》开播前审查会议上,“台视”终于准许《田边俱乐部:周末剧场》开播,《五灯奖》系列节目的历史就此开始。《五灯奖》播出至后期,由于观众收视口味的变化,加上同时段深耕多年的“中视”节目《大陆寻奇》、同时段新进的“华视”以及不同时段但同性质的三立综艺台节目《21世纪新人歌唱排行榜》的兴起,《五灯奖》的收视率变得每况愈下。1998年7月19日,《五灯奖》播出最后一集(第1701集),内容为《五灯奖》系列33年历史的总回顾,至此台湾最长寿的综艺系列节目《五灯奖》正式走入历史。
  
  七月二十七日
  
  1986年7月27日,南投县鱼池乡九族文化村开幕启用。
  九族文化村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是以结合台湾九大少数民族族群的各项文化特色展示为主题的乐园,包括泰雅人、赛夏人、邹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达悟人、阿美人以及排湾人,而后加入邵人。全园面积广达62公顷,为依山建造的游乐园区,全区制高点则是园内的观山楼,海拔约900米。1979年,以生产“妇友”牌厨房器具而闻名的妇友欣业有限公司创办人张荣义发起创办以当时9个台湾少数民族族群为主题的游乐园。1983年九族文化村动工辟建,至1986年7月27日正式开幕启用。全园规划分成3座主题园区:“原住民文化”、欢乐世界和欧洲花园,2001年,九族文化村启用空中缆车,搭载观山楼至欢乐世界的旅客,可鸟瞰全园风光与远方日月潭的景色。
  
  七月二十八日
  
  1967年7月28日,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成立。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台当局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于1966年11月12日,由孙科、王云五、陈立夫、陈启天、孔德成等1500人联名发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12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九届四中全会在台北市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方案》。1967年7月16日,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发起大会。7月28日,台当局行政部门成立“中华复兴运动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孙科、王云五、钱穆、于斌、左舜生、林语堂、王世宪、钱思亮、谢东闵组成主席团。7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颁布《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办法》:提出推动社会生活:举办文艺活动:教育配合:倡导大众传播:加强妇女工作,并颁布措施:加强三民主义教育:坚定战斗意志:弘扬传统文化。
  
  七月三十日
  
  1969年7月30日,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成立。
  吴浊流文学奖,原为《台湾文艺》杂志创办人吴浊流于1964年成立的“台湾文学奖”。1969年7月30日,被誉为“铁血诗人”的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捐款退休金10万元新台币,成立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以基金利息提供奖金,后将其改名为“吴浊流文学奖”。其宗旨在于鼓励青年作家文学创作,推动台湾文学发展。吴浊流曾在《我设立文学奖的动机和期望》―文赋诗:“誓将热血挽狂澜,七十光阴一指弹;寄语万千诸后秀,一心一德振文坛。”吴浊流文学奖其评选作品以每年发表在《台湾文艺》上的创作小说及创作新诗为主要对象,评定出“正奖”及“佳作奖”。原仅有“小说奖”,1972年到1974年三届颁发“汉诗奖”,后于1973年增设“新诗奖”。1984年起评选范围扩及《文学界》、《笠》诗刊等其他报刊,1991年后扩大评选,举凡本土性文学作品均可为候选作品,并接受台湾笔会会员及本土性文学刊物编辑的推荐。
  
  七月三十一日
  
  1984年7月31日,蔡温义获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60公斤级铜牌。
  1979年底,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了大陆与台湾参赛的“奥运模式”,即分别以“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参赛。在解决了参赛名称问题之后,两岸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共同出现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7月31日,男子举重60公斤级决赛中,台湾运动员蔡温义以总成绩272.5公斤获得铜牌,成为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在此次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个人奖牌,也成为继田径好手杨传广、纪政之后,第三位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台湾选手。蔡温义在赢得奥运铜牌之后,转向教练发展,开始带动台湾女子举重的风气,培养出陈淑枝、陈瑞莲、朱南美、吴美仪等多位台湾女子举重好手,横扫亚运、世锦赛等大小比赛,也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为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在女子举重项目中摘得一银一铜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