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证券财富中心总经理郭升玺谈在大陆工作感受|东海证券股东 出大事

  编者按有这样一些台胞,他们以财经人士的身份率先加入到两岸交流活动中来,成为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中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不管是MOU、ECFA,还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几乎在每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之中,总能看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背影。这是一批行事低迷但又对大陆和台湾财经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人±,他们凭借国际化眼光和专业化的素养,默默地和大陆同事一道,在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行业贡献着自己的激情和才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台湾金融人在大陆》栏目,与广大读者一起陆续走近他们。
  2月22日,虎年股市开门第一天,大陆证券市场就开始了股指期货的开户工作。这个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翻云覆雨、制造了无数喜剧与悲剧的金融衍生工具,终于要在大陆股市落地了。这使得大陆各家券商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始变得异常忙碌。
  本次采访的主人公郭升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程管理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在证券业从业19年,曾在美国派森斯集团、台湾威京集团、台湾凯基证券、美国格林证券担任高管。现任大陆东海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
  
  大陆金融职场机会多多
  
  采访的话题很自然就从2009年下半年起两岸金融开始频繁互动,特别是两岸签订MOU后,台湾各券商、金控积极赴大陆密集造访以寻找商机谈起。郭升玺说,他在与台湾各家同业交流时。感到来访的台湾券商特别对时下大陆最火热的融资融券有高度兴趣,此项业务不仅打破大陆证券市场长期“单边市”的现状,同时融资融券的推出将证券公司和客户间从原本的委托关系增加到借贷关系,证券公司增加了从借贷中赚取利息收益的业务。台湾券商对此项业务具有多年经验,希望能透过此项业务为进入大陆证券市场建立根据地。
  “职场机会多于公司机会!”郭升玺说,“我的答案应该是有点刺耳但实际”。他进一步分析说,对于台湾券商,不仅ECFA细节未定,很多大陆现有法律条款是否可作些调整也未知,比如台湾同胞是否可从“境外投资者”改为“境内投资者”等,也必未可知。另外,由于目前融资融券业务只是在11家试点券商中开展,所以他通常第一个要和台湾同业解释的就是“试点”、“一控一参的硬指标”等名词,其次才是台湾同业常问到的融资保证金比例、融券保证金比例、平仓点的设置情况等具体问题。这种未定因素较多的现状对台湾金融机构来说,需要时间去消化、理解。“就算大陆全面开放台资券商开设分公司,如何在地域性强的经营环境下与大陆现有107家券商竞争,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号。”他补充说。
  “现在对于台湾的金融人才则是项大利多,我常常帮朋友买大量的参考书籍寄回台湾。”他说,融资融券成为大陆证券公司的常规业务后。利息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应会不断增加,经纪业务不再仅是拉客户炒股,而是如何做好客户的服务。大陆券商由于业务改变导致股票配置和组合的难度增加,券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人才质量将成为主要问题。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已经具有充足经验,再加上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因此常常为大陆券商所看重。
  大陆近年来富裕人口急速发展,各大银行券商开始增设“私人银行部”或“财富管理中心”,曾有人称2009年为“私人银行”元年。因此除了前述的融资融券的操作、管理、风控等人才,股指期货的管理、操盘等前中后台人员之外,QFII操盘、衍生性商品、QDII海外产品及市场等资深专业人士也很缺乏,具有海外教育及工作背景、具有产品设计经验的台湾金融人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郭升玺提醒说,这绝非仅在海外念过书后就回国找工作的“海归”派能够胜任的。
  
  工作环境有别于台湾
  
  据了解,目前在大陆非外资金融单位任职的台湾人数并不多,主要是在基金公司、银行私人银行部门、信托业务、QFII交易员等职位。一些在台湾有10余年专业经验的高级金融人才。在大陆证券公司组织架构内大多挂副总经理、顾问等职,相对管理决策权限较小。这一方面是在大陆金融圈通常考虑台湾人的职务主要是看中外语能力、相关金融产品实务的“资质经验”等。另一方面是台湾金融人才对到大陆工作的态度通常也较为“保守”。郭升玺谈了这样一个现象,台胞在大陆券商的工作。事实上心理压力大过业务压力。他以自己的部门为例做了说明:一般而言,上下班时间正常,但当公司下达任务及指标时。每天早上9点开始带领部门展会、随后法务、产品、销售、后台各负责主管分别召开会议、拜访客户等,往往需要到夜深人静才回家。与台湾不同的是,大多员工虽然经验较少,但皆来自名校硕士、博士、同时具有数种执照乃至于律师执照,工作期间扎实卖力任劳任怨,也因为如此,台籍同事在心理上和大陆部门同仁“共荣共辱”的压力远高过于其他。他笑言,相信这是许多在大陆机构工作的台湾同业的共同感觉。
  记者了解到,台湾有相当多优秀资深的金融人才,他们也都希望能有机会到大陆机构发展,但过段时间一问,发现很多又回台湾了。对于这种现象,郭升玺坦言,两岸在工作生活上仍有许多文化差异,他对有意来大陆谋职的同胞第一个建议就是要把自己完全放空,万不可开口闭口就是台湾经验,也不能将自己的市场着眼在台商,否则只是会限制自己的视野及学习机会。
  
  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文化差异
  
  “尽力融入,先忘记自己的专业经验,虚心学习大陆市场的实际操作实务:要记得无论是多久的经验,都远不及大陆特有的当地实务,譬如大小非减持的操作、银行基金销售管道建构等等。都是台湾金融人士欠缺的经验。”他说,“许多台湾人在大陆交友圈都是台湾人、吃台湾菜、唱钱柜KTV、看台湾卫视,将自己生活圈完全与大陆隔开。这已经失去在此工作的意义。特别是金融服务业,需要的是大陆客户,融入是任职的基本条件。”有这样一个案例,他曾经从美国面试几位具华尔街经验的台籍人员来上海进行复试,其中一位在看了办公环境后就问:“桌子没有大一点的吗?”“有人会看我写的英文报告吗?我中文打字很慢。”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这位先生没有通过面试,因为他基本融入就有问题。
  从1992年起郭升玺就被陆续派驻大陆,自2007年起更是在大陆证券机构任职,即使如此,文化差异的感觉仍然时时发生。他记得第一天到公司报到,人事部主管非常客气地领他去拿办公用品,结果先拿了个垃圾桶给他(还好是新的)。然后往里面开始丢笔、计算器、记事本等等,能想到的“办公用品”全都有了。最后还搭了条花毛巾在垃圾桶上。正当他发愣的时候,“郭总,请这边走”,那位主管直接引导他去他的办公室。郭升玺说:“我抱着垃圾桶亦步亦趋地跟着他,心中不禁想起电视‘越狱’里MichaeI Scofield进大牢的画面,到了办公室后忍不住偷偷笑了好久。但感觉只是文化差异上的花絮,而非抱怨。”
  郭升玺最后说。两岸之间的文化差异当然也会体现在日常工作上,比如在大陆的开会习惯、动员式的销售、检讨会等等。在外籍人士的眼中非常不习惯。在大陆机构任职时都需要先将这些差异视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必须适应及配合。只有融入才能摆正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才能取得实现价值和理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