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农家院【“银媒”合作,情系农家】

  【关键词】农村宣传 金融知识 银媒合作      “三农”问题是中央和省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以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其中金融是重要支柱。笔者曾参与相关部门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了解情况进行的测试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低,亟须构建农村地区金融公益宣传网络。
  作为我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注重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成立不久便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在《安徽日报农村版》上开辟“安徽农金”专刊,每周推出两个版面的农村金融知识、新闻宣传。这种合作,通过农信社众多网点和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信贷员队伍的有力推介,有效地把金融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送到农民手中。这种合作在省内银行业和媒体界尚属首创,在全国也不多见。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银媒”合作是宣传农村金融知识的有效方式,提高了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掌握程度。
  2005年9月23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安徽农金”专刊创刊,每周两个彩色版面。花钱做广告的宣传,只能起到一时的宣传效果,而农村信用社选择这种合作能够长期全面宣传农村金融知识,介绍信用社业务。这种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源于《安徽日报农村版》和农村信用社服务宗旨的一致性,都是为“三农”服务;服务对象一致性,都是为农民群众服务。
  自创刊以来,“安徽农金”专刊已经编辑出版180期(截至2009年8月5日),刊发我省农信社系统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以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通讯员稿件4500余篇,专刊成为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的好助手。
  通过四年精心打造,“安徽农金”专刊成为农村群众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窗口,促进了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专刊设立“创业故事”、“金手指”、“理财宝典”等栏目刊发了大量信用社支持当地企业和个人创业致富的故事,刊登大量创业项目、金融知识,为农村居民创业理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农村金融机构有哪些贷款品种,怎样贷款,贷款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知识通过“安徽农金”专刊走入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居民、涉农企业、乡村干部,都通过专刊来了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取自己需要的金融知识。
  专刊开设“读者点题”专栏,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如贷款问题、信用社股金问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问题,逐一解答。2006年11月17日,“读者点题”栏目一推出便受到广大农村读者欢迎,他们纷纷通过电话、来信、网络等形式和渠道提出问题,成为报纸读者最为关注、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过去,家里有人得了急病,半夜三更去信用社敲门,就能及时贷到款。现在去农村信用社贷款很难,还要找人担保、派人审核,手续增多了,没以前方便,请问,去信用社贷款为什么感觉比过去难了?”巢湖市居巢区读者张祥汉第一个打开了话匣子。专刊特派本报记者采访了基层信用社主任,说明了信用社贷款手续多是防范不良贷款的必然手段,农户只要守信,有了信用记录,凭借小额贷款信用证,贷款还是很方便的。2006年11月17日一篇《农民为什么感觉贷款难了》解开了张祥汉心里的结。
  “手里有了闲钱,除了存款外,农信社还有别的招让我的钱多增值吗?”旌德县读者张发宝说出了他困惑。2006年11月24日,本报约请旌德联社撰文《怎样让钱多生“钱”》,指出目前各联社都在进行统一法人产权改革,在做增资扩股工作,建议他可以到联社“入股分红”,可能更划算。此话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凤阳、石台、居巢、东至等县都有反映自己或者是其父辈在信用社入过股却没有得到分红,本报再次选择巢湖市居巢区读者张祥汉来信反映的比较典型股金问题作为话题,请居巢区联社作了解答,同年12月22日《我入股为何没有红利》一文,详细介绍了股金的几次规范问题,以及如何分红退股等问题,再一次为张祥汉们解开心中疙瘩。
  更多的读者关心的是如何从信用社贷到款。池州市贵池区阮桥乡读者曹壮军说“我是一名农村青年,现在想买辆农用车发家致富,但是我没有足够的资金,想从信用社贷款4万元,不知道信用社有哪几种贷款,哪种贷款适合我。”2007年12月1日,本报特约省联社业务部王波撰文《信用社有哪些贷款品种》详细介绍了信用社贷款种类。后来曹壮军打电话高兴地告诉笔者,阮桥乡信用社见到本报稿件主动找到他,进行贷前调查,并同意贷款给他。《我有家产,能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吗?》《如何获得创业贷款》《贷款五级分类影响农户贷款吗?》《年关将至,怎样汇钱更方便?》《为他人担保会吃亏吗?》……读者的一个个话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安徽农金”专刊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与社会交流的桥梁。专刊为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交流建立了一个平台。兄弟单位在干什么,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打开专刊便知道。如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针对乡镇企业无抵押物的情况,借鉴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的经验在全省率先推出乡企联保贷款,此事经专刊报道后,省银监局、省联社到马鞍山开了现场推介会,不少县级农村信用联社推广了此种贷款。专刊树立了农信社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全省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刊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金融宣传队伍。为了办好专刊,省联社和报社还在全省信用社系统发展100多名特约记者和1000多名特约通讯员,培养了一大批“笔杆子”。这支队伍在不断写稿和有组织的培训下,自身素质得以提高,成为活跃在农村一线的金融知识宣传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写稿,而且还肩负着推广专刊的任务。通过他们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认识了《安徽日报农村版》,接受了“农金专刊”,扩大了专刊的有效阅读群体,普及了农村金融知识。■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推荐访问:农家 情系 合作 “银媒”合作 情系农家 情系山区访农家 情系农家的乡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