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达直人现象:日本人的低调慈善] 古天乐慈善低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对这一幕应耳熟能详:节假日,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来到军烈属大娘家,担水劈柴、洒扫庭院。收拾停当后,挥手作别。大娘追出院门:“孩子们,我还不知道你们叫啥名字呀……”孩子们笑着说:“我们都叫雷锋。”
  如今,相似的现象出现在了我们的近邻日本。这个东洋版“雷锋”名叫――伊达直人。日文中,“伊达”有侠义、酷之意,“伊达男”可译为“酷男”;而“直人”则有实诚、憨直之义。
  2010年年底以来,日本的许多慈善机构都收到了以“伊达直人”名义寄出的文具和书包。这些物品被陆续送到了各地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手中。2011年1月10日,福岛县、横滨市、静冈市、鸟取市的儿童福利院和兵库县的警察局也相继收到了类似捐赠。此外,岩手县的一家超市还收到了10万日元的现金。“伊达直人”的善举已遍及全国的47个都道府县。
  这一善举首次出现在2010年圣诞节。当天,群马县中央儿童保护站的一名女职员在单位门口发现了10个未拆纸盒包装的新书包,并附有一张署名“伊达直人”的卡片。
  起初大家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含义,直到2010年12月27日周一的早会上,副站长松场敬一向职员们谈到此事,看过动画片的职员龙泽邦行发现,这可能是漫画主人公“虎面人”的名字。他上网确认后把此事汇报给了副院长松场。
  伊达直人是一部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喻户晓的漫画《虎面人》中主人公的名字。他从小被寄养在孤儿院,一天,伊达直人在动物园的虎栏前跟同伴打架,其好勇斗狠的姿态被一家叫“虎穴”的职业摔跤选手培训机构的星探看中,遂被挖走。经过魔鬼般的训练,伊达成了身怀绝技的职业摔跤手。伊达直人出场时总是头戴一副老虎面具,他便以“虎面人”的艺名,迅速红遍日本列岛。
  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汉子,却生就一副热血柔肠。成名后的伊达宁愿背负叛徒的骂名,拒缴签约机构虎穴的份子钱,却把巨额奖金用于支援养育过自己的福利机构“儿童之家”,以助其渡过经济危机。伊达虽然出身卑贱,却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同时富于正义感、同情心,还爱感动流泪,是昭和时代漫画中“贫困英雄”的典型,在今天40岁左右的日本人中粉丝无数。
  在日本,无论政坛还是娱乐圈,竞争都极为残酷,但几乎没有人以“慈善”给自己贴金。日本人眼中的慈善更多的是一种“沉默的心意”。日本人虽然可以互相帮助,但并不善于公开捐赠,因为捐赠给他们带来上下关系的感觉。“伊达直人”现象由此而来。
  这个假托40年前虚拟英雄之名的义举,被报道后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示范效应。一时间,“伊达直人现象”升温为全社会的热点,其吸引眼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内阁改组的新闻。与漫画主人公同名的前首相菅直人发表谈话说:“这真是温暖人心的活动,让我再次感到共助精神是多么重要。”
  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萧条,日本少有利好消息。金融危机更使其雪上加霜,巨创深痛对日本的影响已溢出经济范畴,在社会和道德人心层面也投下浓厚的阴影。尤其是在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赤字下,过去十余年来社会福利持续削减,加上老龄少子化社会的发展,使这个传统上依赖各种“缘”(血缘、地缘、社缘)的温馨和谐的“有缘社会”,日益蜕变为冷漠压抑的“无缘社会”。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越来越内向、自闭,缺乏竞争意识,极端者甚至丧失了人际沟通的兴趣,所谓“下流社会”、“草食族”等流行语即是这种表征。
  在这种情况下,在全国各地的公立福利机构中生活的约3万名孤儿、弃儿,仿佛成了被人间遗忘的存在。平均每个孩子3.3平方米的生活空间、1名管理人员管理6个孩子的现状,不但劣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不如日本国内福利养老设施的水平,导致这部分人的大学升学率仅维持在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准(54%)的10%的低水准,从而直接影响了这群不幸孩子的未来。
  以“伊达直人”为名的低调慈善,无疑向人们传达了一个相当积极的信息。那就是,日本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并未瓦解,尚具有良性循环的自我修复能力。这可能也是慈善的最大功德。

推荐访问:日本人 慈善 低调 伊达直人现象:日本人的低调慈善 伊达直人现象 日本的伊达直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