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 积极利用 中国积极利用多边和双边平台等

     问:良渚文化何时被发现?   答:良渚文化最早是由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前身)工作人员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发现的。施昕更先生是良渚人,曾参加杭州古荡遗址的发掘工作,受到古荡遗址发掘的启发,他先后三次到良渚进行调查,并由西湖博物馆报请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批准,取得采掘执照后,在1936年12月1日~12月10日对良渚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12月26日~12月30日和1937年3月8日~3月20日又作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1938年,施昕更先生的考古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印刷出版。这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最早的科学考古和发掘报告,为良渚文化命名、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资料。1959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命名。
  问:良渚遗址的分布情况如何?除良渚古城外还有哪些其他重要遗址或发现?
  答:良渚遗址分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境内,湖州市德清县境内也有一部分。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情况看,良渚遗址分布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已发现的遗址点有135处,包括有贵族墓地、平民墓地、大型祭坛、古城遗址、普通村落、防护工程等各类遗迹,可以说是规模宏大,遗存密集而有规律。
  在良渚遗址内,历年来屡有重要发现,至今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各类文物数以万计。除最近发现的古城遗址外,1986年发现的反山遗址被称为良渚文化王陵,1987年发现的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最大的祭坛与墓地复合遗址,1991年发掘的汇观山遗址也是一处祭坛和贵族墓地的复合遗址,1992年~1993年发掘的莫角山遗址(位于古城遗址的中心)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这四次发掘都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良渚遗址内发现的卞家山、庙前、姚家墩、塘山等遗址,都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这些发现为认识良渚大遗址和良渚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问:对刚发现的良渚古城准备如何保护和利用?区政府有怎样的规划?
  答: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我们有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依法保护,积极利用。
  国家文物局和省、市都有明确要求,余杭区委、区政府和良渚遗址管委会也作了专门研究,总体是要按照《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强化保护;按照今后《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要求,积极展示利用。
  
  近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几方面:一是抓紧与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单位联系,在确保将整个古城纳入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的基础上,在局部地段再视保护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保证古城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在保护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古城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二是配合考古部门做好后续考古发掘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强化项目管理,今后对良渚古城遗址内及城墙遗址上的新报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已批未建项目做好说服清退工作;现存建筑物只减不增,严加控制。四是对东南西北四面城墙的已发掘区进行围护,设立告示牌,设专人值守,防止人为破坏。同时对发掘面积较大的西城墙和北城墙地段以租地方式加盖简易保护棚,防止雨水的自然冲刷破坏。五是结合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要求,就已发掘地段编制保护性展示方案,为今后的工作实施提供操作依据。六是根据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对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重新定位,调整完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方案,把古城遗址列为新馆展示最为重要的内容。(本刊采访整理。文中所用图片均由余杭区政府提供)

推荐访问:依法 利用 保护 依法保护 积极利用 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依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