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诊疗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成因,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交际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交际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语而喻。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人才市场对单一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却日渐减少。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既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又有丰富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状态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英语将会获得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外语+专业”的新一代高素质创新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努力培养出适合实际工作的外语人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民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教育发展关于支持什么和限制什么的明确指向,即职业岗位(群)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型、层次及其专业加快发展;否则,不予发展,或加以限制或调整。[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的蔓延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用人单位开始裁员,用人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特别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3]因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就成了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前我国的国情而秉承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调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有必要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在《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文中,作者围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分析。从该文作者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的数据来看,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备英语各项技能以外,还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而该文中对各企业的访谈记录也证实了英语交际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4]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一些学生获得了英语等级证书,但他们的应用能力不强。除了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消极反馈,现实中我们都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国际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赛中,中国大学生表现往往比国外的大学生逊色,但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都是理想的。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5]由此也可见,一般的外语语言技能,或单纯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已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理论指导
  首先,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就业导向给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由此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不断改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模式中激发出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规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的练习。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具有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大量进行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技能。基于此三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或“灌输”,而是学习者对新信息的转换、加工和处理,即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同时,学生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6]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7]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到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真实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感受真实情境下的就业压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产生提高英语交际的综合能力的动力。建构主义的“协作”、“会话”精神通过英语课堂讨论和辩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得到体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感悟到社会对交际英语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提升英语实用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构建符合大学英语实用教学原则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需要在教学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实验基地建设、测试、考核体系和学生的职场交际素质培养等方面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观念,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认真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交际素质。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大多数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8] 因此,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这种模式践行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顺应了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积极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话题发表意见、既兴演讲、同学间自由对话、开展话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竞赛、英语电影和英文广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外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辩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整合ESP和EGP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听说课程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本科前两年为听说课程的第一层次,定位为初中级英语听说训练阶段;本科后两年为第二层次,定位为高级英语听说阶段,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二循环,以校公共课的形式开出,做到本科四年不断线学习。鉴于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掌握发音要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高质量的真实有声资料加强语音教学。
  针对很多高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效果不佳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课程进行整合。ESP和EGP整合的课程模式有三种可供选择:基础课渗透型、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9] 在基础课渗透型的课程模式中,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因素,做到因材施教。ESP的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大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小至语言点的操练亦不忽略,如在让财经专业的同学练习issue的用法时,可引导学生用专业词汇来谴词造句:The General Motors has issued new stock.(通用汽车公司发行了新股票)/make a debenture issue(发行债券)/the inflation issue(通货膨胀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强化了对所学EGP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ESP术语的学习也不再感到疏离,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础课渗透型易于操作,而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涉及到教材的选择和编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产业界的行业专家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ESP的双语教学,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交际英语实验基地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批英语实验基地。英语的交际能力在大学生求职和今后的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而大学英语要想取得实效,实验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可能花大资金建设实验基地的情况下,不妨以见习和实习的形式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定期安排大学生在高校的外事部门和社会的企业单位,尤其是在外企中进行见习和实习。这种方式保证了双方的共赢,操作性较强。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了职业英语,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以用代练”和“以用代学”,确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当然,建设英语实验基地需要做调查研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英语实验基地必须在各种发展阶段中都有其代表性,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语教学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测试体制和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英语的“标准化”测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交际测试的介入。大学英语测试应该对传统题型进行调整,减少客观题型,增加表达式的主观题型,例如听写填空、翻译和听答题。[10]交际测试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摈弃了“标准化”测试中不正确的学风,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把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尤其是英语“潜能生”)学习英语,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1]过程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英语课堂语言运用的表现以及合作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以笔试(必要的理论知识)+口试(语言运用能力)的形式进行。将口语考试正规化有利于激励学生课内外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场交际素质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反复训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就业前的一些英语求职技巧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英文简历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常用的英语口语交流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和社交礼仪。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五、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必经之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既能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又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余琳.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 吴永顺. 金融危机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 决策与信息, 2009(7).
  [4] 郑丽萍. 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J].科技信息, 2010(1).
  [5] 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N]. 文汇报, 1996-09-05.
  [6] 李慧敏. 基于建构主义和网络的自主性大学英语学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4).
  [7] 李秋丹.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今日科苑, 2010(16).
  [8] 王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 朱金兰. 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ESP和EGP整合的课程设计[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10] 邹红英. 大学英语测试新思路――论交际测试的介入[J]. 山东外语教学, 1997(1).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