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黔西,八年相依|黔西天气预报

  “在民建中央的帮助下……”记者在黔西采访中经常能听到类似的话;与之相对应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民建中央总部,“贵州黔西”也成了魂牵梦萦的牵挂。   如今,民建中央帮扶黔西已经走过8年时光。究竟,在这8年里发生了些什么?
  
  极贫村的致富“样本”
  
  在民建中央的黔西扶贫行动中,化屋可谓一个“起点”。
  2004年前,这里曾山岭光秃、房屋矮陋;这里曾经“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这里的百姓若想走出村子,必须翻过一段被当地人称作“手扒岩”的悬崖……
  这里就是位于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的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个有名的极贫村。
  曾经,化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年,年人均收入214元,年人均粮食产量171公斤……
  这样一个地方,可谓“一贫如洗”;这里的百姓,可以说 “一穷二白”。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
  曾经,当地政府想把村民迁出去,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们并不愿意离开。
  如何脱贫?如何致富?这些成了化屋村内祖祖辈辈,以及化屋村外的人探索已久的命题。
  “我们去看了以后,觉得在这个地方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村民是能够脱贫致富的。”由民建中央派到黔西挂职、现任黔西县副县长的李晔鸿这样告诉记者。
  多年之后,人们将化屋村作为典范,这样总结道:化屋村这样一个出了名的极贫村,为扶贫事业提供了“绝佳的战场”――实现化屋“蜕变”,不仅事关千百化屋人的福祉,更关涉“摸索一条确实可行的帮扶模式”。
  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
  先是“输血”。
  筑路,修房,挖水窖,建沼气池。
  在民建中央和黔西政府的努力下,化屋村终于修通了与外界联系的14公里油路,结束了千百年来不通公路的局面;同时,民建中央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在该村实施了175户特色民居改造、近万平方米的户间便道和院坝石板化铺设工程,户户通电,户间便道纵横相连;通过民建中央在新任乡实施的“甘泉计划”,化屋的村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水窖,实现了家家通水……
  至此,古老的化屋村呈现出一幅风光秀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但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还有待形成自己的“造血机能”,融入社会的经济发展大潮。
  如何才能实现“造血”?民建中央和当地政府为化屋“把脉”,将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农业作为突破口。
  2009年,化屋村新建了寨门、观景台、文化墙、村综合办公楼和3万平方米的大型苗族花坡场,改、扩建了化屋码头和配置了3艘大型旅游船舶,对旅游公路沿线两旁的植被进行了美化处理,还引资700万元新建了化屋旅游度假宾馆和接待中心,大大提升了化屋旅游的接待能力。
  “我们请了很多专家到这个村去论证,怎么建设、怎么修房才符合旅游的条件。相信这个地方会发展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旅游苗寨。”李晔鸿说。
  在特色农业方面,化屋村不但扩大了传统优势――生姜的种植,还开始试水樱桃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种植。
  如今的化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965元增加到2009年的2593元。当地百姓正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转向休闲旅游度假观光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形势大好百姓安居,太平盛世万民乐业。”2010年新年将至之时,村民杨守金在自家的院门上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他认为这句话表达了所有化屋人的心声。
  
  民建“融入”黔西发展
  
  在黔西县,县城的惟一水源附廓水库库容量已不能满足县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待尽早启动水库加高扩建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未能立项。
  2010年初的干旱,更加剧了这一工程的紧迫性。怎么办?黔西县的相关部门不由地想到了民建中央。
  1月29日,刚出访回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一下飞机,就被黔西县“逮”了个正着。听完专项汇报后,陈昌智当即表示,黔西县的事就是民建中央的事,民建中央将会尽最大可能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促成该工程尽快立项动工。
  这样的事情,在黔西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其实并不鲜见。
  2004年,当黔西县被确定为民建中央的重点帮扶县后,“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不断线”成为民建中央的帮扶“誓言”。
  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主席陈昌智,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常务副主席马培华,张少琴、辜胜阻、王少阶等多位副主席先后带领民建会员企业家及有关方面到黔西县视察指导工作,多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毕节试验区和黔西县的发展方向、扶贫攻坚、资源开发、社会进步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不仅如此,民建中央还先后分4批派出了夏赶秋、朱靖泓、李维平、李晔鸿等8名干部到黔西县挂职,直接参与黔西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方发展,牵系四方。为加大对黔西县的扶贫工作力度,民建中央充分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扶贫方式正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走“内源式”发展之路。
  2006年2月和2008年5月,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联系有关专家,分别就黔西县小寨子村和新仁乡及新仁乡化屋村的发展规划召开论证会,为民建中央的这两个帮扶示范村理清发展思路。
  现在,这样的“经验”正在全县范围内不断扩大。民建中央近几年不断围绕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等方面集中力量,进行整村推进攻坚式帮扶,把观念转变、人力资源培训和产业带动有机结合,找准帮扶的有效载体,促进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探索贫困地区帮扶的有效模式。
  “通过智力支持和项目扶持,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在这方面,民建中央和各位挂职的领导做了大量工作。”黔西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赵蓉这样说。
  从2005年起,民建中央组织协调捐资数百万元帮助部分村镇发展优质枇杷、生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生猪、能繁母猪和母牛、种牛和种猪等滚动养殖业,并帮助开辟了上海生猪和肉牛销售渠道。实施产业项目扶持,加快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黔西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民建+黔西”还将继续
  
  8年来,为了黔西县的发展,民建中央是这样坚持的: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黔西实际,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实施“东企西移”战略,促成民建会员企业与黔西的发展对接。
  在民建中央的帮助协调下,黔西县举办了多次招商引资洽谈会和推介会,80多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先后到黔西考察和投资。通过招商推介,共签约项目31个,签约计划总投资额达37.78亿元。
  8年来,对于民建中央的帮扶,黔西县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黔西县县长蒋从跃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近年来黔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多党合作、党派帮扶起了很大的作用。“民建中央对黔西县的帮扶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效果之明显,我们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8年的帮扶历程中,黔西县主动思考,与民建中央全力合作,积极开展企业回访和项目对接,共同搭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2009年8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该县建立了全国农产品科技示范园区――黔西县绿色农产品科技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内共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6.1亿元。其中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和广州森仕(毕节)有限公司等民建会员企业已成功入驻,可为黔西县解决5000至10000个就业机会。
  在民建中央和民建上海市委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黔西县政府的积极争取,2009年,一家上海企业成功进驻黔西,投资1.6亿元资金,采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办法,搞魔芋种植、加工和销售,计划到“十二五”末期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这将成为我们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蒋从跃说。
  如今,民建中央正在抓紧制定今后5年黔西县产业化扶贫规划,将为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
  张榕明曾说,民建中央将继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对毕节试验区新一轮发展的批示精神,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支持和帮助毕节试验区及黔西县的发展。
  “只有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张榕明掷地有声。
  关于黔西的未来,蒋从跃也这样表示,“未来黔西要如林树森省长所说的那样,建设成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这,离不开民建中央和贵州省委的支持”。

推荐访问:黔西 民建 相依 “民建”黔西 八年相依 黔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