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 [“十一五”中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述评]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力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工作,战胜了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2006―2007年,我省延续了“十五”中期以来高速增长的态势,实现预期进度。全省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267亿元、2710亿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1.5%和13.7%,均超过预期值(10%);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6.6亿元、284.94亿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4.2%和25.6%,均超过预期值(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193.3亿元、1485.57亿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7.2%和24.0%,均超过预期值(15%);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和4.2%,均控制在规划目标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按预期推进。从已经进行的工作看,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预期进展。2006年和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4.6元、23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11.6%,两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预期目标6%以上。
  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至2007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2.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25.80公里,基本达到预期进展。贵广快速铁路得到了国家批准立项,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龙洞堡机场等级由4D升级为4E,建成和改造了4个支线机场。天生桥库区港口码头建成投入使用,洪家渡库区港口码头开工建设,解决了272万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全省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3.0%、100%。新开工建设“滋黔”工程中的4个中型水库,实施了1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省信息化综合指数已提升到40.16,增长16%,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88.4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7.63部/百人;实现了l00%行政村通电话和l00%乡镇通宽带,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建成兴义市污水处理工程和仁怀市等8个县(市、区)城市供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7.3%和39.4%。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顺利。至2007年底,能源产业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由2005年的29.2%提高到30.4%。优势原材料产业增长18%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由16.5%提高到17.3%。烟酒产业比上年增长15.8%、民族制药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扩大21%。高技术产业比上年增长16.6%。2006、2007年全省旅游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51.8%和31.9%,旅游总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54.2%和1倍,总体达到预期进展。
  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就。至2007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9.9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6.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7.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9.4%,全省9个中心城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7%。
  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全省193.2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年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初中150所,改扩建普通高中15所。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落户贵州。2007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4项,专利申请量达到2759件,授权专利1337件,比上年增长29.1%。到2007年底,我省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05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34名,省管专家445名,省核心专家21名。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要成果。至2007年底,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在全国首批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流通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展顺利。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两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亿元,远远高出规划争取目标。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0021万美元,“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可以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至2007年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52万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0%以上。全省总人口3975.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68‰,接近“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6‰左右)的水平。到2008年6月底,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2.76万人、243.39万人、139.22万人、117.6万人、108.17万人,均明显超过预期进度。全省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达到48.79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45.8%。2007年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3.7%、90.7%。
  
  五大措施进一步推进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中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如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配套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经济群、北部湾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省内区域经济战略面临新挑战;经济增长的同时仍然伴随着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等。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工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消费。一是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着力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二是努力增加固定投资,解决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等瓶颈制约问题,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三是促进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确保厦蓉高速公路(贵阳-水口段)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力争全面开工建设我省境内列入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路段和我省规划的省内高速公路。二是加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步伐,调整全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三是加快全省城乡公路路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四是在贵广快速铁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贵阳至重庆、昆明、成都、长沙的快速铁路建设。五是进一步完善民用航空网络的内河航运体系。六是统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一是围绕优势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二是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业,巩固和提高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四是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以物流业为重点的面向生产的其它服务业快速发展。
  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必须努力抓紧对各级各类城市规划的修编,完善全省城镇化体系规划。二是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机制。三是在行政区划、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新进展,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努力确保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良好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强化财政预算刚性,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四是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

推荐访问:贵州省 述评 十一五 “十一五”中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述评 科技创新与贵州跨越式发展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