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服务:农民报彰显个性之本_贴心服务案例小故事

  农民报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短暂辉煌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入艰难爬坡阶段,大部分农民报惨淡经营。近年来,《甘肃农民报》从强化对农民读者的贴心服务人手,报纸质量迅速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受到读者喜爱,发行量不断增长,在扭亏为盈后,实现了广告收入三年翻一番、利润三年翻两番的新跨越。   找准需求 探索贴心服务的手段   农民报是“三农”宣传的主阵地,但是归根到底,农民报是主要办给农民阅读的报纸。四年前,《甘肃农民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是农民读报的首选,实用技术是农民读者的最爱。如何适应读者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办报思路。   政策宣传,从提示化走向解读化。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报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每逢中央和省委出台一些农村政策,《甘肃农民报》不是照本宣科,就是以会议消息予以报道。农民知道了上面开了什么会,定了什么事,就是不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办事程序。近年来,我们大胆创新,开办专门用于政策宣传的“特别关注”“政策信息”“政策顾问”三个专栏,在处理这类新闻时,淡化会议报道,突出政策内容、操作程序,在让农民知道政策内容的同时,知道通过哪些手续、拔哪个部门申请,自己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为此,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时,我们在全文刊登后,及时刊登权威解读文章,帮助农民和基层干部学透吃准。省委每项配套政策出台,“特别关注”总是从政策内容、适应对象、办事程序全面深入解析,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得实惠。对于农民不清楚的政策疑难,再通过“政策顾问”公开解答,满足读者需求,把好政策变成造福农民的真金白银。   新闻宣传,从全面化走向专业化。新的时代,随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新闻无处不在。《甘肃农民报》作为一张四开四版的周二报,到底该刊登什么?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农民真正关注的内容。为此,针对自己周期长、版面少的实际,不拾人牙慧,不热剩饭,对一般的国际、国内新闻,对广播电视、省市党报重点关注的时政新闻,我们采取“退”的做法,要么不登,要么以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简化处理。取而代之的是,让大量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的鲜活新闻、让大量发生在农民身边对农民生产生活有启发的本土新闻、让大量反映农民喜怒忧乐的经济社会新闻登上主要版面,观照农村实际情况,反映农民生存状态,表达农民心声诉求,使农民报真正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   典型宣传,从一般化走向故事化。近年来,《甘肃农民报》探索以小故事的形式宣传重大典型。一个典型,几个故事,情节动人,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小报的特点。它既巧妙地避开了小报容量小、版面少、周期长的弱点,又突出地完成了典型宣传的工作任务,照顾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于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图文并茂,读者阅读兴趣强,反响强烈。在宣传甘肃省重大典型侯殿录、卢定华、杨晓明时,我们全用连载小故事的方式,使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技术信息,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民而言,信息发布与接受却极不对称。一方面,信息量极其丰富,农民接收到的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巨大的信息量让农民难以判断,无所适从。如何让准确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成为农民致富的“千里眼”“顺风耳”,农民报大有可为。《甘肃农民报》开设“百业信息”专版,指定专人常年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归纳、甄别、咨询、选编工作,把尽可能多的能够指导农民生产、加工、销售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参考。开设“农家富”专版,专门用于推广农村实用的“种养加”技术,让农民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特别是每年春耕季节,《甘肃农民报》通过一两个月的采编工作,收集全国重要农村网站信息,走访省里农业部门官员,采访农业专家、种养大户、市场经纪人,然后推出《今年生产咋安排专家帮你来支招》大型报道,对市场前景做出科学预测,为基层和广大农民当年安排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几年来,这一大型报道深受基层欢迎。2011年,我们在这组报道里准确预测到洋葱市场前景黯淡,连续两次刊发有关信息。5月20日,更是以《今年洋葱价格将出现“拐”点》为题,提醒农民不要盲目跟风种植。结果,看到这组报道没有种植的农民读者最近来信,感谢报社帮助他们避免了损失。同时,大量发布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气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从“种养加运销”多方面提供信息服务,为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尽微薄之力。配合市场信息,《甘肃农民报》全力提供成熟的、切合甘肃农村实际的生产技术,使农民有信息知道生产什么,懂技术知道怎么生产。多年来,为了增强技术实用性和针对性,《甘肃农民报》通过组建“顾问团”、开通农技专家热线、设立“专家信箱”专栏等举措,广泛增强与农民的互动,增强了报纸的实用性与吸引力。特别是“致富经”专栏,精选农民致富的典型实例,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实打实的效果,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受读者喜爱,被评为甘肃省报纸名专栏。   农民诉求,从被动化走向主动化。反映农民心声,关注农民诉求,是农民报的份内事。以前,农民找上门,记者才行动。近年来,《甘肃农民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热点讨论、话题征集、读者热线等多种手段,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畅通情绪释放、诉求回应渠道,让农民报真正成了农民的“娘家人”。白银区部分农民种植波斯菊,市场走俏时,高价销给外地经销商。市场低迷时,合同经销商又拒收,农民围堵经销企业,群体上访,到底是谁之错?《甘肃农民报》在报上公开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以《市场不相信眼泪》为题连发三篇报道,引导大家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农民企业都要树立合同意识,最终双方达成谅解,圆满解决一起群体事件。针对农民不同诉求,利用QQ、电话,设立了农资、农机、教育、惠农政策等不同热线,分别指定专人接听,最大限度回应农民关切。开办“来信转办”“农报调查”“有问必答”多个专栏,回应农民投诉。通过话题征集,掌握农村热点难点,及时予以疏导,赢得了农民信赖。   强化管理 完善贴心服务的机制   动感情,才能办实事。农民报对农民动真情,才能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农民报记者对农民动真情,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知农事,解民忧。《甘肃农民报》选人用人,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对农民有没有敬畏之情、感恩之心,是不是真的热爱农村工作,熟悉农村生活,能不能与农民打成一片。年轻记者上岗,必须先到基层采访、体验、锻炼。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了,和农民和感情融洽了,对农村的生活了解了,就是坐在办公室,心也能留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才能确保报纸内容与农村、农业、农民不脱节,才能保证不说外行话,不说题外话,才能保证服务贴心。   队伍强,才能办成事。贴心服务,需要能够提供贴心服务的人。建立一支懂“三农”工作的专家型记者队伍,是农民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甘肃农民报》有针对性地把从业人员中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成优秀记者,把一些新闻基本业务强的记者有意识地培养成农村工作各个行业的专家。针对不同记者的实际情况,报社确定专人进行传帮带,并对带得好、学得快的新老记者进行表彰奖励,强化了队伍建设。目前,要闻编辑有自己的“政策顾问”,农技编辑在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有自己的“技术顾问”、法制版编辑周围有一批知名律师,副刊编辑有一大批农民作家朋友。这些人才智力资源,确保了服务能够落到实处。   机制活,才能爱办事。常年开展贴心服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了调动全体采编人员积极性,《甘肃农民报》近年来从好稿评选、收入分配、年终奖励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报社建立新闻月赛制、年度好新闻制,形成你追我赶的业务竞争新局面。报社对写稿、编稿、组版、发行、广告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与每月收入直接挂钩,拉开了收入差距,触动了切身利益。到年终,考核结果再与年终考核、评先进、年终奖挂钩,多干多受益的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初步建立以实绩为主的导向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从业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提升报纸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作者是《甘肃农民报》总编辑)

推荐访问:彰显 之本 贴心 贴心服务:农民报彰显个性之本 贴心服务 心贴心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