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内容摘要】对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充足还是不足的两派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修正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计算法,结合最优理论,从全社会农业生产支出成本最小的角度,推算出农村农业生产所需的合理劳动力,进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以此揭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寡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0329.41万人,是充足的,但充足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时供应劳动力市场,因为目前的农业资本存量还远没有达到可以释放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农业生产函数�
  【作者简介】糜韩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1 引言�
  
  在2008 年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经济周刊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谈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仍然占优势时,把其归因于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他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可随时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会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白天亮,2008)。但是中国农村是否像莫荣副所长所说的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呢?特别是在经历过近3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现在,会不会如蔡�先生所说的,如今“坚持认为中国农村仍然有高比例、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的观点,已经成为缺乏经验证据的教条,且妨碍我们对劳动力市场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蔡�,2007)。�
  本文通过修正目前学术界指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计算法的两处假设过严及估值偏低的不足,结合最优理论,从全社会农业生产支出成本最小的角度,推算出农村农业生产所需的合理劳动力,进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以此揭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寡的现状,以证明这种“教条”是否存在。�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第二种定义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本文所修正的直接计算法即是基于这种定义。第三种定义为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第四种定义为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就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
  2.2 目前学术界对于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
  2.2.1 国际标准模型法�
  该方法由钱纳里和赛尔昆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提出,他们通过对许多国家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与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适应的各部门劳动力份额和各部门产值份额的“国际标准结构”,并用所研究的国家农业劳动力份额与该“国际标准结构”相比较,从而得出该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准确”的估计值。但是,这种统计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太过粗略(江秀辉,李伟,2007)。�
  2.2.2 耕地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是由胡鞍钢在《中国就业状况分析》一文中提出来的,通过估算一国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来计算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各年的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等于当年的耕地数量除以这一比率,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就等于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有效劳动力数量。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耕地与有效劳动之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某一年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该年的耕地劳动比作为系数,同时假定这一比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胡鞍钢运用这一方法,假设1957 年中国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对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计。但是假定耕地与有效劳动比例从1957 年开始一直保持不变,是一个很严格的假设。农业中的技术进步会对这一比例产生影响(胡鞍钢,1997)。�
  2.2.3 直接计算法�
  该方法是由王诚在《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一文中提出来的,是根据相关农业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 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 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 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 个体劳动就业量,FE 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在文中作者指出,RE、TVE、PE、IE 这几个数据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到。FE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算出1994 年在城市中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35%,假定这一比例不变,用这一比例乘以城市就业人数就得到历年民工就业量。对于CE,作者据其测算的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为1.5 亿,按照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计算出容纳系数为�6.4�,假设这一系数不变,用这一系数与历年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相乘就得到历年农业资源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但是作者假设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数量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抵,进而假设容纳系数不变,这与实际的替代效应占主导的情况不符。同时,在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FE 的估计中,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变的假定同样过严,以此推算往后各年的数据误差较大(王诚,1996)。�
  2.2.4 生产函数法�
  这种方法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在《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中提出的, 在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去农业劳动力需要量的共识下,他们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分析农业生产总量达到最大时,各生产要素(仅指劳动力与耕地)按最优配置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从而推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生产函数模型构造为:Y=ALdK1-d,其中A为常数,L、K分别为农业劳动力和土地。根据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特征,农业总产值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通过计算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多年的回归模型,发现1978年比较符合这一条件,即劳动力与耕地面积指数之和接近1。回归结果显示该模型通过各项统计检验,由此得到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的生产函数模型:Y=18.43 Land0.6Lab0.32(Y为农业总产值,Land为耕地面积,Lab为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从理论角度分析,这种测算方法虽然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最为接近,但同时也成为它的弱点,剩余劳动力不仅包括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还应包括一部分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农业劳动力(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2002)。�
  
  3 模型修正及相关数据�
  
  针对直接计算法的不足,本文从三处对其进行了修正。�
  3.1 对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FE的修正�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中,2006年中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人数是13181万。按照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的定义,其是指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因为乡镇以外从业人数和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所以可以以此作为直接计算法中2006年的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这样减少了按照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变所推算的2006年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的误差。�
  3.2 通过最优化方法对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的修正�
  3.2.1 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
  (1) 模型介绍�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回归,拟合出我国农业生产函数�
  lnY=lnA+αlnK+βlnL
  其中Y是农业产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A�是技术水平和耕地面积等因素(注:需要特别指出,在短期,技术水平和耕地面积通常变化不大可以看做常数;而在长期,这两者会对农业生产总值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本文的农业生产函数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估算。),K是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农业资本存量),L是农业劳动力人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于农业产出,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人数,这些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在满足协方差稳定,或者是协整的前提下,可以拟合出农业生产函数曲线。得到,�
  lnY=lnA+αlnK+βlnL,即Y=AKαLβ
  (2) 数据准备�
  产出�Y�:通过各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和1980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得到以1980年为基年的各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见表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农业资本存量K:农业资本存量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一定时点上所积累的实物资本,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点上所掌握的农业物质生产手段的数量(吴方卫,2006)。目前通常采用的估计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它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其公式是Ksub>t=Kt-1(1-δ)+It。本文以1980年为基准年,数据的样本区间是1980~2006年。其中,1980年的农业资本存量基准采用1615.48亿元(Chow,1993)。以后各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1981~1997年,采用吴方卫(1999)估算的相关数据,并按照他的方法推算了1997~2003年的数据,同时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在2005年以后不提供“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该项数据,所以2004~2006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新增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中的第一产业的数据。�
  同时,由于各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值,所以需要通过以1980年为基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折算成实际值。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1991年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1991年以前的指数用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代替(张军、章元,2003),1991年以后则仍用《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相关的指数。折算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值见表2:�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折旧率采用王小鲁(2000)的估计为5%。按永续盘存法的公式,得到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劳动力投入L:与大多数研究相同,本文同样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 (3) 计量结果及检验�
  按多元回归拟合的我国农业生产函数为:�
  ln�Y�=-0.621654+0.879324lnK+1.407260lnL�
  由于农业产出�Y�、农业资本存量�K�和农业就业人数�L�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Engle,Granger,1987),通过对农业生产函数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见表4),可以看到在10%的置信水平下,函数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是说这个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
  ADF检验统计量-2.9496650.0539
  检验的临界值: 1%置信水平-3.724070
  5%置信水平-2.986225
  10%置信水平-2.632604
  *麦金农 (1996) 单侧p值。�
  注:零假设: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滞后长度:�
  同时,由于回归方程的参数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R�2均令人满意(见表5)。�
  表5 农业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分析�
  3.2.2 最优就业量的估计�
  (1)模型介绍�
  等式约束极值问题求解在满足一定的农业总产出的要求下,社会对农业的支出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最低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和农业劳动力人数的最优配置�
  min wL+rK�
  其中,w是农业劳动力成本,这里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估算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的加权平均,r是资本成本(贷款基准利率),Y�0是已知的当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
  通过一阶、二阶检验,得出最优的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力人数。�
  这里有个数据处理的说明,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等于农业劳动力人数减去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之所以保留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称谓,是为了和原公式保持一致,更合适的称谓是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人数,因为它排除了城镇中的农业资源容纳劳动力人数。�
  (2)数据准备�
  农业劳动力成本w:由于有一部分城镇人员也从事农业,所以农业劳动力成本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估算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的加权平均。因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中从事农业的人数很低。据有统计资料的2003年,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中从事农业的人数为46.5万人仅占当年农业从业人数的0.13%,所以暂不予以考虑。由《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细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6年城镇从事农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是9269元。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由于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所以通过下面的公式估算:�
  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农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按《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劳动力指男子18周岁到50周岁,女子18周岁到45周岁;半劳动力指男子16周岁到17周岁,51周岁到60周岁;女子16周岁到17周岁,46周岁到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为2177.13元。以就业人数为权重,2006年农业劳动力成本为2271.84元。�
  资本成本r:资本成本用贷款1年期的基准利率表示。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两次上调了贷款的基准利率,从年初的5.58%,第一次上调到5.85%,第二次上调到6.12%,所以本文以天数加权估算出的年平均贷款利率为5.86%。�
  产出�Y��0:2006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4627.37亿。�
  (3)最优化结果及检验�
  其中,系数4.18是对农业资本存量作了由实际值到名义值转换的调整。按照拉格朗日方法解得:�
  �L=1.8788�K=10890.6799��
  这是唯一的驻点,又由方程的含义一定存在最小值,所以社会最小支出成本存在,此时的农业从业人员人数是18788.45万人(为了提高精度,单位由亿转换为万),农业资本存量是10890.68亿元。�
  3.2.3 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的估计�
  按照直接计算法的含义,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其实是单指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此处之所以保留原有称谓是为了和原公式保持一致。上文已通过求等式约束极值得到在保持2006年农业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从全社会对农业支出成本最小的角度,所需的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即18788.45万人。因为城镇的农业生产结构优于农村,且对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所以假定城镇的农业从业人数是满足最优条件的。在此假设前提下,最优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人数为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减去城镇单位的农业从业人数(即:18788.45-435.2=18353.25万人)。所以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估计值是18353.25万人。�
  3.3 对直接计算法其他项的修正�
  根据直接计算法的公式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 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 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 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 个体劳动就业量;FE 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等式右边RE-TVE-PE-IE-FE是为了计算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作者的角度是通过在农村总劳动力中减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另外加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就业,得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然后通过已求出的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但这种计算方法容易导致数值被低估,因为各经济类型中也是分行业的会包括部分农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包括在公式内的TVE 乡镇企业就业量《中国乡镇企业年鉴2006》中2005年各地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按国民经济行业分)(从业人员年末数)中农林牧渔业有2852069人。、PE 私营企业就业量和IE 个体劳动就业量,虽然所属经济类型不同,但却可以从事相同的行业,特别是农业。�
  所以一种方法是按照本文3.1和3.2中对FE 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和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修正,通过直接计算法的原始公式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估计出的数据会低估农村剩余劳动力,且该低估值很难调整,因为只有乡镇企业就业量可以查到相应的按行业分的数据;另一种方法是,遵照直接计算法原始公式的含义,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用农业就业人数减去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直接得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然后减去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4 修正后的直接计算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
  根据上文,修正后的直接计算法公式为�
  �RDU=TAE-CAE-CE��
  其中,RD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TAE为农业就业人数;CAE为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CE为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7》可以获得2006年的TAE农业就业人数和CAE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的相关统计数据,它们分别是农业就业人数32561万人、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城镇单位的农业从业人数)435.2万人。同时按照上文对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修正后的数值,可以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3772.55万人(即:32561-435.2-18353.25)。�
  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告(第五号),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占�13.1%�;21~30岁占17.3%;31~40岁占23.9%;41~50岁占20.7%;51岁以上占25%。所以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分布按此估算得,20岁以下1804.20万人;21~30岁2382.65万人;31~40岁�3291.64�万人;41~50岁2850.92万人;51岁以上3443.14万人。�
  另外,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可以看出外出从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占94.9%,50岁以上的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即使可以转移,也不存在相关的劳动力需求。�
  但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中50岁以上却占了足足1/4,所以真实的有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应该不包括50 岁以上的人口。按此得出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0329.41万人。证实了本文引言中莫荣副所长的观点,即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剩余劳动力并非可随时进入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它是要受到农业资本存量的限制。因为10329.41万人的剩余劳动力需要�10890.68�亿元的农业资本存量,而按上文的估算2006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仅为4627.01亿元(见表3),两者相差了6263.67亿元。如果按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值作为每年的投资量,且不考虑投资增长和资产折旧,那么要达到10890.68亿元的资本存量需要投资将近10年。当然随着投资的增长,这一年限可以大大缩短,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却不是随时,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
  5 修正方法的局限及其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1)修正方法较之原方法更加复杂,从收集数据到回归拟合,至最后通过最优理论推断,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对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的要求都很高。�
  (2)修正方法在对农业技术水平的考量中,主要通过拟合农业生产函数,估计出一个长期的平均值A,短期的农业技术水平的重大提高对农业劳动人数的影响,会由于回归拟合而减弱。因而,修正方法在短期对农业技术水平的反应会有一定的滞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但在长期中,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在生产函数中体现,最终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趋于合理。�
  6 结论的政策含义�
  (1)要保证一个持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以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保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逐步释放出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政策建设。这主要包括促进平等就业、劳动力流动、培训、工资、企业用工、劳动力市场建设等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最低工资支付、 失业、 生育等社会保障政策 ;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劳动合同、 劳动保护、 工作强度及工作时间等制度;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置房、廉租房政策等(黄乾,2007)。这样通过构建起良好的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制度保障,不断吸引有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
  (2)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按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基本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再教育降低农村,特别是50岁以下劳动力人口的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口的数量,增加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数,这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是有需求的剩余劳动力,真正能起到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
  (3)虽然农村按估算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中国整体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数也会逐步减少,所以需要目前逐步展开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增加高端资本密集型行业,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行业整合,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样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的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减少由于劳动力数量优势的丧失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同时由于产品逐步向中高端转移,附加值不断增加,劳动力的待遇也会随之上升,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
  参考文献: �
  1 白天亮.四问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日报,2008-02-25(13~15版)�
  2 蔡�.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2�
  3 江秀辉,李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的比较.甘肃农业,2007;5�
  4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7;3�
  5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1996;5�
  6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2�
  7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http://www.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2008�
  8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农业技术经济,1999;6�
  9 Chow, G..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108(3)�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7�
  11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7-65�
  12 Engle, Robert F. and C. W. J. 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imetrica,1987,(55):251-276.�
  13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5 黄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与社会政策选择.人口研究,2007;4��
  (责任编辑:石 玲 收稿时间:2008-08)�

推荐访问:剩余劳动力 农村 统计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