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800字议论文_现实与哲思的融合

  内容提要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融汇现实性与哲思性,简单的故事寓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却具备强烈的情感效应,实现了现实性与哲思性的结合。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电影 影像语言 哲理意蕴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意义的杰作。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的罗马。在失业大潮中,男主角里奇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于是里奇的妻子典当了六床床单换回了里奇当铺中的自行车。里奇工作不到一个小时,自行车就被偷走了。震撼悲怆的音乐声传来,渲染了人物的悲惨命运,更抨击了混乱的社会现实状况。“一个穷人他的车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处去找。”里奇说着这句话开始了寻车之旅。影片的高潮是里奇由寻车的人向偷车的人转变。情节结尾是里奇父子绝望地走回家,画面定格在这对父子的背影上。
  当里奇经过一天的寻找也没有任何结果时,对未来困难生活的畏惧摧垮了他的理智和良知,他的眼光瞧上了那一排自行车。将儿子叫回家,趁着众人不注意去偷自行车。宽广的广场,成排的自行车,来往的行人,阳光普照,整个场景自然朴实,是对生活的最大限度的还原。行人追逐里奇的场面,摄影机跟随里奇运动,一个跟拍的长镜头,将里奇的偷车、逃跑、被抓都表现了出来,不加剪辑,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真实感与现实感油然而生。阳光照射下来的影子打在人物脸上,形成阴影,表现出人物此时的沉重心情。而震撼悲怆的音乐声再次袭来,人物的命运、罗马的现实不加任何粉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语调温和,如同展现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样,《偷自行车的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短短一天时间里,随着里奇找车的过程,影片呈现了众多“平民化”镜头,生活中普通、易于见到的场景:二手车市上与各种自行车配件为伍的小贩,在骤雨中骑车奔跑的群众,教堂里为了那碗免费菜汤才去听弥撒的“教徒”,房间中无力解决问题而寄希望于神的迷信群众,以及妓院中的“风花雪月”。影片就像是摄影机,通过里奇找车对罗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新闻报道,带着纪录片的色彩。更为人称赞的是,影片中发生着的种种,都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缩影,甚至是同样的事情。影片就是对艺术的现实性的最大限度的诠释。同时,影片选用非专业演员,人物的表演就是真实的生活,使影片中表现的失业、贫困等众多社会问题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偷自行车的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揭露了意大利社会中存在着的众多社会问题:失业的困扰、道德的沦丧以及现实的疮痍。失业问题是影片得以展开的重要因素。里奇为了一份工作,典当了家里的六条床单换回了那辆自行车,解决了失业危机,然而自行车被偷了,工作就随时可能泡汤,里奇随时可能重新融入失业的队伍当中,而工作是唯一能解决一家人的生存问题,在这里,车等于工作,工作等于命,因此,车就等于命,这也迫使里奇不顾一切地寻找着。当里奇苦苦寻车而不得时,对困难生活的恐惧又将他推上了偷窃的路程,造就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被车子牵着走的生活,无力的反抗,直视生存的悲哀与苦难。
  人物简陋的房屋,破旧的衣物,拮据的生活,这就是现实,令人悲怆的现实。就像是里奇张贴的那张海报,好莱坞光鲜亮丽的电影世界,更加反衬了意大利满目疮痍的现实世界。然而人们却无力改变,只能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挣扎着,痛苦着,只能寄希望于根本就不存在的神,或是典当家当来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这是片中台词,是里奇的生活,更是生存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
  里奇的自行车是被偷的,他又去偷窃别人的车子,“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看似荒谬的言论,最终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心痛。这样的结果究竟是谁之过?是人的道德沦丧,还是环境所逼?苦难的生存环境以及始料未及的际遇让人们迷失自我。或许应该说,他们心中清醒,只是为了生存,也就顾不得这么多。里奇是这样,生存的苦难逼着他去偷车,然而他迷离的眼神以及痛苦的表情,孩子的哭闹又让我们不忍责怪。然而那个貌似偷走了里奇车子的人,家里生活困苦,却独自流连于妓院,大鱼大肉。而邻里以及母亲却仍旧标榜着他的好,观众看到了其中的强烈对比,然而他们看到了吗?或许他们真的是被蒙在鼓里,抑或只是简单的偏袒。在这一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猥琐,看到了道德的堕落。
  在里奇丢失车子的第一时刻,他报警了,而警察却以一些莫名的理由拒绝为他寻找,在这种情况下,里奇父子只能自己寻找。政府应当是人民大众的保护者和利益的捍卫者,而影片中的警察却弃人民于不顾,即使是在里奇意外认出偷车贼并与之争吵时,警察的到来也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显示了警察的无能。在影片当中,警察是政府的代言人,因此影片就成了对政府的无情控诉。政府无力改变失业的现状,无力改善人们生活,只能任由这混乱的现实继续着。
  里奇的命运是一步步走向转折的,影片中出现的几次关于窗户的特写镜头在某种意义上勾勒了里奇一天中的人生突转。第一次出现是里奇刚刚获得自行车,确定工作后,他抱着妻子通过窗户看着他们所认为的美好未来生活,然而窗户却突然关上,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关窗户动作,却意味并暗示着幸福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抓不住就会远离。第二次出现是里奇与“偷车贼”的争吵中,警察通过窗户俯视街上的一群人,表现了里奇的无奈、明明知道自己的车被男子偷走却又不能要回的苦恼之情,同时又隔开了警察与人民,预示着这类问题即使是警察也无力解决的。紧接着,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通过窗户看到里奇与警察的对话,然后慢慢地关上了窗户,群众已经对警察彻底失去了信心,也是对这类问题的麻木。生存的苦难已经剥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和热情,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镜头展现,通过窗户去展现这个社会的真实状况。
  影片在里奇失业、找工作、丢自行车、找自行车、偷自行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教堂、警察局、妓院、自由市场以及贫民窟等真实的生活场景,极为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环境,也表现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影片主人公里奇宁可要现实,不要浪漫,即使付出了努力与艰辛,也无法实现简单的想法。对生活现象的抨击,对人生意义与人生追求的思考也就不言而喻了。

推荐访问:哲思 融合 现实 现实与哲思的融合 现实变成游戏的小说 神话与现实融合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