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在语用上的几点思考]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摘要:委婉语的委婉功能主要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本文从英汉委婉语在语用方面对委婉语的语用目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以及语境依附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分析,认为如果要使委婉语充分的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作用,在语用上方面必须要注意根据语境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时代、地域和文化等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委婉语;语用;交际
  长期以来,学术届对委婉语的定义一直未达成一致的见解。《中华大词典》将“委婉”定义为“婉曲是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in)一词源于希腊语前缀eu(好的、好听的)和词根pheme(话语或好话)。《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为“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不过,如果全面考虑动机、语用和自身特点等因素,委婉语的定义应该表述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听读者)感到痛苦。”委婉语的上述功能主要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1.委婉语的语用目的
  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多种多样。其原因在于人们在从古至今的生活中对所遇到的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的感受和理解:人类在特定文化下对情感的掩饰和回避;以及在社会交际中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语言的藻饰。
  首先,大多数的委婉语都是对禁忌的替代,正如张拱贵所言:“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禁忌的对象包括“宗教与迷信”、“死亡与疾病”、“性爱与生育”、“分泌与排泄”等十几类。如:人们都惧怕死亡,并相信人死之后还会进入地狱遭受痛苦和折磨,因此与死亡有关的词语就成了人们在话语中禁忌的对象。在言语中如果触及此类话语就需要用委婉语来替代。在汉语文化中人们会用“驾鹤仙游”、“与世长辞”等委婉的表达,英语中则用“pass away”、“Go to heaven”、“go west”、“be gone”等方式表达。又如:人体器官、排泄和性爱等方面也常常被人们视为不雅并成为禁忌。因此成年女性的生理现象“月经”则被“大姨妈”和“my friend”所替代;“上厕所”被“去补妆”、“去洗手间”和英语中的“wash my hand"’、“go to the bathroom”等替代。
  其次,委婉语的使用还常常是出于对听话者的礼貌和尊重。汉语中常用自谦的语言来满足听话者的自尊心,同时对听话者的缺点和过失用委婉的方式表达。Brown和Levinson就这方面的委婉目的提出了“面子论”。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交际双方为了维护对方的脸面而进行的合作。例如,英语中对长的丑的人常使用“plain”而不用“ugly”。对清洁工这一职业汉语中会用“城市美容师”、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来替代。
  再次,人们在交际中为了显示自身的涵养和学识,也常常通过委婉语来使自己的言谈更加优美和文雅。比如:中国人有时将“手”称作“柔荑”,将“脚”称作“玉钩”,将“牙”称为“碎玉”等,这都是为了言谈文雅。
  最后,幽默与诙谐也是委婉语使用的目的。比如:把减肥幽默的描绘成“battle of the bulge(保持形体而进行的反肥持久战)”,把男士和女士的厕所戏称为“观瀑台”和“听雨轩”。
  总之,委婉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语言表层的语用目的,也是表达了语言这座冰山下深沉的文化、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等内涵,它表现了人类内心趋吉避凶和趋乐避苦的普遍心理。
  2.委婉语语用的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环境的改变,原来委婉语所使用的对象有可能消失或改变。而且,文化环境、价值体系在不同的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委婉语的使用需要融入时代的潮流,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太监作为宫廷的仆人被婉称为“公公”、“净身人”。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这个委婉语也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交际。又如:古代商业被“贬之日末务”,商人也曾被“卑之日市井,贱之日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其社会地位很低下,按照“仕、农、工、商”的顺序排名在最后,因此被婉成为“贾”。这种现象直至晚清,随着各方面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和重商思潮的兴起,才逐步有所改变。时至今日,商人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经济富裕团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中外无数的成功商人在社会上名利双收。至此,商人这个词就不需要再用任何委婉语来替代了。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产生新的语言。在中国婚姻~直是严肃而慎重的事情。婚前同居在古代和近代都是被视为不知廉耻和违背道德的事情的。而在思想开放的现代,年轻人婚前同居的现象虽然日益增多,但对这种试婚现象直白的陈述还是显得不雅。因此在表达上就借用了英文“trial marriage”来替换。又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社会里,帝王的“死”就要用“崩”来表达,同时用“薨”来婉指诸侯的死亡。而在革命战争期间,对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们,死则被“去见马克思”来替代。
  3.委婉语语用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委婉语不但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说法,地域的差异也会产生委婉语使用的不同。这种差异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差异,这些差异会使同一事物的委婉语有所不同:北方人吃鱼时,吃完一面需要吃另一面的时候,常用“翻”这个词来表达。而在南方,由于湖海众多,人们常在水上作业;翻船则意味着死亡,因此“翻”这个词是语言中的禁忌。所以吃鱼的另一面时则用“滑”来做婉语。
  中西方的婉语也存在着差异。“谦词”凝结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后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结合中体现出来的。古人使用“鄙人、寒舍”中体现出了“克己复礼”的“礼”的观念。而西方则强调“天赋人权”和人人权利平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其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思想。因此,西方社会并无尊卑的谦词,对待长辈和上级均可直呼其名。和“死”有关的委婉语则潜藏着中西方在宗教文化上的不同。汉语中的“仙游”和“仙逝”反映的是道教的宗教文化,“圆寂”和“涅檗”则是源于佛教的委婉语。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处是天堂和地狱,并以上帝之名,寄望上达天堂。因此在西方的委婉语的“死”常用“to be called to God”、“with God”、“to go to heaven”、“to be taken to paradise”来表达。
  4.委婉语的语境依附
  语境通常被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也被称为“微观语境”,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非语言语境也被称为“宏观语境”,包括文化等非语言因素。语境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它使语言在交流的过程的中充满生命力。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和意义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其中包含着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获得。由于委婉语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脱离开时间、地点和文化,委婉语的语用目的就会消失。因此,委婉语的功能性越强,对语境的依附性就越强。另外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交际,如果一方无法领会另一方所使用的委婉语,那么在理解上就会产生偏差,交际也会产生障碍。
  结语
  委婉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和言语现象。为了使其充分的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作用,在语用上方面必须要注意根据语境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时代、地域和文化等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

推荐访问:委婉 英汉 用上 英汉委婉语在语用上的几点思考 研究英汉委婉语的意义 有关英汉委婉语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