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精神,结合台州学院“3+0.5+0.5”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特别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制订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构建了该专业的课程框架体系。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作者简介:王玉华(1964-),女,吉林长春人,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跃(1981-),男,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浙江?台州?3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物理与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申请号:浙教高教[2010]89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19-02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师认证和台州学院“3+0.5+0.5”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和完善能够全面体现台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进行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在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修订培养方案同推进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将创新教育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台州学院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本专业培养方案既借鉴省内外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经验。[2-4]结合台州学院的办学理念,传承优良的教育传统与特色,体现“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办学定位,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改革的趋势。
  一、培养目标的界定
  对于大学教育,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可分为必须实现的基础目标和期望实现的高级目标。基础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学生适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的能力,即职业能力。包括拥有相应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高级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合作能力。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这是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或学生自学等方面获得,而能力是需通过实践训练获得的。
  对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通过四年本专业的学习,能够胜任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生产、技术、经济相关工作。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课程体系优化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从整个4学年课程设置的比较松散型转向3学年的密集型。根据台州学院“3+0.5+0.5”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修订培养方案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出发,合理安排学时,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2.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从部分单一课程实验转向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明确实践教学的要求,保证实践环节的课时,不断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坚持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探索并实践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置各种技能培训,相关专业辅修,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机制。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采用各种形式的课内教学讲座、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4.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
  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充分反映台州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托学科优势,突出本专业特色。
  三、本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进行修订的。将所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调整到第1、2、3、4、5、6学期完成,而第7、8学期进行校外企业联合培养。
  根据浙江及台州地区的行业特点以及最近几年和未来几年专业就业情况,专业限选修课分为检测与自动控制、电机与电器两个方向修习,学生在选定专业修读模块方向之后必须保证该模块方向课程修读的完整性及连贯性,在进行选修时要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本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了电机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对原有的单门课程实验进行整合,设置过程控制与总线技术综合设计、电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课程。
  专业基础课根据“3+0.5+0.5”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C语言程序设计由原计划的第2学期调整到第1学期完成,模拟电路由原计划的第3学期调整到第2学期完成。
  专业必修课根据“3+0.5+0.5”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电气工程基础由原计划的第4学期调整到第3学期完成,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由原计划的第5学期调整到第4学期完成。
  限定性选修课检测与过程控制方向现场总线技术由原来的72学时缩减到 36学时,过程控制与仪表由原来的54学时缩减到36学时,计算机控制技术由原来的54学时缩减到45学时,增设了过程控制与总线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控制导论、现代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限定性选修课电机与电器方向的控制电机及应用由原来的54学时缩减到36学时,增设了工厂供电、继电保护原理、电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讲座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变频技术及应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源技术及LED照明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四、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3+0.5+0.5”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分别在第1、2、3、4、5、6学期完成。而第7、8学期进行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如图1所示。
  五、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现代、未来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设定。尤其对于地方大专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传动、新能源电力并网控制、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应用开发、工业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50.
  [2]廖志凌,刘贤兴,刘国海,等.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2-13.
  [3]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44-47.
  [4]王立欣,康玲,王明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65-69.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