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行为中的作用] 成瘾行为的人格因素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人格因素在求职准备行为、求职过程行为和求职结果中的作用,并考察个体变量对求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因素中的外倾性和尽责性分别对求职准备行为和求职行为过程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因素中的学业成绩和家庭经济水平分别对获得聘用通知数和签约情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外倾性 尽责性 求职行为 大学生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人格是个体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同性格类型的个体其行为特点不同。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人格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但对人格影响求职行为过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开展人格因素与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实证研究,对提高大学生求职效果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五人格理论”在求职行为研究里应用较多,研究发现外倾性、责任性、开放性和宜人性都对求职行为(求职强度、求职频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因素与求职行为的强度、频率关系上,忽略将人格因素与求职行为的关系放在整个求职过程中进行探讨。本研究拟从求职行为过程角度探讨人格因素的作用,其贯穿于整个求职过程,对准备求职行为以及开始求职行为和求职结果的影响。另外,还将探讨个体变量在求职行为中的作用。
  在对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外倾性、尽责性为人格变量,以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水平为个体变量,探讨他们对求职行为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将验证Barber、Saks关于求职行为是从求职行为到求职结果的具有连续性的过程这一假设。以求职准备行为、求职过程行为、获得聘用通知数量(即获得offer次数),是否签约(签约情况)四个变量作为求职行为的四个过程,验证他们是否有一定的连续关系。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大学生特指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包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研究面向三所高校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发放问卷里,男生250人,女生130人。
  研究步骤。本次研究问卷采用网络和纸板问卷同时发放的形式。网络问卷形式是将问卷上传至专业网页,以聊天工具、邮件形式随机向毕业生发送链接,邀请他们回答;纸板问卷形式是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向毕业班级发放问卷并统一回收。最后将网络问卷和纸板问卷的数据统一录入,剔除无效问卷,最后获367份数据供统计分析。
  研究工具。因不同学校、年级学生的成绩没有横向可比性,因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成绩所在群体的位置进行判断,分为中下、中等及中上;考察毕业生求职结果时,要求学生根据近三个月的情况如实填写获得聘用通知数量及是否决定签约。人格变量及准备求职、开始求职变量则采用成熟的问卷进行测量。
  一是外倾性、尽责性。本研究采用的是由Costa等编制的NEO人格量表外倾性、尽责性分量表。NEO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外倾性分量表和尽责性分量表各12个题项,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1至5程度逐渐加深。外向性得分高者表示其爱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低分者表示其含蓄、自主与稳健。尽责性得分高者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以恒,得分低者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本次研究中,外向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尽责性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
  二是准备求职行为、开始求职行为。采用由Saks等编制,廖文华修订的求职行为量表。量表共17题,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1表示从未,5表示很频繁,1至5频率逐渐提高。17题里,前11题考察求职者的求职准备行为,后6题观察求职者开始求职的行为。本研究中,求职准备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求职过程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研究结果
  为探讨尽责性、外倾性、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水平对求职行为的影响,以及求职行为过程中的连续性关系,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人格变量、个体变量对求职准备行为的回归分析中,以求职准备行为为因变量,尽责、外倾、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水平为自变量。求职过程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以求职过程行为为因变量,人格变量及个体变量作为自变量进入第一步回归分析,控制人格变量和个体变量后,将求职准备行为纳入第二步回归分析。获得offer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以获得offer数为因变量,人格变量、个体变量作为自变量进入第一步回归分析,控制人格变量和个体变量后,求职准备行为进入第二步回归,求职过程行为进入第三步回归。对是否签约做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同样方法,人格变量、个体变量为自变量进入第一步回归分析,求职准备行为、求职过程行为、获得offer数分别进入第二、三、四步回归分析中。
  第一步回归分析中,尽责性、外倾性、学业成绩对求职准备行为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能解释求职准备行为的变异量。外倾性、学业成绩可解释求职过程行为的变异量。学业成绩与家庭经济水平可解释offer数、签约情况的变异量。其中在求职过程行为中,外倾性对求职过程行为有显著影响;在签约中尽责性的回归系数显著;学业成绩对求职准备行为和求职过程行为也有显著影响。第二步回归分析中,求职准备行为能解释求职过程行为、offer数以及签约情况的变异量,且其对求职过程行为、offer数、签约情况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第三步回归分析中,求职过程行为可解释offer数、签约情况的变异量,且对offer数,签约情况的影响系数均达到显著。第四步回归分析中,offer数可解释签约的变异量,且影响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尽责性能显著预测准备求职和签约两个变量。尽责性反映的是个体自我如何自律并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尽责感得分高的个体具有自主性,他们能自我激励,按照计划主动求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尽责性在签约中同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签约是求职过程行为中的最后环节也是求职行为的结果。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取决于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承诺和责任心。尽责性得分高的学生倾向于与用人单位签约。外倾性在求职准备行为和开始求职上有影响。外倾性高的个体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而自信,属于主动性人格。在求职过程行为中,外倾性得分高的个体更积极投入求职准备行为当中,主动查找相关的求职信息。同时具有外倾性的个体乐观自信,他们喜爱采用社会性的行为进行求职,相信自己能够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并表现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在整个求职过程行为中积极主动。求职准备行为和求职过程行为中,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注意做好信息搜集、投递简历工作,从而获得相对多的offer数。这与他们在求职准备行为和求职过程行为中的努力分不开。但是,签约上,学业成绩对签约的影响反而是负面的,即成绩好的学生并不决定尽快签约。一方面,可能是本研究对样本的搜集时间在10月到11月,是大学生刚开始求职的时段。成绩好的学生收到offer后,不考虑那么快与用人单位签约,而是期待后期招聘有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大的自信,他们在求职过程行为中表现优秀并获得较多的offer,但是自信也激励他们寻找更好的应聘机会,以在众多选择中进行最佳决策。家庭经济水平是衡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指标。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水平不能显著预测求职准备行为和求职过程行为,但是家庭经济水平能显著预测获得offer的数量以及签约的状态。具体来说,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获得offer的数量多,决定签约的人数少。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可利用的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源相对更多,尤其在初次就业上,毕业生可依靠父母或亲戚的社会支持网络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因此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在决定是否签约上反而不着急。
  本研究将求职准备行为、求职过程行为、获得offer数以及决定签约变量纳入多层次回归分析当中。结果提示了求职准备行为能预测求职过程行为,求职过程行为能预测获得offer数,offer数能预测签约的关系。除了求职过程行为对签约的影响系数高于(0.30>0.28)offer数外,其余变量都呈现出随着求职行为过程的推进,距离越远相关越低的趋势。当然通过横向研究对求职过程行为的动态进行研究,还无法精确地获得求职过程行为中四个变量因果和动态关系。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变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未采用纵向研究探讨求职行为过程。这有可能导致求职行为过程中变量之间关系还不够有说服力。但是在有关求职准备行为、求职过程行为、获得offer数以及决定签约变量之间的递进关系研究中,结果与其他纵向研究一致,因此有理由认为横向研究结果仍然具有代表性。
  总的来说,研究结果提示人格因素在求职行为过程中与求职准备行为和签约决定有较大关系;另外学业成绩和家庭经济水平在求职行为过程中与准备求职、开始求职、offer数以及签约决定都有关系。人格因素和个体变量只是影响求职行为的部分因素之一。求职行为是涉及个体特征、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行为。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求职行为进行纵向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其他因素。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本文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CZ004)

推荐访问:人格 因素 作用 大学生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