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症结与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摘 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改革现有的德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 德语 教学 改革
  近年来,中国开设德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就连个别中学也开始开设德语课程。当然,这里说的德语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在高校。现在中国不少高校都在尝试对德语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文试图就当前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中国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有些德国教师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德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就像是一条单行线的道路。这种课堂教学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说话的时间,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而且中国的教师通常以课本为中心,以致教科书在中国的课堂上有着权威地位。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书本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通常会将一大半的课堂时间,用来解释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德语课堂教学的安排,基本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几乎从来没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安排一堂课或课堂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德语教学法,通常只注意到一种形式上的语言知识,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往往被忽视,这样,很多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又直接导致了学生创造性与独立性的缺乏。
  2.德语教材的编写与目前的教学形式不相适应
  德语专业的教材编写,有时候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高校德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的还是十几年前所编写的,缺乏对形势的适应性与实用性。而外语教材是有时效性的,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有些教材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许多德语教材面向的都是德语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于今后从事不同职业方向的人,有时还必须再进行一段时间与其职业相关的专业德语知识的培训,而这方面的德语教材又十分缺乏。
  3.全新教学法的采用与高校德语教学的矛盾冲突
  近年来,中国的德语课堂教学也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许多学校也在尝试进行德语的教学改革。有些教师已逐渐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以交际为重的教学法,德语教学的“听说法”和“视听法”也正在逐步得到采用。
  但在大多数学校,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方法在被采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往往只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比如:这几年许多高校都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和“自主学习”,这应该是素质教学的一种,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但是,如果只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为探究而探究,那就是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误区。个别教师上课时讲得花里胡哨,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对德语教学来说却没有任何帮助,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现在中国高校的德语专业学生,进大学时几乎都是零基础的学生,大学四年时间要掌握一门全新的外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显得尤其珍贵。如果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占用很多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势必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完全不讲解课文的语法和词汇,学生反而很难对课文中出现的复杂的语法现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4.应试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矛盾冲突
  现在,有的学校的德语教师自始至终都把学生通过“专四”和“专八”考试作为德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和唯一目标。这样,虽然有的学校“专四”和“专八”考试的通过率都很高,但是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这对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使用德语的能力和适应性帮助并不大。
  二、对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德语的主动性不够
  很多学生选择学习德语,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德语或德语文学。多数学生都是出于一种找工作的职业原因。比如希望学了德语将来能进机关或公司做文员,能当一名翻译或从事涉外的导游等。也有的则是因为父母要他们去选择学习德语。至于高校外语系里,二外选学德语的学生,通常只是因为学校有这个要求,或者只是为了积累学分。
  近几年来,由于德语专业的扩招和新设德语专业的学校增加,市场对于德语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供过于求,这对于学德语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多数学生学习德语的动机本来就和自己的兴趣无关,因此学习上就更没有主动性,也缺乏自觉性了。而且,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确实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德语的实际应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2.德语教材编写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
  德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现在像德语这样的小语种教材,其组织编写与出版都存在着问题。由于编写一本新的合适的德语教材,同编写一本英语类的其他教材一样,需要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德语教材的销售量却相对要少得多。因为这类教材的总体销售量比较少,所以出版社就没有积极性去组织各类德语等小语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对于出版社来说,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所以德语教材的更新也无法像其他教材那样迅速。
  3.德语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的德语教师,大多都是原来德语专业的学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站到讲台上来,几乎都没有经过任何关于“教学法”和“教学论”的培训。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特别缺乏德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虽然对德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针对德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这类机构。一方面德语教师需要“教学论”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又缺乏这方面的师资。
  目前在德语教师培训方面,歌德学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歌德学院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所介绍的课堂教学法,有很多都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中国德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德国人的有些教学方式,在中国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并非都是适合的。   除了缺乏对德语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前德语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普遍缺乏。它体现在许多德语专业的教师上课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备课,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一次歌德学院的培训中,一位德国教师和中国的德语教师讨论应该如何上好德语课,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等等。结果在场的一位中国教师说:“老师,您说的这些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如果我们每次课都像您说的那样去备课,那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上其他的课。”他的发言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认同。因为中国的教师一周都有很多的课,而且有时候还是很多不同的课程,都需要分别备课,如果每门课都如此投入,根本应付不过来。
  4.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有的德语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所以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把中学的教育理念用在了大学里,对高校德语学生也推行应试教育。以致他们始终把“专四”和“专八”考试作为他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作为一名德语教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最新的“教学法”和“教育学”理论,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学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德语人才,真正成为这个社会需要与适用的人才。
  具体的建议与对策是:
  1.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专门力量,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语教学法》和《德语教学论》,改变中国德语教学至今仍没有整体理论作指导的现状。
  要总结和推广目前各高校中现有的德语教学经验,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放在德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在德语课堂教学中,适当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对现有的德语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2.目前,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范围的针对德语青年教师的“教学法”与“教学论”的培训。这一培训对于目前我国青年德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长期对德语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德语师资培训和师资质量提高的问题。
  3.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材编写应该更加强调其实用性,而提高阶段的教材应该更加强调其多样性。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专门编写一些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套的不同类型的适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德语教材。另外,还可以用中文编写一些供德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关德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或辅助读物。在教材编写与出版方面,必须由国家来加大相应的投入,尤其是要资助小语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4.制定新的政策,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发言权,学校要真正把教师的教学问题,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要把对教师科研方面的考核,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来。
  5.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固然值得推广,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这种方法,一定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德语“专四”和“专八”考试虽然重要,也确实是考核考查的一种办法,但它不应该作为德语教师唯一的关注点,并贯穿于整个德语教学的始终。德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把培养社会上真正适用的各类德语人才,作为德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Erlbaum.Edmondson,Willis/House,Juliane.Einführung in die Sprachlehrforschung.Zweite Auflage[M].UTB.Francke,2000.
  [2]Helbig,Gerhard/G?tze,Lutz/Henrici,Gert/Krumm,Hans-Jürgen.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Walter de Gruyter[M].Berlin.NewYork,2001.
  [3]Hess,Hans Werner.Deutschunterricht und Germanistikstudium in China.In:Deutsch als Fremdsprache.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Herausgegeben von Gerhard Helbig/Lutz G?tze/Gert Henrici/Hans-Jürgen Kurmm.2.Halbband. Walter de Gruyter[M].Berlin.New York,2001.
  [4]Storch,Günther.Deutsch als Fremdsprache.Eine Didaktik[M].Wilhelm Fink Verlag,München,2001.
  (蔡玳燕 浙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推荐访问:德语 教学改革 症结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