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9-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标发生了根本转变。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依据新教材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文学教育,刻意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浩浩荡荡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丰富的文学财富,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有效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知情意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我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的渊源谈谈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
  一、“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概念的由来:
  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为读诗不能因为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因为个别词句影响对作品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最常见的说法即是以读者自己的心意去推求、迎逆作者的原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释义学的权威性方法论。
  “知人论世”本义指“交友之道”。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好高慕远的君子如果与天下的善者交朋友还感到不满足,那么就可以与古代的善士交朋友。
  颂诗、读书、知人论世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分量。各类文学作品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的解读无疑会对整个阅读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部文学作品,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认识的转换,永远不停地发生着。
  这就是说,任何读者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对艺术的接受水平,他在感应艺术时,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联系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受,这就必然带来理解艺术的主观性、参与性与能动性。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
  西方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产生应该是作者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的融合。也就是说,在重视读者的积极作用这一点上“以意逆志”与接受美学、解释学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在阅读中,由于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从而培养了自信心和创造性。如《背影》、《清塘荷韵》、《白蝴蝶之恋》等饱含着积极、进步、健康、高尚的激情,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更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去追求美的境界。陶渊明独爱傲霜的菊花,陆游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对自然美的健康审美情趣。在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方面,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发挥出不同凡响的优势。
  2.阅读过程中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
  清代章学诚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应。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还要考虑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创作动机,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涵。
  阅读教学中,只有读懂文本的“言外之意”,品出“象外之旨”,才能掌握文学作品解读的“钥匙”。
  3.阅读过程要考虑作品的文体特点
  钱钟书《管锥编》中说,秦汉诸子,唯孟子对于诗的本质特征有真正的认识:“《万章》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尽心》论《书》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其大意是说凡艺术都有夸张和虚构,解诗就应当以诗艺的本体特征为标准,为尺度,或者说以诗艺本体特征为“意”然后去逆诗之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到诗的内容精神实质。
  钱先生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大有启发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解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补充,即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考虑作品的文体特点。
  四、结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仅仅“以意逆志”,容易过分夸大读者的作用。造成阅读的失真。单单“知人论世”又可能导致文本解读的单一僵化。只有两种方法结合,才能保证阅读的丰富性,有效性。
  这一阅读方式也与我们的语文新课标思想相符。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方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有生命力的。
  我们期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孟子·万章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页
  [2]《孟子·万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2页
  [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页
  [4]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8.81页
  [5]《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集·题未定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30页
  [6]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1.第一册

推荐访问: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