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揭真谛,风趣示内涵:妙语风趣

    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物理学习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要多动脑、勤思考、常  动手、善比较,但有些学生主观上难以做到,这是内因。而外因呢?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因
  素。如果一位物理教师能够把枯燥难懂、复杂深奥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转化为通俗有趣、学生
  乐于接受的学习内容,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大半。
  因此,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教
  学方法,还应该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执教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技能、手段和方法。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知
  识结构、认知水平和为人品行等方面都有关联。有的教师课堂上热情洋溢,有的则冷淡孤僻
  ;有的教师讲课条理清晰,有的则是逻辑凌乱;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自如,有的则
  是被动呆板;有的教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而有的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传递
  信息……可见,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它呈现
  出浓厚的个性色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影响甚大。
  物理学是严谨的,但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物理知识、高效地掌握物理规律,教师的教学风格
  至关重要。在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严谨细腻之中更有几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
  格赢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做一些分析,与同行共勉。
  1 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佳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物理
  课堂上新课的导入要能够新颖别致,才能出奇制胜,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
  兴趣。导入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具体的方法
  因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不同而不同。
  案例一 在引入“动能”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对其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我没有急于直接
  给出其定义,而是引用三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作为开场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有流
  行歌曲的歌词“风吹杨柳沙啦啦”、有学生熟悉的俗语“大水冲倒龙王庙”、还有人们常说
  的成语“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这样三句颇具文学性的语言巧妙地串连起来,学生一听果然
  很感兴趣,精神为之一振,他们不知老师“葫芦里要卖什么药”,急切地要弄清下文。这样
  一来,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论是气体
  、液体、固体,由于运动,它们都具有对外做功的本领”这一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
  动能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引入,风趣而又粗略。但作为物理科学光粗略是不
  够的,还必须做到“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动能概念建立之后,对其含义还要进行细致
  的
  挖掘:第一、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也就是跟运动相联系的那部分能;第二、动
  能是标量,跟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第三、动能是状态量,它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
  态;第四、动能具有相对性。对某一参考系动能很大的物体对另一参考系动能却可能很小。
  二战时有位盟军飞行员看见驾驶舱边有一个小东西在游荡,便伸出手抓了过来,竟是一颗子
  弹!
  通过上述的“粗调”和“微调”,同学们就被引导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他们进入美妙的
  物理世界降低了门槛。
  2 用风趣、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使用一些幽默风趣、富有文采的语言会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
  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例如使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对联
  、俗语、顺口溜等,都会使得课堂教学轻松有效。
  其中,使用顺口溜辅助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因为顺口溜押韵、顺口,学生读
  起来很有兴趣,记住了不容易忘,理解了能够灵活运用。
  案例二 物理知识顺口溜举例。
  受力分析方法口诀:
  确定研究对象、隔离受力物体;
  明确分析任务:受力而非施力!
  注意先后顺序,防止不慎漏力;
  核查施力物体,避免主观添力。
  分清性质和效果,不计合力与分力;
  运动状态要分析,能够挖出暗藏力;
  研究对象是整体,莫看内力看外力!
  匀速圆周运动理解与记忆口诀:
  匀速圆周并不匀,速度方向变不停。加速度,向圆心,速度平方比半径(即a=[SX(]v2[]r[
  SX)])。
  用对联的形式归纳物理知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案例三 用对联归纳物理规律例子: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
  联归纳了惯性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成立条件,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
  忆。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学史奇观”。上联描述的是伽利
  略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现象,下联描述的是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一
  副对联把物理学史上两大著名实验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文学性语言的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使他们从起初对物理“厌学”转变
  为“乐学”。
  3 用生动有趣的比喻或调侃使艰涩的物理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严谨的,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是正常的。如何又快、又准
  确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无关系。在教学中可
  以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或调侃使艰涩的物理问题通俗易懂。   案例四 在学习电场这部分内容时,其中的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很抽象,
  处理方法不当,
  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其物理内涵,弄不好还会造成“夹生饭”。以电场强度为例,初学的学生
  往往把电场强度跟放于电场中的试探电荷“捆绑”在一起,走入理解的误区。
  问题 一试探电荷放于电场中某点,对于该点的电场强度,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A。由公式E=[SX(]F[]q[SX)]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大小与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
  大小成正比,与电荷的电荷量成反比
  B。若将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2倍,则该点的电场强度不变
  C。若将试探电荷取走,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变为零
  D。若将试探电荷取走,则该点的电场强度不变
  本题就是针对电场强度概念内涵的理解而编制的,正确选项是B、D,但没有正确
  理解电场强度物理意义的学生选的是A、C,认为场强决定于试探电荷。
  事实上,电场强度这个概念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对于确定的电场,其电场强度的
  分布是确定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跟试探电荷没有关系。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就给他们
  打了一个比方:一个电场的电场强度分布情况就好比敌军阵地的“火力部署”,试探电荷就
  好比我军的“侦察英雄”。敌军阵地的火力部署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敌人绝不会傻
  到把自己的火力部署告诉我军的。要准确地打击敌军目标就必须弄清其火力部署情况。那么
  ,我们就派出我们的侦察英雄前去侦察。但我方侦察兵的介入与否并不会对敌军的火力部署
  造成干扰或改变,只是把它的火力部署弄清而已。通过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来辅助解释
  电场强度的含义,学生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们懂了。
  案例五 在学习热学知识时,对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绝
  对零度不可到达
  ”这样的内容,我会风趣的告诉学生:分子是最不怕冷的,你别指望把分子冻死!讲到热力
  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且全部用来对外做功而不产生别的影响”,这
  一表述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就给学生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通过做功可以把某种能
  量全部转变为内能(即热能),但物体不可能自发地、主动地吸热然后全部用来对外做功。
  我让学生想象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一木块在水平粗糙的地面滑行,最后停下来,其动能通
  过摩擦力做功全部转变为内能。但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停下来的木块主动地从周围环境吸
  收热量,并且把吸收来的热量用来克服摩擦做功,自发地从静止开始运动起来?学生摇头否
  定。这时我就说:要真是那样,这木块就成了妖精了!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头脑中的
  印象很深刻。
  常言道:“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只要瓜好,为什么不能自夸呢?作为物理教师,
  我告诉学生物理并不枯燥、并不难学。相反,物理是非常有趣的。物理学的知识内容充满了
  神奇妙趣、充满了美感,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充满了灵感火花、充满了睿智。物理规律的守恒
  美、物理现象的对称美、物理结论的简捷美、物理方法的精巧美等,比比皆是。这是笔者在
  学物理和教物理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我用这种感受以我的风格不断地感染着我的学生。而
  且,我的学生们往往会被大面积“感染”,小小年纪也能体会到物理学之美,对物理产生浓
  厚的兴趣。您说,那效果还会差吗?
  
  “深入”才能“浅出”
  ——例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
  魏运良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
  概念是物理学科的脊梁,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研究的
  课题,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促使其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轻松地完成概念的提取,做到融会贯通。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关于如
  何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1 深入分析教材,精心设置情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更是如此,独立的去看高中物理概念,感觉其
  既抽象又概括。不过纵观高中物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某一模块所呈现的物理概念之
  间是有着联系且有序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细致地分析教
  材,注重该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从教学的持续性角度分析并确定概念需要挖深到什么程度
  ,探寻概念性课的基调和目标。
  案例1 “电动势”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生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的基础,从学
  生的已有概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电压”,因此,区别电动势和电压是该概念教学的
  难点之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电动势”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呢?笔者认为认识概念基础
  是感性认识,首先创设具体的物理现象或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方便物理概
  念的形成,笔者设计了几种具体物理问题情境:
  (1)开门见山,将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提取电池铭牌上标注的与
  物理有关的参量,如“1.5 V”、“600 mAh”等等,在将电池与水泵进行类比,引
  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外部内部受力、做功及能量转化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
  已有经验和概念引入电源和电动势概念。
  (2)浓缩速写,直接引出电源的概念,提出非静电力作用,然后借助实验的演示如手电
  筒发光,番茄与贺卡连接使音乐响起等等,通过直接呈现主题概念,然后从概念的外延出发   建立和固结概念。
  (3)刨根究源,可以设置一个生活中的对比性小实验:“分别用一节干电池和三节干电
  池组成的电池组对相同的小灯泡供电,引导学生观察那种情况更亮”,通过现象的呈现,设
  下疑问,为形成概念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接近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电源能够提供电压的同
  时,电源内部有电阻。
  案例2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重要的运动模型,是匀变速直
  线运动规律应用的具体的实
  例,又是“运动合成与分解”中最为常见的分运动形式,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它是从生活中抽
  象出来的运动模型,学生受物理前概念的影响容易犯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细致分析教
  材中演示实验的内容,可以将概念的初步认识细分为如下几个思考点:(1)落体的快慢
  与物体的轻、重有没有关系?(2)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受到什么因素影响的?(3)如
  何消除这些因素对下落快慢的影响?
  从实验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性看,要很好的完成上述疑点的思考,可以采取演示“牛顿管实验
  ”与学生运用打点计时器进行自主探究。一方面,通过抽气前后演示“牛顿管实验”现象的
  对比,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另一方面,分发给学生质量各异的重锤,引导学生用打点
  计时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打出纸带,大家最后发现大部分同学纸带上记录点的分布
  是比较相似的,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理的质量无关”这一结论,同时还可以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纸带进行处理,自己找出记录点背后隐藏的运动学规律:(1)验证出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可以测量出加速度大概为9。8 m/s2。让规律
  的导出显得格外的自然。
  2 深入学生情感,制造认知冲突
  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角度看,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人们头脑中
  对某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是人们观察、实验与思维的产物,其中获知的主体是不断发现
  、质疑、再发现的人。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这个“人”就是学生,高中的学生,特别是起
  始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情感比较倾向于感性,有趣或奇特的物理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真实的生活和物理学史容易感染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探究物理规律,能够最大限
  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3 “光电效应”教学,该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过
  细致地分析教
  材,可以找到学生已学概念中有“电荷守恒”、“静电平衡”这些前概念,这一规律正好是
  教材中如图1所示的“锌板实验”的着力点,验电器张开一定的角度,学生可以“看到”有
  电荷,从静电学角度进一步实验探究,很容易验证验电器带上了正电,由“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电子的转移到锌板右表面,很可能与静电平衡相联系,顺着学生的思维方
  向,是不是光照导致电子迁移到了靠近光照的一侧呢?
  接着,笔者演示了如图2所示的“光电流”实验,学生可以看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后
  趋于稳定,如此一来打破了“静电平衡”的认知平衡,学生力求寻找新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
  象,此时导入“电子逸出”这一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印象也自然深刻了。为接下来和学
  生进一步探究光电效应的相关理论提供了认识基础,教学效果斐然。
  3 深入概念内涵,理清网格脉络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都停留在文字或公式表面,
  总认为能够利用公式做题就行,缺乏对概念内涵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是
  真正理解概念的基础,我们在平时的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不断
  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靠近概念的本质,完善知识网络。
  案例4 “电场强度”是静电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E=[
  SX(]F[]q[SX)]
  ,学会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量值关系显然是不够的,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情境:
  (1)设计量化的小习题:假设在电场中某一点A处放置一个带电量为1×10-5 C的
  正点电荷,它受到的静电力为2×
  10-6 N,已知放入的点电荷电量足够小不构成
  对原电场的影响,试求出电场中A点的电场强度E等于多少?如果将1×
  10-5 C的
  正点电荷移走,还是在A点处重新放置一个带电量为3×10-5 C的正点电荷,此时
  电场中A点的电场强度E又等于多少?
  对于这样一个小习题,学生在第一个设问上很快能够完成,到了第二问很容易做错将概念理
  解上的缺陷暴露出来,笔者并没有直接将正确的结论抛出,而是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探
  讨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通过再次反思强化对概念的认识。
  (2)为什么说电场强度是电场本身所固有的力的性质?首先从比值定义的角度反思概念,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定义为单位电量的电荷在该点受到的静电力,直接反映出电场力的性
  质;其次,对于电场中某一个确定的点,无论在该点放不放电荷、放怎样的电荷,试探电荷
  受到的静电力与其电量的比值是恒定不变的,得到比值是由试探点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
  通过小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搞清楚了概念的本质,同时多次的反思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
  惯,对后面“电势、电势差、电容、电动势”等概念的学习有着指引作用,使学生能够轻松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其学习的参
  与度、积极性和思考的维度直接影响着概念习得的质量,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内在的潜力,离不开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只有深钻教材,对学
  生在学习中可以能会遇到的困难有所估计,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找到突破难点
  的关键,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做到主动,有的放矢,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妙语 风趣 真谛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