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及对策】苏州图书馆招聘

  1 引 言   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问题,国外图书馆界多年前就开始注重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文献保护与修复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保护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在文献保护与修复方面也进行相关的探索与实践,但目前多数仅涉及数字资源,把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研究长期保存与利用的不多。本文以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为对象,在分析影响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应对策略,与图书馆界同行进行商榷。
  2 影响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
  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馆藏信息总量逐年增多,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藏书体系,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坚实的信息资源库。与此同时,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信息资源长期安全保存已成为摆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影响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从信息资源自身、存储环境因素和保存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2.1 信息资源自身的因素
  图书馆信息资源按照载体形态不同可分为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两大类别:①纸质文献资源属于实体馆藏,其主要特征是文献信息内容以纸为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记录文字信息。主要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对人类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纸质文献以其出版数量大和增长速度快、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等优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②数字资源属于虚拟馆藏,是指经过计算机等设备处理、存储在磁性材料介质上,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位流文件。主要形式有:电子期刊、电子书、图像、多媒体、网站资源、博客、有声图书、在线杂志、数字文稿、数字化艺术作品等。数字资源以其存储空间小、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扩展性强、检索功能齐全等优势,逐渐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主要资源。
  2.1.1 纸质文献自身材料之不足任何纸质文献材料都有一定的有效使用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载体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使得载体无法超越自身的有效使用寿命而长期地保存下去。纸质文献的重要载体——纸张毁损有一个渐变过程,其原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氧化剂、酸、水等物质发生了氧化和水解反应,使纸张逐渐发黄、变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纸张酸性大,酸是机械造纸过程中脱木素和施胶的条件,酸对纸张中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起着催化剂作用[1],最终的结果表现为纸张发脆,直至呈片渣或粉末状。所以,酸是纸张破损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事实。
  2.1.2 数字化资源自身之不足数字化资源是计算机网络化时代技术发展的产物,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其长期保存和呈现。数字信息资源自身有以下几点不足:①对计算机设备的依赖性。数字资源的使用和阅读必须借助于专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对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具有绝对依赖性。②不安全性。计算机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都对数字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构成威胁。③不稳定性。数字信息容易产生,同时也容易被修改或删除[2]。④载体易脆性。大部分数字信息的存储介质不稳定,如果没有相应的存储环境和管理,可能会出现存储媒介一损数据皆损的局面。⑤数字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硬件、软件升级快,维护量较大。
  2.2 信息资源保存环境的因素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对保存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环境不同程度地都存在以下问题:
   存储场所不符合馆藏资源(包括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存储环境的要求,未安装温控、湿控等设备,使得温度、湿度及光线等方面均达不到保存要求。造成馆藏资源(包括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存储磁盘(带)、光盘及微缩胶片等)老化的重要外部因素就是光照强度、紫外线,此外,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湿度过大都会引起文献特性的变化,能使其变脆、朽坏,对馆藏资源的老化起加速作用。
   纸质文献的酸化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目前,图书馆文献库中没有采取空气净化措施,没有滤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许多重要文献资源没有经过脱酸处理,没有采取防范措施阻止纸质文献中的酸的传播。
   所保存的纸质文献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虫蛀破损、霉烂破损及老化变脆的现象,尤其在年代久远的文献中破损最为常见,并有扩大范围的趋势,纸质文献修复工作任务繁重。
  2.3 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机制的因素
  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应受到图书馆的高度重视,但是图书馆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形成或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资源保存制度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 在制定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整体工作目标上缺乏系统性,即工作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从环境控制、日常维护、纸质文献大规模脱酸、纸质载体转换数字资源、灾难预案等预防措施到善本修复、流通馆藏修复和馆内小修等补救性措施兼备的完整保护体系[3],无法确保馆藏信息资源未来的可获得性。
   文献保护计划与文献日常保存制度不完善,从预防性保护到补救性保护,从原生性保护到再生性保护缺乏详细计划,各部门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不具备环境控制设备,无法开展文献信息保存环境数据的控制、监测、评估和日常维护等工作。
   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具有工作量大、种类复杂、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特点,而各个图书馆普通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使得许多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工作无法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 缺乏专业部门系统地评估馆藏文献保护现状和需求并负责管理和实施图书馆文献保护计划和项目。对于馆藏中的善本图书、珍贵历史地图、照片等缺乏系统修复计划,对将要进入数字化项目的再生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所需要设备(如数字影像、扫描、缩微设备等)配置不足。
   数字资源种类与数量逐年增长,原有的数字信息的存储媒体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朽坏,存储格式标准必将会被新的技术标准代替,图书馆缺乏相应长期保存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无法保证未来数字资源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 在馆员培训、用户培训(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信息保存保管培训材料)、图书馆馆藏的搬运与清洁等具体工作方面缺乏统筹管理。
  3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建议
  随着数字图书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成为近年来图书馆界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建立起完善的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机制是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长期保存的前提,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机制(见图2)应该由管理控制策略、技术保障策略、人员培养策略及多层次合作机制4个模块组成,通过制定管理操作规范和制度,使得在资源存储、文献修复、格式转换、人员培训、资源保存技术研究与合作等方面都有章可循,从而使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工作能够逐步走上正轨。
  3.1 管理控制策略
  3.1.1 建立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管理制度
   制定文献信息长期保存之短、中、长期工作目标,指导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工作有序进行。
   制定纸质文献修复保护和数字资源保存制度,包括环境控制、纸质文献脱酸、纸质载体转换数字资源、灾难应急预案等预防措施和行为规范。
   图书馆要建立资源保护专业部门,负责管理和实施图书馆文献保护计划和项目。指导各部门做好资源预防性保护、补救性保护等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文献信息保存环境等技术指标的控制、监测、评估等工作。
   图书馆要建立长期保存技术保障体系和管理模式,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长期保存与利用。
  
  3.1.2建立符合信息资源长期存储要求的馆舍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必须从治理环境污染入手,在资源储藏的小环境上下功夫。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个或若干个小型密集储存库,采取高度密集式储藏设备,采用冷藏库技术控制温度、湿度,加装空气循环和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掉空气中的微粒和有害气体,以确保存储环境符合纸质文献(包括数字资源存储磁盘(带)、光盘及微缩胶片等)长期保存。
  3.1.3加强安全管理图书馆还要组织专人定期检查馆藏文献馆舍建筑及环境,监测馆内的温、湿度及光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馆藏损毁的因素并采取改进措施,依照有关环境控制和日常维护规范做好文献保护工作。
  3.2 技术保障策略
  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既是一个管理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体系应该以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能够被长期保存和使用为目标,重点是保存技术方案的选择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图书馆在所建立起的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体系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自然属性各异的特点,按照资源类型逐一分析具体内容、呈现内容的载体以及运行环境,制定不同的保存方案。
  3.2.1纸质文献技术管理策略
   纸质文献的酸化和防酸化问题已经引起图书馆界以及文献机构的重视。每个图书馆都应严格执行纸质文献去酸防酸化制度。防酸化和去酸要同步进行,但要以防酸化为主。图书馆对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图书文献应进行批量脱酸工作,防止含酸纸质文献的进一步恶化,使用中性无酸的图书存储盒可防止可能存在于纸质文献中的酸的传播。
   纸质文献作为一种文化历史载体,其原态性、博物性正在提升,因此,提高纸质文献修复能力在资源保存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献修复项目包括:①对修复对象的评估、清洗、处理以及保护装具的制作等;②对馆藏善本图书、手稿及珍贵历史照片等进行修复工作;③对要进入数字化项目流程的普通馆藏进行加固修复。文献保护应使用永久性和耐用的材料,采用科学可行的修复技术,并严格遵循图书馆的文献修复程序。具体分为:①在补救性保护方面,图书馆需要加强文献修复室建设,针对文献的类型和特点区别对待,确保文献能够得到长久的保存;②在再生性保护方面,文献载体和记录格式的转换,不仅可使文献的内容能够广泛地为读者所了解,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原始文献。
   保护濒临灭失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载录格式转换是将纸质文献的载体和记录格式进行转换的一种方式,载录格式转换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缩微;二是数字化。缩微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百余年的历史,记录媒体和设备成熟,技术成熟、稳定。缩微摄影技术特点表现为:在较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缩微品可存储上百年;在阅读、检索方面,记录在缩微胶片上的影像易于读出。所以,缩微胶片目前仍被世界公认为是替代纸质文献永久保存最为理想的载体。载录格式转换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馆藏原件,也可以维持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获取方式。
  3.2.2 数字资源技术管理策略
  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重要的文献信息载体,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又是各个图书馆及文献机构共同研究的焦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实质就是对图书馆所拥有和使用的数字形态的资源进行有效保存,保证数字资源存储格式既可长期保存,又能在未来时期被阅读设备识别并呈现出的内容,读者能够理解的必要管理活动[4]。数字技术发展历史仅20余年,发展快,技术、设备被淘汰的周期性短,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但是,数字技术又是最具发展活力的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成为世界各国文献保护机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数字资源都存储在磁盘(带)、光盘等媒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遇到存储媒体发生朽坏、存储格式标准过时以及应用软件升级改版等变化时,数字资源安全性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以目前技术而言,可以采用迁移、仿真、封装保存和风干等技术实施数字资源迁移保存,从而保证存储的数字资源可以在新的环境中被识别、使用和检索,确保原有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 图书馆在进行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以及对数字化资源进行保护时,要依照图书馆资源保护程序和规范进行操作:①对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引,把不符合长期保存要求的数字对象尽可能地转换为可长期保存的数字格式,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②做好存储数据安全检测工作,由于数字资源的载体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和技术升级的影响,因此对保存的数字资源载体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和拷贝。对数据的检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存储媒体即硬盘、光盘以及磁盘阵列的物理检测,即检查数据是否能正确存取;二是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测,即检查数据的原始内容有无受到外界的篡改和破坏。
   建立起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研究与实践长效机制。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人、持续研究的战略性工作,技术保障体系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目前大量的研究还依然是在为进一步的实践进行知识储备,真正的实践工作还在不断的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有长效机制来保证研究的持久性。图书馆应通过建立技术研究、技术合作、技术跟踪和应用管理等机制,并加以落实,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护工作经常化、长期化[5]。
  3.3 人员培养策略
  3.3.1 努力做好文献保护的教育与人才培训工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和利用需要专门的技术队伍给予保障,不仅文献保护管理员从事文献保护工作,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培训加强全体馆员和读者的文献保护意识和知识,使每一个接触文献的人都明白如何正确地保护文献。图书馆还要开展一系列面向整个校园的文献保护培训课程、研讨会以及编制文献保护宣传品和行动指南等,向广大读者和馆员进行宣传教育和提供文献保护方面的知识咨询服务。同时,图书馆要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
  3.3.2 做好灾难预案与应急训练图书馆需要制定详细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和灾后恢复程序,平时要经常向图书馆馆员宣传、讲授与灾难有关的文献保护应急措施和恢复程序、方法等,并适时举办模拟灾难训练,安排馆员参与培训课程和救助实践,提高大家真正面对灾难的能力,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受到损害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应急预案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信息资源应急方案:包括信息资源及相关设备的日常具体负责人、馆藏信息资源抢救方法、馆藏信息资源抢救的优先次序、应急修复材料的储备及存放地点、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等。
   日常应急训练:针对馆藏信息资源等具体情况,定期组织馆员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组织模拟灾难训练,使馆员熟悉文献保护应急措施和恢复信息资源的相关程序与方法等。
   突发灾难后信息资源恢复程序:①要确保人员生命安全;②确保应急人员和恢复人员按时到位;③迅速稳定存储环境,评估灾难状况;④尽一切努力避免馆藏信息资源受到进一步的破坏;⑤保存各种受灾记录,联系保险公司等;⑥进行全面的受灾馆藏信息资源恢复工作。
  3.4 多层次合作机制
  在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单个图书馆很难独立进行,多方合作应该成为主要模式。这种合作不仅仅是指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机构之间与图书出版商、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更主要的是直接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长期的合作。
  3.4.1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保障渠道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一项持续性极强的工作,同时,由于保存资源的数量大,类型复杂,需要大量及长期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图书馆拥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纵观国外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活动实践,资金主要来源无一例外地来自各种基金会以及专业机构,甚至还有一部分来自捐助等。美国以国家立法形式为保存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以法规的形式避免各种因资金无法到位出现的情况。这种资金保障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也要拓展多元化经费来源,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组织赞助各种项目。图书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积极寻求合作者,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基金会的赞助支持[6]。
  3.4.2 加强文献机构之间以及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完善的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机构可以独立完成的工程,各个文献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是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7]。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机制应该建立在各成员馆或合作联盟合作框架下,成员馆在信息资源保存内容和保存技术方案的选择上相互协调。首先,要明确各馆信息资源的保存范围,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应考虑采用最简单的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以便将来有可能通过最简单的操作来读取和理解所保存的信息;再次,成员馆之间应该就优质信息资源保存方法、保存经验和技能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发展和支持优质优量的信息资源保存实践方式,从而推进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稳步向前发展;最后,加强与图书出版商和技术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1] 李景仁,周崇润.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5):80-83.
  [2] 郑慧梅.数字信息长期保存技术策略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3):105-107.
  [3] 宋力生.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及馆藏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131-134.
  [4] 宛玲.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管理机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 殷立欣,旻苏,李景,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保障机制[J].标准科学,2010(6):42-46.
  [6] 李春明,肖珂诗,赵晓华. 澳、荷、英、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与立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4):42-46.
  [7] 范文兰.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合作问题探微[J].图书馆学研究,2007(11):23-25.
  
  [作者简介] 王捷,男,1963年生,副研究馆员,技术部主任,发表论文5篇。
  

推荐访问:信息资源 对策 保存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