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城晚明国运的关键转折点】 长征中关键的转折点

  ● 最美古战场提名:黄陵城  ● 地理位置:开县丰乐镇  ● 重要档案:黄陵城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障,石柱关雄踞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是开县城东兵家必争的唯一制高点。
  ● 提名理由: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如此评说:“正是发生在黄陵城下的一场伏击,成为了晚明国运的最关键转折点”。
  黄陵城位于开县乐丰镇东2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障,石柱关雄踞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是开县城东兵家必争的唯一制高点。 黄陵城之“城”原本究竟是城是寨,早已经没人能够说清。你若循着“城”的线索去找,肯定会有些失望,因为颠来倒去只不过是一片长满柑橘的土山罢了。谁也说不清这座城究竟何在,更说不清它究竟建于何时、消隐于何地。顾名思义的话,这里应当有一座黄陵,是祭祀黄帝的场所,环黄陵而筑城,便是想像中的黄陵城了。但如今,黄陵踪迹全无,当地人说,在土岗曾经挖出过一些石砖和青砖,但都被三三两两地搬走,或是做了墙基,或是和其他碎石一起铺路用了。有老乡说,曾经在一块砖的缝隙里发现过一枚生锈的箭镞,想来那应该是一支贯了不知多大力道的利箭,而弓箭的主人又该是怎样一位横勇无敌的武士?
  400年前的此地,一个滂沱大雨的黄昏,张献忠正是在这里伏击了明帝国的追兵,那是一场扭转命运的鏖战——扭转所有人的命运。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讲过一个观点:不是任何名城的陷落,也不是任何大规模的会战,而就是发生在这籍籍无名的黄陵城下的一场伏击,才是晚明国运的最关键的转捩点。
  张献忠转战四川,连战连捷,四川巡抚邵捷春被崇祯帝问罪处斩,明军总指挥杨嗣昌指挥着优势兵力,寻求与张献忠主力的决战。
  张献忠却避而不战,采取了“以走制敌”的极有创意的打法,部队忽东忽西,行踪不定,让身后的明军追得精疲力尽,晕头转向。一连数月,明军停也停不得,打也打不得,兵无斗志,将起归心,只有骁将猛如虎仍然紧咬着张献忠不放。张献忠见时机已到,便在黄陵城设下了伏击圈,准备借助地利,一举击溃明军。
  这次伏击,黄陵城上下伏尸数千,明军虽然主力尚在,但气势尽失,数十万大军变作惊弓之鸟,从此再也没有了抵挡张献忠的勇气。余英时先生曾把黄陵城一战比作晚明史上蝴蝶效应的开端——这虽然算不得什么大的战役,却以蝴蝶翅膀的小小一扇带动了太多的因缘变化,后面几十年间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都与黄陵城之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站在黄陵城上,仿佛站在浩瀚时间的细小枢纽之上。

推荐访问:黄陵 国运 转折点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