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导言课_我的一节历史导言课

  【摘要】导言课,该称作绪论课合适些。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学生状况的调查、激趣;关于历史的特点和历史学习的任务、价值、学习方法等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导言课 历史课堂
  上课铃一响,我就跨进教室,走上讲台,班长准备叫“起立”给老师致意,被我及时制止。我说,以后的历史课,上课和下课的起立致意环节都免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是应该的,但我们完全平等,没有这个环节并不能说我们不讲礼貌。同学们有些新奇,觉得这个老师有些不同。我接着介绍自己:“同学们,我先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我姓徐,以后大家就叫我徐老师吧。”我又说:“可不可以叫历史老师?”有同学马上接口:“能,我们以前都这样称呼老师的。” 我说,这是不对的,应该在“老师”前面冠以姓氏,这样才是礼貌的。纠正同学多年的坏习惯后,同学们都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睁大双眼盯着我。我接着又说:“徐姓是善于审时度势之姓,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急不可待地等待着老师的下文,我马上讲了下面这段徐姓溯源的故事:相传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有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往往一出门就是几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后来徐君偃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神箭,纷纷前来归附,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那里作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称徐氏,这便是徐姓的由来。
  我趁热打铁地说: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的姓氏都有一段故事,这不也是历史吗?此时,课堂气氛早已轻松开来。我立即转入正题,问“大家对历史课是否有兴趣呀?”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有兴趣,大多数又不说话了。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因为初中时候的历史课不会很认真对待。我说,没有兴趣不要紧,这也是老师早就预料到的。我问,“初中的历史老师怎样上历史课的?”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我说,高中的历史课和初中的历史课有区别的,请大家翻开新课本,“大家先从教材比比看有什么区别?”有些同学说:“高中课本更厚,内容更丰富,更深奥。”我表扬了他们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我说,高中的历史课要求更高,但我还是会讲一些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教材的。同学们似有所悟,兴致高昂地盯着我。于是,我顺水推舟地导出了这节课的核心: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人和事,被人们用各种态度写进课本,就成了我们高中生要学习的《历史》。历史本身是很客观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场合,它常常被人们复述、利用、演绎,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政治家要求“以史鉴今”,文学家“以史抒情”,哲学家“以史铭志”等,都是对历史的一种利用和演绎。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了解历史,让自己成为智者。从历史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中寻找习作的素材,把历史作为饭后的谈资,从历史中明白人类的发展演绎历程……这些都会让你提高素养,成为一个智者。了解历史,让自己成为大者。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众多国家(特别是祖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历程的了解中,一旦你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并为之努力奋斗时,你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者。如果你不想成为智者、大者,那么你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为了不言而喻的理由,你也得学好历史。
  三、怎样学好历史
  多读读书。教材结构、教材内容、重要时间、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都是我们要重点通读和掌握的对象。这些内容记了忘,忘了记,再忘,再记,如此反复,众多的历史素材就烂熟于心了,在今后的学习和交流中,你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的运用。除了课本知识外,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历史,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也是一种必要的阅读。多动动笔。在阅读课本和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做错了的题,听到老师精彩的语句,都有必要用笔当场记录下来,如此积累下来,三年过后,这将是你的一笔宝贵财富,这笔财富肯定是无法用分数和语言来简单描述的。多动动脑。历史很多时候都处在“沉思”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原因和影响,都是在总结中得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开动自己的脑筋,多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它给社会带来了什么?一旦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离智者的目标就不远了。
  请明白:学好历史让人睿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把历史写在今天,将今天写进历史!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编辑/李文亮

推荐访问:导言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