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诊断|增强ct考虑十二指肠间质瘤

  【摘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十二指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作者单位:265701 烟台市北海医院MRI室(朱龙);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放射科(董素贞) 十二指肠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一种,是一种较少见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约占所有间质瘤的45%。近年来,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但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容易误诊和漏诊。术前CT定性诊断困难。本文对2002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1~73岁,平均56岁。所有病例均有CT检查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上腹疼痛6例,体检腹部包块5例,上腹疼痛伴黑便5例,恶性呕吐不全梗阻症状者1例,黄疸1例。实验室检查:粪潜血(+)6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12 检查方法 16例均行CT平扫级增强检查,CT扫描前30 min服2%左右泛影葡胺800 ml,开始扫描前再服200 ml左右泛影葡胺,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肾脏下缘,平均层厚5~10 mm,间距5~10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速率为30 ml/s,注射后25 s及60 s分别行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图像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放射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
  21 十二指肠间质瘤性质、位置、形态及大小 16例病例全部为单发,9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5例位于水平部,2例位于升部。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6例呈分叶状。最大直径70 cm,最小直径17 cm,平均直径36 cm。CT扫描难以明确肿块与十二指肠腔内、腔外的关系,手术发现肿块位于腔内10例,腔外6例,同时位于腔内和腔外1例。
  22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 CT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定位有很大帮助,明确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同时亦可显示淋巴结、脏器的转移情况,对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亦有重要参考价值。平扫十二指肠间质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良性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偶见肿块中心有坏死。恶性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欠清,常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形态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坏死常见。本组7例恶性肿块直径均超过5 cm,6例恶性肿块中间有坏死液化。强化肿瘤呈中等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多高于动脉期,坏死区无强化。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由Mazur于1983年首次描述,十二指肠间质瘤是一类源于十二指肠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类似于肌肉或神经细胞,因此过去认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或神经细胞[1]。现在认为这些肿瘤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肌肉或神经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它们起源于胃肠道上特殊的细胞,称为胃肠道Cajal细胞[2]。
  十二指肠间质瘤多为单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及良恶性有关,共同症状为腹痛、黑便、恶心、呕吐,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50~60岁多见[3]。
  目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检查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餐和内镜检查,它们主要显示黏膜病变对腔内及腔内外生长的肿块检出率高,但对腔外生长的肿瘤难以发现[4]。与上述传统方法比较,CT可清晰显示十二指肠形态、肠壁及腔内外改变,可清楚准确显示肿瘤的具体部位、形态、大小及向腔内外侵犯范围。所以CT是十二指肠间质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5]。平扫十二指肠间质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较光滑,密度较均匀,可见坏死、液化,少数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肿瘤多为恶性肿瘤。肿块大小不等,良性者多小于5 cm,恶性者多大于5 cm[6]。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动脉期周边多见强化,坏死、液化区无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一般略高于动脉期,良性者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多呈不均匀强化,恶性者可见肝脏等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7]。
  十二指肠间质瘤多呈隐匿性生长,鉴别诊断首先是定位,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一般能对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本病需与十二指肠以及腹腔或腹膜后来源的其他肿瘤鉴别,如十二指肠腺瘤、淋巴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等,但这些肿瘤都具有一定特征性,如十二指肠腺瘤均位于肠腔内,体积较小,淋巴瘤轮廓一般欠光整,密度偏低,异位嗜铬细胞瘤影像表现差异较大,但明显不均匀强化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8]。十二指肠间质瘤与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能依靠病理学检查[9]。
  总之,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以下相对特征性CT表现: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较均质肿块,大多为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者多伴中心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强化为主,静脉期强化程度多略过于动脉期,恶性肿块直径长大于5 cm。
  
  参 考 文 献
  [1] Joensuu 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Ann Oncol,2006,17:280286.
  [2] Bayraktar U D, Bayraktar S,RochaLima C M Molecular ba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Word J Gastroenterol,2010,16:27262734.
  [3] 钱民,李小荣,林伟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1):3639.
  [4] 张龙江,杨亚英,祁吉,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放射学实践,2006,21(4):362365.
  [5] AmatoAColo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Tech Coloproctol,2010,14 Suppl1:S9195.
  [6]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版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8):746754.
  [7] 安鹏,刘增胜,陈祥民,等十二指肠腺瘤的影像诊断与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8):10531055.
  [8] 郭春光,田艳涛,刘骞,等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64例临床分析.中国肿瘤临床,2008,35(4):193195.
  [9] 刘宝良,吴政光,林希彬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2):156158.

推荐访问:诊断 间质 十二指肠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