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期望是转化学困生的良药: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

  教师的期待效应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由一则希腊神话得名。相传,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善于雕塑,他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后渴望她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伴侣。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爱神使少女雕像真的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原理,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在多个班级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一个班的老师: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冲刺潜力。八个月后,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未来的花朵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表现优异。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示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老师越是见到这种反应,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更会把自己的感情与期望投注到学生身上,于是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罗森塔尔的这一试验表明:教师对学生有无情感投入,有无合理的期望,都会对学生学习的成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毋需讳言,现在的学校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的弊端仍然大量存在。有些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评价,很少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没有及时传达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老师的漠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困难的实质是学生在多次经历学业失败后造成自信心的丧失。
  了解了学困生产生的心理原因,对教师转化学困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人人有收获,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而对学生来说,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让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自我效能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这一效应,使学困生得以转化呢?我认为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关爱学生
  教师的期待效应的思想基础是对学生潜能的信赖,只有相信学生具有好的内在的潜在能力,老师才能对学生寄予期望,付出爱心,精心培养。
  同时,对学生的关爱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中国古代有句名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用自己的亲和力去感染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产生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提高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在接手教学工作时候,我都与每一位学困生多次谈心,以便了解学困生的特长及家庭情况。同时,我借着与同学谈心的时机,暗示我对学困生的深切的期望。这对学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暗示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二、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培养学生的信心
  学困生大多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了,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单纯的关爱是不够的,老师应给予学生无限期望。期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宽容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能够带给学生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焕发他们蓬勃向上的活力,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彻底扫除心理障碍。所以说,鼓励出自信,自信出成绩。这也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髓所在。
  1. 建立学困生档案,为他们制定不同评价标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建立学困生档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在档案中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习小组和本人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困生的鼓励,也就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无疑加速了学困生转化的过程。
  2.营造民主课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我在上课时,往往把教材化难为易,精讲多练,力求用最短暂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努力创建民主课堂,把课堂变为双主体课堂,比如在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我在课堂上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抢答学过的送别诗背诵篇目,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讨论分析主人公崔莺莺与张生分离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更是妙语连珠,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3.制定合理目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首先,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差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牢记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和他人认可的需求。在一堂课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让课堂变成全体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对学困生的正确回答,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也要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并提出合理的期待,如: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回答出来。把对学生的希望留在下一堂课,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一次的失败就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这样也会使这些学生不至于失去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种期望,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验证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发现学生的进步。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时,要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即应把注意力放在学生个体成绩的发展和独特能力上,而不是强调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与以前相比所取得的进步。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已取得的点滴成绩,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如“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同学学习进步很快,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
  三、挖掘教材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学习意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文体教材,以名人范例生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我以史铁生的经历教育学生。史铁生在花样年华就残疾了,他历经生与死的磨练,思考了自我的人生定位与人生价值。他身残志坚,化磨难为动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而身为正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克服呢?这种学习对学生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对学生个体意识也是一种磨练与促进。
  四、建立家校交流平台,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他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该及时地把自己转换学困生的计划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了解到期待效应的巨大作用,使双方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取得一致,并促使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尽量多采用激励性语言,以巩固教师期待效应的效果。
  总之,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好教师高明之处不在于把优生培养得更加优秀,而在于能把学困生转优、成优。如果学困生是一块刚出土的矿石,老师的期待就是那燃烧的煤快,能把学生炼成铁,炼成钢;如果学困生是一堆泥土,老师的期待就是熊熊的碳火,能把学生烧成砖,烧成瓦。要转化学困生,就应该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感化他们,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灵。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自我成就的喜悦感,让学生在期望中茁壮成长,最终使一个个平凡个体有了不平凡的成功历程,这就是老师神圣的职责。
  (责任编辑:谭有进)

推荐访问:良药 转化 期望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