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94-02  1 教学实践中真实事例的启示  当下的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不仅学生怕,其实语文教师也怕指导学生写作文。出去听公开课,甚少有老师开设写作指导课,写作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又食之无味的“鸡肋”。其实,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学生怕写作的根源在于不爱阅读。正是因为缺乏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他们的作文要么是千篇一律真情匮乏,要么是语言干瘪无话可说。
  19世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任何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然而,文字于大多学生,无法成为目光的牵引,更无法成为心灵的牵引,他们无法在阅读中收获美好的感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感觉,抓住并迷恋这种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感觉,他们就会在阅读中收获幸福和快乐,文字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爱上阅读,一直是笔者所困惑的,最终是林奇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他是笔者的学生,特别有个性。在接班之前,笔者就听说了他的大名。他不仅对学习毫无兴趣,而且行为散漫,满脸的无所谓。据说从来没有人去干涉他,因为他已经被认定为放弃学习的人。从老师到学生,都任由他在那个只属于他的小角落里看报纸。甚至都希望他会一直这样看下去,一旦没有了报纸,他只会捣乱。上课时,笔者发现他果然异常沉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低着头在读报。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有滋有味地品读着的是班级订的报纸,笔者一定会错把他认作潜心苦读的乖学生。这些印着铅字的报纸成了他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每天去领报纸的时候应该是他最开心的时刻,在课堂上浏览各类信息应该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笔者也像其它老师一样跟他保持着距离,直到一次考试,竟让笔者有了意外的发现。那是一篇作文,以“墙”为话题。没想到他也洋洋洒洒地写得满满的,虽然字迹仍是潦草的,笔者还是颇有兴致地看了下去,没想到竟深受触动。在许多学生题材大同小异、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下,他竟由墙及建筑的倒塌谈起,谈到了腐败,谈到了廉政建设,而且有真实的事例为证。笔者盯着这张试卷,一点都没有料到他有如此生动的文笔,有如此丰富的素材,更没想到在他看似不羁的外表下也珍藏着一颗追求美好、向往纯真的心灵。笔者冥思苦想之后心情豁然开朗,这一定同他平时乐于读报有紧密的联系。后来笔者以此为契机,多次和他沟通交流,他也和笔者逐渐亲近起来,纪律上、学习上都有所改善,这让其它老师都相当惊奇。
  写作文是学生学语文最怕的事之一,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积累真实体验,丰厚写作素材。现在学生生活两点一线,在学校忙着听课,回家忙着做作业,对生活缺乏广泛而真切的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林奇的事例让笔者深刻地懂得,广泛地阅读不失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同样能收获良多。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2 报刊四个方面的优点
  2.1题材广泛丰富
  每一期的报纸信息量都是相当丰富的,它涉列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带给学生全方位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不出教室也能知晓天下事,累积大量真实有效的写作素材。
  2.2生活气息浓郁
  报纸里报道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这些大事小情都发生在学生所居住的城市,不仅生活气息浓郁,而且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学生读起来有亲切感,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自然产生对家乡的热爱。
  2.3语言规范简练
  报纸出版前都要编辑几经推敲,用语大多简练准确,是学生咬文嚼字的极好范本。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表达习惯的熏陶,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
  2.4思想导向积极
  日报里常会报道一些生活中体现人真、善、美的真实事件,这些真实的人或事,对学生的审美取向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是铸造学生美好人格、培育学生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径。
  报刊它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也能给学生的阅读以充分的自由,更能在阅读中向学生渗透德育美育,真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然而学生在校学习任务比较重,大多班主任都不愿把报纸发给学生阅读,怕读报侵占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一般都是堆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让这一资源白白浪费。因此,本学期笔者就在班级里,尝试把学校订阅的日报作为阅读教学的素材,力图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愉悦感。
  3 学生阅读活动的三个环节
  3.1感知过程——乐在浏览
  这一过程重在观看和解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理解力,阅读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想象力,有利于创造力。利用午休时间,把当天的日报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报纸之后浏览,整体感知当天的报纸有哪些信息。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做好标记。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专心致志地翻着、看着,就好像一只只饥饿的雄鹰寻找着草原上的猎物。整个教室里只有报纸翻动的声音,但笔者能感受到他们身体里灵魂在奔跑的欢愉。这是在素常的语文课上难得见到的景象,大多时候,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老师的限定下,对自己或许不喜欢或许不理解的文本进行枯燥乏味地解读,而今,一旦自由地驰骋,他们的思想犹如春雨滋润下的春草,呈现出勃发的美态。
  3.2感悟过程——乐在整合
  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领悟能力,是对学生阅读文本能力的有效生成。细读之前做好标准的材料,进行整合,确定一个关键词,并从材料中摘录重要的段落或语句,整理到习作本上。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回放,对文本的阅读从“悦目”走向“赏心”。这一过程中教室同样是静悄悄的,只听得见学生奋笔书写的声音。笔者巡视其间,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一个男孩子确定的关键词是“责任”,他摘录了报纸中两个有关责任的信息,一个是人物通讯,讲述的是一个儿媳多年来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的感人故事,一个是新闻,报道了一名肇事司机连续8年上门看望受害家庭的动人事件。一个女孩子确定的关键词是“风景”,她把报纸中凡是跟风景有关的句子都摘录了下来,有写花的,有写雨的,有写山的,五花八门,她甚至用心地把精妙的字用彩色的笔区分开来。
  3.3感言过程——乐在表达
  这一环节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情感共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碰撞,重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想交融的素养。抽选一到两名学生,把自己摘录的内容大声地朗读出来,并且口头表达自己的摘录出发点及阅读点滴感受。并由在座的学生进行点评,畅所欲言。活动的过程尽量展现每一位学生的才华,最终达到观点的互补与争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整个交流过程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颇有“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之感。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定,不能更多地展示学生的个性作品,交流的品评可能不够深入,这都需要在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
  不知不觉间,学生就着迷并沉醉在这样自由、趣味、灵动的阅读方式之中,笔者和学生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报纸俘虏,因为每一份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最朴素又最慷慨的朋友,它们回赠给我们一个更为丰厚的心灵世界。

推荐访问:源头活水 如许 为有 问渠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