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城市管理的“五化”经验] 五化管理

  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建国60周年大庆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环境和设施运行保障任务后,北京的城市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首都,北京城市管理的定位必须要高,要展现中国的城市形象,要满足新形势下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方向,这对拥有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满足群众对首都城市管理的新期待,坚持建首善,创一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依托城市管理的高位协调化、精细化、社会化、信息化、法制化,统筹推进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等四大环境建设,全面提高首都环境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推动首都环境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高位协调。在管理体制上,顺应首都城市管理高位协调的现实需要。2010年5月,成立了由中央部委、驻京部队、市属各部门、各区县等70多家单位组成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郭金龙市长任主任委员,中直机关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13个部委的副部长任副主任委员。随后,16个区县也相应成立了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运行机制上,北京不断创新市政市容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城市运行监测平台,组建了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协调办公室,建立完善了“1+6+N”的运行模式,初步形成了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确保了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了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公共设施事故连续五年平稳下降。
  二是城市管理目标管理精细化。在管理理念上,转变“重建轻管”的传统观念,扎实推进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全程配合管理。2012年,在总结2011年“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进一步提出了以“精细管理,服务群众”为主线,以解决重点难点和群众身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以治理、改善、提升城市景观水平为主要目标的精细管理工作新思路。
  三是城市管理路径上的社会参与化。针对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在特点,始终高度重视发动群众,走群众监督的道路,让群众在参与中受惠,突出群众在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会同政府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居住小区、街巷胡同”评选,以及“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周四垃圾减量日”、“再生资源回收日”、“低碳社区日”等一系列的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市民百姓,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市城管执法部门和各区县也分别组织开展了“把节能减排带回家”、“文明加油站”等宣传活动,完善“城市清洁日”制度和“市民劝导队”模式,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共建机制。
  四是城市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运行,并建立城市运行监测平台。目前,城六区共划分了城市管理网格29790个,覆盖了将近1500平方公里的135个街乡,2151个社区(村)。全市拥有城管监督员3344多人,城市运行监测平台采集汇总了12个方面的318项城市日常运行指标和信息。2010年,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验收,北京市被列为数字化城市管理全国的试点城市。北京市正在全世界率先开展城市管理的物联网示范工程,进行水、热、气、电物联网的实时监测示范工程的建设。
  五是城市管理保障上的法治化。在完善立法上,先后起草并颁布实施了《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等十几项地方政府规章,对环境建设和市政市容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推荐访问:城市管理 首都 经验 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