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谁的灵感在飞 无锡灵感设计连飞

  摘要: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让灵感与生活互相浸染,让语文学习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在其间共同成长。   关键词:对话;探索;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50-01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一篇文词优美、意境丰富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吟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描绘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上完这堂课,我顿觉世界是那么美好,万物皆有灵。而这种灵感,是我和孩子们在一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共同捕获到的。
  一、自由的对话,成为灵感滋生的肥沃土壤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第二小节描写月下江景的一幕,要求读出情,品出味。当学生读了一阵停下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用“再读,相信你脑海中的画面会更清晰”这句话把学生再度推进了与文本的对话中,让他们去反复读、反复品。不作强加于人的分析,只是静心的等待,因为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知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的体验,这就是素质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的落实。果然不出所料,一个个饱含着学生思维结晶的妙词从与文本的对话中诞生了。他们认为,月下的江面是柔和的、神秘的、幽静的、含蓄的、活泼的……答案不一而足,却都是孩子们亲自从文本中找出的。文本是他们灵感的发源地。试想,如果没有走入课本中,那些有灵气的发言从何而来?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月下江景”,这又不失为对话的另一招。这里的对话,不是与文本、而是与生活的对话。备课时,由于考虑到“月下江景”并不是随处可见,对于班上不是生长在江边海边的学生来说,要更好地感知它的美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我安排让生活中的美走进课堂。短短几分钟的展示,却给了学生以莫大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欣赏完课件之后,有一个同学把“江面被照亮了”中的“亮”字读得特别清晰、特别重。而这个字在没有出示多媒体课件之前的几个同学的朗读中都没有被突出来。可见,是“图景与生活”给了他灵感,点燃了他思维的火花。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和声音来思维的。我甚至可以想见,在屏幕上出现“波光鳞鳞”的一幕时,他的睁大的双眼中也有无数的亮点在跳跃。虽然,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进步。可他的朗读却把他的潜意识告诉了大家,告诉了为他精心准备课件的老师。虽然现在有很多的观点认为课堂上过分使用课件会影响学生静心的思考,产生“虚假的活跃”现象,可是我这堂课中的展示是建立在课前备课时就与学生展开对话的基础上的,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之后的举措,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主动探索,使灵感的飞扬如虎添翼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动探索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首先,我让孩子们课前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用来赛诗。这是探索之一。古代的妙词佳句在孩子们的口中如数家珍般倒出,显示了他们学习积累的丰富。我们更要从中发现的是他们课前奋力翻阅、努力查找的身影。我知道不能把目光只锁定在结果上,而结果却自然而然向我们昭示了过程。新课程强调转变过去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用“自主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策略取而代之。课前的找、四下里翻,就是一种主动探索,是学习的前奏。在此起彼伏的对诗声中,在你方坐下我登场的对抗赛中,学生们不仅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储备,更体验到了那种“你无我有”的喜悦,而这份喜悦其实恰恰来自于他们主动的实践。
  另外,在朗读文中小男孩对月亮的精彩比喻时,主动探索的氛围又一次在师生们之间洋溢。抓住“不假思索”,他们把“象眼睛,天的眼睛”读得断然决然;抓住“绘声绘色”,他们把月亮的睁眼闭眼读得栩栩如生,自己也跟着眉飞色舞;抓住了“呵欠”,他们的朗读又那么憨态可掬……老师没有过多的指点,只是牵一发、抓住字眼,学生就动全身、读出感觉,这是属于孩子们的阅读。在主动探索中,他们发现了原来古而有之的“经典”比喻把月亮比作“船”、“镰刀”、“玉盘”、“铜镜”、“眉毛”光具备了形似,而缺少神韵,没有小外甥的现代比喻来得“精彩”。他们知道了:我们要接纳“经典”,同时更可贵的是去创造“精彩”。我及时的点拨,善意的提醒,使孩子们感觉我没有远离,而是和他们在一起,一起去发现,一起在探索,一起来品味,一起得收获。
  三、激动人心的评价,给灵感的放飞推波助澜
  “用灵感点亮生活。”这是一句广告语,更是教学的高造诣。一步步走来,我始终抱着“你能行”的赏识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的角色。从初读课文领略月下江面美景时的“再读读,相信你脑海里的画面会更清晰”到为学生配乐前“你想不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伴随着动人的音乐,将这种美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呢?”这种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去反复读文,读的虽然是同一段文字,可令他们依然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读得有收获;从赛诗大擂台中“看谁能读出韵味来”这挑战性的话语到“相信你会被新颖独特的想象所折服”这暗示性的言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绪被拨动,灵感被点燃,一路走来,学生已“不用扬鞭自奋蹄”。欣赏,不仅呵护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创造力。这种激动,更是在最后“想象你心目中的月亮”这一环节中发展到了高潮:“与众不同”“见解独到”“你的想象真棒”“你可以成为一个大诗人”……种种评价,字字珍贵。珍贵的是在学生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喜悦的种子,燃起了他们心头学习的愿望之火。让学生爱上学习,这是教者最大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这是教学的宗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在此水到渠成,与教学融为一体。
  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让灵感与生活互相浸染,让语文学习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在其间共同成长。虽一时不能完全“至”,而我“心向往之”。

推荐访问:你看 谁的 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