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证明题的常用解题思路与方法的研究|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众所周知,平面几何证明是初等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其难就难在如何寻找证明思路。初中数学的证明题的出现率十分频繁,可总不知道该先从哪开始突破。我想,数学也有它的奥妙,总有解决的办法。我觉得学生对于做证明题感到很困难,也没有兴趣,是因为证明题的逻辑性很强,学生做题时往往思维混乱,作业上写的乱七八糟,语言也没有经过组织,有时候看半天也看不出学生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路清晰呢?经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与分析,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以下五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且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解题思路,积累证明题目的经验,教师点拨强调让其成为学生的做证明题的思维习惯。
  (1)分析逆推法。所谓分析逆推法应该就是“由果索因”地对所要证明的结论进行周密分析,逆向逐步找出结论成立需要具备的充分条件。在平面几何证明题中,这一解题思路是用得最多也是最常用的思路的。
  例如:如图在ΔABC中,BD和CE分别是ΔABC的两条高。求证: ∠ABC=∠ADE.
  解题思路分析:即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从结论出发,欲证明∠ABC=∠ADE。若能证明ΔADE∽ΔABC就可以得出∠ABC=∠ADE,这样就把证明∠ABC=∠ADE的问题转化为证ΔADE∽ΔABC的问题。如何去证明ΔADE∽ΔABC呢?结合题设,这里已有∠A=∠A这个条件,要找到其余一组角对应相等是不可能的,若有条件AD/AB=AE/AC就可以得出ΔADE∽ΔABC,这样把证明ΔADE∽ΔABC的问题转化为证明AD/AB=AE/AC的问题,那么有如何去证明AD/AB=AE/AC呢?只要证明出ΔADB与ΔAEC相似即可得出 AD/AB=AE/AC这个结论。这样又把证明AD/AB=AE/AC的问题转化为ΔADB∽ΔAEC的问题,而根据条件完全可以证明出ΔADB∽ΔAEC,这样把刚才思维过程按照思维顺序的反向顺序进行书写即可得出推理证明全过程。
  (2)综合顺推法。综合顺推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要证明的结果”。这一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证明题目,
  例如:如图,在△ABC中,AB=AC,点P是上任意一点,PE//AB,PF//AC。问:PE,PF,AB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分析:当学生得到这个题,认真分析后会要求找出PE,PF,AB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学生应该有一种较合理的感觉,线段与线段的关系主要有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本题很明显不会是位置关系而是长度关系。
  由AB=AC推出∠B=∠C(等边对等角)
  由PE//AB,PF//AC推出四边形AEPF是平行四边形,∠BPF=∠C
  由∠BPF=∠C推出BF=PF
  由四边形AEPF是平行四边形推出AF=PE
  因为AB=AF+BF通过等量代换可得AB=PF+PE
  到此学生可以分析结果先可作出判断AB=PF+PE,再根据思路写出证明过程就完成了。
  (3)分综结合法。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例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中线、中位线。要求证三角形角相等,我们就要想到边相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用正逆结合的思路去思考解题的方法。
  例如: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
  求证:△ABE≌△ADF
  解题思路分析:
  1.由条件入手“由因导果”的推理
  由E,F分别是BC,CD的中点推出BE=EC,CF=FD
  由在菱形ABCD可得AB=BC=CD=AD∠B=∠D
  2.由结果入手“由果索因”的推理
  要证明△ABE≌△ADF得先熟练掌握全等的判定定理(AAS,ASA,SSS,HL),是用哪一个判定定理得先作简单思考。
  通过1的分析已得出AB=BC=CD=AD∠B=∠D,证明三角形全等已得到了一条边和一个角,再找一条邻边即可以判定全等了。于是再综合分析“由E,F分别是BC,CD的中点推出BE=EC,CF=FD”和“由在菱形ABCD可得AB=BC=CD=AD”这两个结论可推出:BE=EC=CF=FD
  到此学生可以分析结果先可作出判断用“SAS”来证明全等,再根据思路写出证明过程就完成了。
  (4)添加辅助元素。在几何学中用来帮助解答疑难几何图形问题是在原图基础之上另外所作的具有极大价值的直线或者线段。我们作辅助线的目的你要明确,就是将我们不常见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和证明。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解题经验和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作支撑。例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
  例如: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点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接PQ交AC边于D。求证DE=1/2。
  解题思路分析:
  过P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M,则△APM也是等边三角形;在等边三角形APM中,PE是AM上的高,根据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AE=EM;易证得△PMD≌△QCD,则DM=CD;此时发现DE的长正好是AC的一半,由此得解。
  解答:解:过P作PM∥BC,交AC于M;
  易知△APM是等边三角形;
  又∵PE⊥AM,
  ∴AE=EM;(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
  ∵PM∥CQ,
  ∴∠PMD=∠QCD,∠MPD=∠Q;
  又∵PA=PM=CQ,
  ∴△PMD≌△QCD;
  ∴CD=DM;
  又∵DE=DM+ME,AE+EM+MD+DC=1
  ∴DE=1/2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正确的构建出等边三角形△APM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几何题证明过程中,常对如何添加辅助线甚感困惑。其实,添加辅助线因题而异,其主要作用是集中题目的分散“元素”,使隐含条件明朗化。本题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待证结论,把有关的“元素”迁移、靠拢、集中起来组成相关图形。有时还可以按已知条件的引申来添加。扩大和产生更多的已知条件,使隐含条件凸显出来,以架设铺向结论推导的“桥梁”。
  (5)反证法。当论题从正面不容易或不能得到证明时,就需要运用反证法,此即所谓“正难则反”。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反证法是“间接证明法”的一种,是从反面的角度证明的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得出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反论题入手,把命题结论的否定当做条件,使之得到与条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否则就不是反证法。
  例如:请说明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解题思路分析: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只有一个交点。
  假设两条直线相交有不止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
  这样,过两点就可以做两条直线。
  这个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公理矛盾。
  这样假设便是错误的。
  于是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用反证法得以证明是正确的了。
  像上题中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多种解题的思维模式,多做练习,多比较、多思考并不断总结规律,对提高学生几何推理证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优化学生思维的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推荐访问:平面几何 解题 思路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