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能力培养语文三年级上答案_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技巧

  摘要:听一堂好课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技巧”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技巧”。教学的技巧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技巧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技巧,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技巧。那么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技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本文就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关键词:语文教学技巧 导课 提问
  
  1、导课的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念设置法。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只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2.1 激励式提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如:我在教学《捞铁牛》之后,让学生说说如果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年代,你能想出哪些其他的办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发散式提问。发散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供学生设想。在教《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的话:“您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我把这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①同桌对话;②表演情景:③文本理解:④思考问题;⑤借题拓展;⑥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a、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b、我为什么这样做呢?c、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

推荐访问:新课程 语文教学 技巧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