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探析_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本文分从文化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文化发展观三个层次分析说明了我国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意蕴,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先进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062-02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内容,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建设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主要内容,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根基,指明发展方向,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本文就从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进行论析,以深化对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解。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立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相一致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核,追求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和谐价值观是其思想硬核。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社会主义价值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对全体人民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自身的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必然是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当代世界,关注未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正是统领和规定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的最高价值。
  建国6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家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是经济的动力;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保障,文化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的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文化和谐则是经济和谐和政治和谐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建设先进文化,使人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归宿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也是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是关于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思想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就是从不同层面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命题的多视角论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的意蕴深刻,既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的一般要求,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理想人格发展方向的社会期许。以“四有目标”为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现了从人出发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归宿点。一方面,在理论建设中,努力做到尊重人的多方面需求,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前提出发提出和思考社会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坚持人人为本,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如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推进科技创新和运用;以人为本开发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建设网络文化;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都体现了先进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资源
  开放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其产生以来,不仅以其开放性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以其批判的本性和超越的方法推动了社会实践的进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应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法论思想与原则。做到:
  首先,充分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做到古为今用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基本的文化形态构成,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曾先后吸纳融合了古印度教文明、基督教文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等,才逐步形成了其辉煌的成就。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理论特征,而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正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概括,中华民族文化以其胸怀宽广的包容精神,得以获得丰富的内涵及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意境,对于今天我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认可提供直接的思想启示,对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过几次大的冲击,其中,“文化大革命”更是几乎将传统文化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使传统文化继承道统一度中断。今天的我们,应充分吸收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使传统文化思想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做到古为今用。
  其次,批判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现金思想,做到洋为中用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西方文化中不乏优秀成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曾提出对外来文化要先学习、在发展,即实行“拿来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西方文化、外来文化我们也应当具有拿来主义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包含着许多不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对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加以区分,取其精华,树立文化安全意识,确保和谐文化的建设。
  总之,面对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与世界不同的优秀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加强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宣传散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有一席之地。”[2]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尊重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学习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只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文化发展的青春和活力。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94页,人民出版社,1991版.
  [2]《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法治与社会论坛,人民出版社,2007年.
  

推荐访问:历史唯物主义 意蕴 探析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