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呼声――从“社会皮肤”看网络舆论] 鲁班平民皮肤

  摘 要:通过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的――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理论,分析网络作为当今一种敏感的“社会皮肤”,在社会上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关键词:社会皮肤;网络舆论;平民呼声;社会整合
  
  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曾将舆论比做“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一“皮肤”的作用是双重的,他既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是作为容器的“皮肤”,起着整合社会的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作为新闻传播媒体和民意表达渠道的网络,在舆论的形成方面,正在扮演着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网络舆论,也日益成为一种敏感的“社会皮肤”。从感知意见气候的方面来看,舆论不仅是个人的“皮肤”,也是社会管理者的“皮肤”,是社会的一种晴雨表,网络舆论亦不例外。无论在网络中的意见是否理性、是否具有建设性,它们都是民意的真实反映,是特定阶段社会矛盾的种反映,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社情民意。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大爆发,都是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的一次集中揭示。无视这一“皮肤”所传递的信号,或者反映迟钝,显然都是不理智的。允许民意在网络中的无障碍表达是尊重民意的一种表现,通过网络这扇窗口洞察民意、了解社会矛盾,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前提。网络舆论环境是否和谐,取决于网络舆论是否能有效而协调地扮演两种”皮肤 的角色。“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敏感的“社会皮肤”,是民众向社会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曲线方式”,是“平民呼声”的阵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70码速度”、 “替谁说话”……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下面,我们分析一下08年至今几个敏感的网络词语,来展示民众是怎样通过网络舆论表达对社会的态度的。
  1、“打酱油”:“打酱油”这一词最初出处是之前广州电视台采访的某市民对于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他说:“关我什么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而近日,“打酱油”这一词语又在天涯上再度风靡起来,网友们又给“打酱油”一词加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打酱油”的含义发生了跳跃式变化,被引申为“对时事不关心”或“不屑发表看法”,“酱油族”、“酱油党”等网络用语也因此派生。网民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时,均用“打酱油”回帖。探究“打酱油”一词的表面意思与深层含义尽管是语言学家们的事,但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却值得玩味。“打酱油”的表面意思相当于“路过”,但其隐含的语义为,虽然关注某事,对此也有明确看法,但为了明哲保身,遂以“打酱油”为托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它反映了网民因参与公共事件受挫而导致的退缩和冷漠。
  2、“俯卧撑”:如果说“打酱油”一词是从无意到有意的引申传播的话,“俯卧撑”一词的发明却是从“有意”到“反讽”的表达。所谓“有意”,网民在使用和传播该词时,心知肚明其中含义。网民用此方式质疑其词义与所指事实的严重偏离。2008年6月28日,由于人们怀疑有政府后台的人奸杀了17岁少女李树芬,它直接起源于发言人在介绍调查情况时说到,当晚在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做俯卧撑”一语即开始流行于网络。显然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对于刘某晚上10点在大桥上做俯卧撑这一离奇做法的质疑。“俯卧撑”一词也因此被网友广泛仿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凡是对事情表示质疑只需回复“三个俯卧撑”,大家就自然明白了你的意思。“俯卧撑”成为网友质疑的代名词,隐含着对事情真相无从了解的讽刺。
  3、“躲猫猫”: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躲猫猫”一词充满讽刺意味。“躲猫猫”本系一种小孩游戏的名称,用游戏名词来表示一个严重的事件,这是网络时代的发明,也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社会学领域里问题的思考。2009年2月12日,因盗伐林木被刑拘的24岁云南籍男子李荞明,在看守所关押11天后死亡。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李在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不小心撞到墙壁,才导致脑部受伤死亡。死者家属无法接受当地警方给出的死亡原因,广大网民也纷纷质疑“躲猫猫”事件的真实性。事后云南省政府通报称,云南籍男子李荞明系看守所内牢头狱霸殴打致死。信息公开不透明,必然导致事件的放大,引起网民的关注和质疑,“躲猫猫”一词的流行是必然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多元化和权力分散性,使之在形成强韧的整合社会的舆论“皮肤”方面,具有一些先天的障碍。即使网络舆论的力量足够强大,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也容易带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从而隐藏着潜在的破坏性。个体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大多数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交流是出于积极的、良好的愿望,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人的恶意或非理性动机。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网络给予了网民足够的话语权。但是,这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带来理性和建设性的交流。由于交流手段和交流环境的限制,平等的、深层次的交流在网络中相对有限。相反有些时候,非理性观点或情绪会占上风,而它们在网络中的传播也可能如同病毒一样势不可挡。在一个公众素质不断提高的时代,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应该以尊重新闻传播及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手段。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新闻手段来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度,调节社会议程,利用新闻传播的规律影响社会意见的分布、倡导积极的建设性意见,疏导非理性的网民情绪,避免它们的集中爆发。
  网络舆论,作为民众表达自己态度与观点的有效平台,作为一种敏感的“社会皮肤”,政府可以通过它很好的感知民意,了解政府行为的得失,努力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意见反馈渠道。但是作为“皮肤”,起着整合社会的作用,又要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防止网络上过激言论的泛滥,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新闻手段来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度,疏导非理性的网民情绪,避免它们的集中爆发。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论胡锦涛关于传媒工作的新思维》.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
  [2]李良荣.《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诠释》.2007年7月7日.

推荐访问:呼声 舆论 平民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