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政治素质角度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 从经济角度看,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是

  摘要: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公民参政、议政活动。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人们往往过多的关注于抽象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政治素质的现代化。国民是推动一国政治现代化前进的主导力量,现代化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人的政治素质及其努力。正确的分析我国国民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应对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素质;政治现代化;现状;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012-02
  
  现代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抽象的制度建设,忽视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培养具有现代民主、自由意识的公民,发挥人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力作用,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本文旨在从国民政治素质的角度谈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推进。
  一、国民政治素质与政治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浅表型民主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和推进发展的活动。它使政治管理职能及治理能力和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得到明显的改进、提升,更具有合理性、规范性和能动性。其中,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灵魂和主旋律。政治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因为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政治现代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那么,什么叫做现代化的国民政治素质呢?所谓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在我国,政治素质集中地体现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政治过程的认识、态度和参与情况。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民主政治制度为国民政治素质提供制度保证。民主政治的实现与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致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作规则,它具有公平、正义的特性。这一制度为国民崇尚法律的权威性,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提供了保障。因而,国民运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充分体现国民的主人翁地位。其次,国民政治素质为政治民主化提供主体性支撑。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主精神的弘扬,国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实施,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人是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主体位置的确定不移的占有者和承担者。只有极大地激活了国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国民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其能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运用合理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使国民素质达到现代化的程度,才能推进政治的现代化。因此,一方面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有赖于国民政治素质的改善,另一方面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又迫切需要新的社会政治民主制度体系的建立,二者统一于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二、我国国民政治素质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国民整体的政治素质与政治体系基本是协调的,但也存在着局部不协调的现象。正确分析我国人的政治素质的现状是提出解决人的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前提。
  1、政治参与心理多元性,利益性参与动机明显。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由于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公民有着不同的参与动机要求。大部分参与政治的动机是具有政治取向的,以期通过政治参与来反对官僚主义、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与之相对立,在当前也有一部分人的政治参与动机是利益取向的。参与动机的冲突和不协调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政策遭抵制和政局不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政治主体意识薄弱,忽视自己的政治权利。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由于封建政治文化的遗毒依然存在,一些公民“官本位”意识浓厚,等级观念强烈,习惯于权大于法的政治运作方式。更有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官贵民贱、民不与官斗的传统政治心理,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默认了。更多的人明知有人在以权谋私搞腐败,但碍于权势不予揭发,使得违法腐败分子屡屡得手。正是由于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不强,对监督权行使的不够,使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原则无法落实,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3、政治参与渴求有所高涨,政治冷漠依然存在。就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逐步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公民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有了大的改进,民主和法制意识稳定提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高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到经济利益上,而对政治的热情明显降低。据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做的抽样调查,发现被访者中表示关心政治的人较10多年前大幅下降了21.4%,关心度仅为65.1%[3]。农民对政治的淡漠尤为突出。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比较低,大都缺乏基本的政治知识,对政治的评价也很消极。
  三、努力提高国民政治素质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它与政治现代化具有互动的关系,并统一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国民政治素质提高会极大的推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认为,提高国民政治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强化公民政治意识在意识形态构建工程中的地位,提高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认识和认同。人的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完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全民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因此,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意识的合理性、合法性价值追求,必然成为这一信仰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国民的政治素质与社会主义制度内在本质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树立自主观念、平等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但在一些人头脑中,权本位观念、依附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问题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公民政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把公民政治价值观培养列入其意识形态的修补工程,借此来巩固其社会制度,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主义秩序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社会成员中的合理性、合法性内化和认同,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公民政治素质才能良好的发挥。2、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中国特色公民文化构建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这些正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构建所需要的。当前中国社会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其最大的人文精神意义就是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以独立人格取代权威人格。使人们能够具有并表现出独立的意志,在政治生活中由过去被当作单纯的客体转变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政治主体。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他们摆脱政治冷漠心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3、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鼓励民众表达自己的意愿。党和政府鼓励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组织以及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这在表达民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使民意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还应鼓励普通民众积极参政议政,鼓励各类社团把民众的想法传达到政治体系。鼓励旨在影响政策的政治参与,不仅可以使政府得到足够的政治信息资源,还可以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训练。为了确保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公共权力和行使权力的干部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民主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有了干部评议制度,党员群众有了民主评议干部的权利和机会。在党的系统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在行政系统设立了监察部,专门负责受理对党员千部和一般干部的违纪检查工作。这两大系统的建立为沟通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的渠道起到了很好作用。建立民主监督制度,重点是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防止践踏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发生。通过上述一些让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可以使民众在其中学习民主参政、议政的知识,经受民主政治实践锻炼,培育现代人的民主精神,从而达到提到人的民主素质的目的。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宪政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仅停留于制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还在于人,因而必须将民主的价值融合进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公民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国民政治素质的形态出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以,国民政治素质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毫不逊色于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而且对政治现代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北京人社会政治心态的调查述评》,《民主与科学》,1998.1
  [3]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2003.3
  [4]蔡定剑:《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2

推荐访问:角度看 中国 政治素质 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