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糕化了游戏 [游戏“冰糕化了”变奏曲等]

  近段时间,幼儿对游戏“冰糕化了”比较感兴趣。游戏的方法是幼儿分散站在场地上当冰糕,在教师发出口令“冰糕化了”后,幼儿开始互相追逐。如果幼儿发现自己将被捉住可双手抱臂喊“冰糕”,即表示被冻住,不能再动,需等到其他幼儿拍一下他的手来解救。没有及时喊“冰糕”而被捉住的幼儿停止游戏一次。
  这种四散追逐跑的游戏活动量很大,不到十分钟,幼儿就气喘吁吁了。怎样使幼儿既玩得高兴,又不会太累呢?我尝试在每次追逐跑之前加上“做冰糕”的环节。我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做冰糕的材料,我是做冰糕的师傅。你们要根据我的要求变成冰糕,检验不合格的冰糕要停止游戏一次。”
  游戏开始,我发出口令:“做成×(10以内任意数)人大冰糕!”幼儿赶紧按要求结伴站在一起,我则检查组成“冰糕”的人数是否正确以及“冰糕”是否保持不动。
  由于游戏增加了挑战性,幼儿玩得非常尽兴。一次玩游戏时,一名幼儿问我:“老师,我们做的是什么冰糕呀?”我问:“你想吃什么冰糕呢?”“脆皮芝麻雪糕!”“牛奶提子雪糕!”大家七嘴八舌。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先做个小奶糕!让我来检查一下做冰糕的材料齐了没有――牛奶!”当牛奶的幼儿使劲跳一下喊:“到。”我又说:“水!”当水的幼儿又跳起来喊:“到。”我依次“加”了糖、香精、奶油等。我说:“材料齐了,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搅一搅。”我用手做搅拌动作,幼儿见状有的自转,有的两三人围着转,接着,我发出“做成×人大冰糕”的口令,继续游戏。
  玩过几次以后,我请幼儿自己组织游戏。他们增加了许多做冰糕的材料,如绿豆、菠萝、脆皮、花生、巧克力,甚至火腿肠、黄瓜等,玩得非常开心。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形状的要求,如“正方形奶油大冰糕”“三角形脆皮绿豆大冰糕”“梯形巧克力黄瓜大冰糕”“圆形火腿肠大冰糕”等,内容很丰富。
  幼儿非常喜欢玩改编后的游戏,他们还时常创编新玩法。如在“做冰糕”环节中,组织者发出口令“做个奇怪的大冰糕”,幼儿纷纷开动脑筋做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如小鲤鱼冰糕、黄瓜冰糕、恐龙冰糕、福娃冰糕,等等。经过不断演变,游戏“冰糕化了”的内容日益丰富,幼儿不仅发展了跑、跳、平衡、身体控制、追逐、躲闪等能力,还学会了点数、合作用身体组合成多种图形,最重要的是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游戏带给他们的挑战和快乐。幼儿喜欢做游戏,但不喜欢一成不变地重复玩一个游戏。只要教师有心地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游戏活动就可以呈现别样的精彩。
  
  只需一个温暖的拥抱
  刘靖靖
  
  在教学实习时,有一次课间休息,孩子们排着队上厕所。不一会儿,一个3岁多点的孩子哭着回到教室,站在那里哭得很伤心,看上去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我心里一惊,以为出了什么事,只听到周围的孩子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肯定是大班的哥哥欺负她了!”
  “可能是大班的哥哥不小心碰到她了。”
  “老师,我刚才看见一个大班的哥哥碰她的头了!”
  从孩子的话语中我得知,可能是某个大班的孩子欺负了这个小班的孩子。一般说来,孩子之间因闹矛盾导致的哭哭闹闹很常见。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通常会对被欺负的孩子讲些道理,如:没关系的,不疼了,大班的哥哥也许不是故意的,不过待会儿老师会批评他!以后你自己也要小心,等等。今天我改变了处理方式。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关爱的目光看着她,然后单腿跪下,伸开双臂做出要拥抱她的动作。正哭得伤心的她看到我伸开了双臂马上向我跑来,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好像是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到母亲身边似的。我什么也没有追问,只是抱着她,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和背。不一会儿,她不哭了,抬起头来看着我,虽然眼里还有未干的泪水,但还是对我笑了笑,然后回到了自己的位子。
  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回味一下这个过程,我认识到,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教师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此时教师其实不用讲什么大道理,也不用探究他为什么哭,只需要给予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尽力去抚慰他就可以了。很多时候教师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只相信话语的力量,也不需要对一些小事追根究底,只需要立马处理孩子眼前的事就可以了。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抚慰,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此时此地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同情和抚慰。

推荐访问:冰糕 变奏曲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