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测试_啥都可以丢失,唯人格不能!

  白采谈教育者均以育人为本,育人尤以品德为先。品德者,道德人格也。完美人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完美人格的拥有,实乃生命之美、事业之基、自身之幸、家国之福。   古往令来,无论是中圣西哲,还是领袖伟人,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觉追求和无尚礼赞,时常令我们感佩之至、一唱三叹。孔子的“其身正,不夸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格拉底的“德行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都出于德行”,培根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卡,而是要看他的真实品格”,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完美人格,高山仰止。
  一切对人类幸福怀有高尚动机的人们,总是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比较完美的人格。那么,何谓人格?怎样又能使其完美起来?一般说来,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长期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袁现出来的心理自我,是其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品德和个性,亦即人生态度。人是趋利避害的社会性动物。好坏人格选择的背后肯定有善恶、利害的价值判断。在社会责任与义务规范面前,抑制还是放纵自身的欲望,不仅考量着个体人的生存智慧,而且直接呈现出好坏人格的肖像。从目的和原因分析,简言之,能抑制自我者,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的美德集聚者;放纵自我者,属于“贪小利而受大害”的恶德累积者。这一大一小之间,既有数量的衡算,更有价值的判断。恿者只顾眼前,智者放眼长远。说白了,恶德更接近于本能,美德则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因此,人格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它是锻造美德与理想人格的熔炉和砺石。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不但把自我人格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而且善于“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纯真、诚信、勇敢、坚毅、智慧、谦虚、克己、利人、乐天、感恩等等这一切,都难能可贵地集中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他们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承载价值。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康德认为“人是目的”,自由就是人抗拒谤惑自我决定的特性。人的一生中。处处都有挑战,时时都有谤惑。面对这些挑战和诱惑所作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自己道德人格的一次考验和锤炼。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要始终把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当作最根本的目标去实现。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首先会照顾自己,其次还善于照顾别人。我国正在步入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培养千千万万个心智健全的合格公民,比所谓“成龙成凤”和“升学率”等不知要重要多少倍!远离“功利化”的人格教育,不但是“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的本源回归,而且也是涵盖全社会的德性化大教育之时代所需。
  常言道,啥都可以丢失。唯人格不能!然而,曾几何时,“发展”似乎成了国人生活的唯一目标。相当多的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所谓“成功”,再加上“暴富”者致命地炫耀和聒噪,道德人格遭到空前的鄙视和冷遇,致使底层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秩序(法律的和道德的)规则,受到严重蚕食。一时间,“唯GDP论”、“效益至上论”、“金钱万能论”、“读书做官论”、“考试成绩至上论”、“升学率至上论”等等。甚嚣尘上,不一而足。“暴富”和“成功”的普遍狂想不断制造着无序社会的巨大泡沫,人格成了“富贵”和“成功”的仆从;无数仍在社会底层坚守着道德底线的人们,也开始用“礼仪出于富足,良心弭于贫穷”的俗语,来为自己可能出现的人格缺位辩护。殊不知,无论是对财富的非理性迷恋,还是对“成功”的去人格化膜拜,均是人类智慧发育的畸形,也是人被“异化”后人格缺位的病征。在此背景下,正像作家金马曾深刻剖析的那样:“未能‘成功’者,容易蜕变为灵魂甘愿承受役使的奴才;小有‘成功’者,容易蜕化为上欺下压的鬼才;大有‘成功’者,容易阉变为精于营私的骗才!”故而,“成功”与否,终究是标不是本,让灵魂自由,让心智健全。让人格完善,才是为人的始端,才是幸福人生的正源。古人云:“德全者昌,失全者亡。”人格教育,任重而道远!

推荐访问:人格 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