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在何处|美摄影

  【摘要】绘画和摄影是姊妹艺术,虽然二者的美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从绘画的角度来审视摄影的美。摄影的美体现在光、影、形、神、意、趣等六个方面,而且这六个方面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关键词】摄影美;光影;瞬间记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142―05
  
  一 绪言
  
  自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诞生以来,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摄影是技术而不是艺术。笔者认为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科技发展使摄影技术不断进步,摄影技术是摄影艺术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技术,包括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等,都包含了科学技术的运用。
  “摄影”的英文单词是“photography”,原意就是“用光绘画”。众所周知,早期的摄影家,基本上是画家出身,摄影诞生初期主要是为画家解决人物肖像和其它景物的逼真的难题。直到现在,照相机还是许多画家搜集素材的重要工具。从摄影诞生之日起,摄影和绘画就成为姊妹,早期的摄影作品模仿绘画的痕迹很重,画意摄影始终是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摄影从绘画中学到了很多;同样,绘画也从摄影中汲取了营养,借鉴了相机镜头的透视规律、成像细腻等特点,丰富了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绘画艺术在社会上被广泛认可,摄影和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而且两个领域的艺术家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许多人用欣赏绘画作品的眼光来欣赏摄影作品的美。但笔者认为用绘画的眼光来鉴赏摄影作品是不恰当的。虽然绘画和摄影都是一种瞬间的二维视觉艺术,但其瞬间有很大差异。绘画瞬间是画家的瞬间记忆的主观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抽象瞬间,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重塑性,而摄影瞬间是摄影家的瞬间选取,是真实记录的具体瞬间,它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绘画和摄影都是光的艺术,但二者对光的要求是不同的。绘画的创作主要是利用光照亮景物、塑造结构,画家可以观看景色后凭记忆创作,而摄影的创作的过程,时刻离不了光线,摄影家要用光捕捉瞬间,用光塑造形象,用光渲染气氛,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摄影是简约的艺术,它遵循“减法原理”,摄影家用取景框把不需要的元素减去,只留下关键部分,而绘画遵循“加法原理”,画家把需要的元素通过画笔加在画布上。摄影是简单的艺术,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有可能产生一幅杰作,而绘画则要复杂很多,无论画成什么样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摄影是大众的艺术,普通人就能学会使用照相机,并拍出动人的画面,而绘画是少数人的艺术,只有很少人能够学会,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则更少。
  摄影是艺术,她的美和绘画不同,那么她的美究竟在何处?笔者以为要从“光”、“影”、“形”、“神”、“意”、“趣” 等六个方面,体会摄影之“美”。其中“光”是摄影美的灵魂。
  
  二 光
  
  摄影是光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摄影。那些令人震撼的摄影作品的所有呈现形式,都必须依靠光来完成。摄影用光主要是为了满足感光元件的曝光量需要以及控制被摄物的再现效果。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是:光度、光位、光质、光型、光比、光色[1]。
  1 光度是光源发光的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亮度的总称。光度和曝光有直接的关系,而摄影作品的画面效果必须以正确曝光、满足曝光量的要求作为基础。摄影发展的早期,对光度要求非常苛刻,拍摄照片时需要很大的曝光量,往往需要在强光下曝光几个小时,而现在一般的照片只需要曝光几百分之一秒,对光度的要求越来越低,无法想象在摄影诞生之初,为了获取一张人物肖像,需要用钢板把被摄者固定在椅子上,在烈日下暴晒几十分钟。纵观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其核心就是感光元件感光能力提高的历史。
  2 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既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光位主要分为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等7种。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位下就能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是摄影画面呈现形式的关键因素。简单的事物在非凡的光线下,往往会呈现出迷人的景象。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美籍华人摄影家李元先生,是一位巧用光线的大师,他的作品主要反映其身边的平凡景物,但是在其作品中,景物姿态、光影效果,均是美奂绝伦,不再平凡。
  
  (1)正面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随角度高低分别称为平射光、顺光和高位顺光。正面光照射的被摄体令人感觉明亮,受光面积大且均匀,光比小、曝光宽容度较大。利用正面光拍摄时,容易获得正确的曝光,被摄景物最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色彩还原准确,饱和度高。对一些需要逼真反映事物全貌的题材来说,顺光是常用的光位。正面光有利于表现人物细腻白皙的皮肤,适合女性、儿童的拍摄。被摄体在正面光的照射下几乎看不到投影,因此立体感较差,缺乏明暗变化;又由于主体和背景受光情况相同,远近景物在亮度和影调上变化不大,其空间透视感较弱。
  (2)前侧光是指光源的投射方向和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左右角,也称为“前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在前侧光照射下,被摄体具有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能产生明暗过度的影调层次,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形式感。前侧光照明下景物会产生投影,可丰富画面构图形式,增强画面的空气透视感,同时由于有大量阴影的存在,景物不会一览无余,有利于激发读者的联想,给画面一定的神秘感。在灯光人像中,前侧光常用作主光,通常位于人物脸部朝向的另一侧。第24届国际摄联黑白两年展作品中,绝大多数肖像作品是采用前侧光拍摄的。前侧光是摄影创作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光位。
  (3)侧光又称“90度侧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侧面。侧光下被摄体呈阴阳效果,是一种人像摄影中富于戏剧性效果的主光位置,它能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在风光摄影中可以凸显光影效果。我国著名的风光摄影家陈长芬先生,运用侧光拍摄了大量的关于长城的图片,其作品的光线之美,使普通古长城呈现梦幻的光影场景,其作品在多个国家展览,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4)后侧光又称“侧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能使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后侧光在风光摄影中应用广泛,尤其在许多反映草原、沙漠、梯田等题材的摄影作品,还有利于表现动物的群体。
  (5)逆光又称“背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后方。逆光能使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空间感。逆光构图很重要的一条是使画面产生深色背景,否则轮廓线就不明显。许多著名的人体摄影作品,是使用逆光,勾勒出人体优美的曲线。通常的“剪影”效果也是逆光拍摄的。在风光摄影中特别是在早霞和晚霞的拍摄中经常使用逆光拍摄。我国著名摄影家袁毅平的《东方红》就是利用早霞的逆光拍摄而成,画面中天安门的剪影和天空的绚丽彩霞相得益彰,寓意新中国当时的时代精神,成为我国摄影史上的名作。
  
  (6)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景物中突起的部分会在凹陷处形成阴影,明暗反差大,影调对比强烈。如正中午的阳光,顶光会使人物的眼窝、下巴底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通常忌拍人像。
  (7)脚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常用于丑化人物的一种灯光方向。在许多反映地狱场面的影视作品中,为突出地狱的丑恶,经常采用脚光照明。自然光中没有脚光的光位。
  3 光质指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聚光的特点是有明显的方向感,产生的阴影清晰且浓重;散光的特点是来自若干方向,产生的阴影柔和而不清晰。光的软硬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光束狭窄的比光束宽广的通常要硬些。例如,晴天的阳光从某一方向照射被摄体,这就是一种硬光;而多云、阴天时,阳光就是被扩散在广阔的区域上,就像是从许多角度发出的光线,是一种软光。又如电子闪光灯的直接闪光是一种硬光,如果在其前面加上散射蒙板、柔光箱或使用反射闪光,其光质就变成软光。硬光能使被摄体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被摄景物的立体感、戏剧性、神秘感;软光善于揭示物体的外形、形状和色彩。硬光照明一般比软光富有动感和戏剧性。
  4 光型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主光又称“塑形光”,指用以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被摄景物的光度主要靠主光。辅光又称“补光”,用以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小影像反差,使影调过度自然。修饰光又称“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发光、眼神光、工艺首饰的耀斑光等。虽然修饰光的面积一般较小,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轮廓光是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背景光是指光位于被摄者后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线,用以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模拟光又称“效果光”,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在实际的摄影创作中,这些光的功能往往是相互转换的,有的光既是主光又是轮廓光,也有可能是模拟光。在需要人工布光的摄影创作中,光型比较易于控制。光型的控制在人像摄影和广告摄影中,要求最为严格,纵览人像摄影名作和经典广告摄影作品,其中的布光无不经过仔细的设计,从而获得最佳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
  
  5 光比是指被摄体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光比大,反差就大,影调简单、粗犷,有利于表现“刚”的效果;光比小,反差就小,影调细腻、丰富,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如拍老年人、男士常用大光比,以显示其沧桑感、力量感,拍儿童、女士常用小光比,以显示其细腻感、柔美感。
  6 光色是指“光的颜色”或者说“色光成分”。在摄影领域,人们常把某一环境下的光色成分的变化,用“色温”来表示。光色决定照片总的色调倾向,对表现主题帮助较大。当实际光源色温高于感光元件设定的色温时,照片颜色偏冷,表现为偏蓝、偏青;当实际光源色温低于感光元件设定的色温时,照片颜色偏暖,表现为偏红、偏黄。风光摄影家很会有意识的利用早晨和傍晚的光位和光色,勾勒景物的轮廓和制造迷人的偏色效果。李元先生的《秋雾》、《樱花》、《风车》系列都是这方面典范作品。1981年鲍昆、凌飞、李川三位摄影家合作拍摄的名作《国魂》,用闪光灯配合不同的滤色片,把夜色下的长城拍摄的五彩斑斓,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观念,强烈印在了那一代摄影人的记忆中。
  
  三 影
  
  摄影作品的“影”包括影子和影调两部分。“影”是摄影作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光则必有影。
  1 影子有剪影、倒影和阴影三种。剪影是由于逆光摄影时,被摄对象曝光不足,而在照片上密度很大,看不出细节,仅能看到事物的线条而形成的。我国香港摄影陈复礼先生拍摄的《搏击》,把渔民在大海中的剪影衬托在极具张力的云彩背景下,表现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倒影是由于镜面形成的虚像,就像照镜子一样。很多摄影家利用水面成像特点,拍摄众多水天一色的作品。阴影则是通常所说的“影子”。广东省摄影家萧琨在第1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的入选作品《鸭司令》中,巧妙地把养鸭员的影子投射的鸭群上,利用影子的暗和鸭群的亮,形成对比,勾勒出养鸭员的动作形态,惟妙惟肖。
  2 影调一是指影像明暗层次过渡的变化,这时称为“阶调”。过渡自然平和,层次丰富,称为影调细腻、丰富;影像明暗、色彩对比强烈,过渡急剧,层次少,称为影调简单、粗犷。黑白摄影作品非常重视影调之美,讲究黑白灰的过渡,许多摄影作品就是美在其影调。以“f64小组”为核心的“纯摄影”派摄影家和他们那影调优美、制作精良的经典作品是影调之美的代表。“f64小组”成员之一的著名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就是以构图完美,影调丰富、质感真实而著称,他在制作黑白照片时,创造性使用了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使照片具有了音乐感。他的代表作《月升》、《白桦林》等已经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
  
  影调二是指影像的“基调”,基调通常分为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三种。在摄影作品的画面上以亮调子为主的照片,称为“高调”;以暗调子为主的摄影作品,称为“低调”;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中间调”。
  
  四 形
  
  形是指形式美,运用图案、线条、色块等元素,形成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适当、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视觉审美感受[2]。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奖获得者杨晓蔚的组照《构成》、赵冉的的组照《魅发四重曲》,纯粹通过对色彩、线条、图案的精妙运用,形成了对比而又和谐的画面,把平凡事物拍摄得唯美,让人叹为观止。2008年奥运会文艺演出、2009年国庆阅兵,那些整齐的方阵、飞机拉出的彩带,都充满了形式美感。
  
  
  五 神
  
  神是指神情、表情、精神。在拍摄人像摄影作品时,尤其是在拍摄面部特写时,特别要注意人物表情的变化。在表达人物的神情方面,人物的眼睛具有特别的作用[3]。“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许多人物摄影佳作就是通过对人物眼神的刻画,来传达人物的神情,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肖像摄影大师Yousuf Karsh(优瑟夫•卡什)拍摄了许多著名人物的肖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41年12月拍摄的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拍照时的丘吉尔总叼着一支雪茄,神情闲散,与人们熟知的坚毅、自信、镇定不相符,于是卡什走近丘吉尔,一把扯掉了他嘴上的雪茄,丘吉尔正要发怒,卡什瞬间按下了快门,就这样诞生了一幅世界名作。这幅作品发表以后,对鼓舞人民的士气,最终战胜法西斯,有一定的作用。另一位肖像摄影巨匠阿诺德•纽曼1954年拍摄的《毕加索》,画面中毕加索目光犀利的凝视,仿佛射向你的内心,这种眼光,正是这位绘画大师最典型的个性特征。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抓拍的《给爸爸买啤酒》,画面中小男孩的表情生动自然,愉悦之情跃然画上,令人回想到自己童年时光。
  
  
  六 意
  
  意一是指“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艺术家高尚人格和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追求的审美理想。摄影中的意境,是指摄影作品中将摄影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而外化的艺术境界,使画面反映出自己内在思想的象征和寄托,具有较强的个人哲理特征,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4]。我国台湾省郎静山、香港陈复礼、安徽袁廉民等一批摄影家更是把中国古典绘画的意境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流画意摄影,并随着国际交往,不断走向世界。袁廉民的多幅黄山画意风光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当做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
  摄影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历史的瞬间,摄影作品的“意”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尤其是在新闻摄影中,只要按动相机快门,世界在时间长河的一瞬间就变成了历史档案。许多摄影作品本身的光线、构图等形式方面并不好,但它记录了当时那一瞬间的情景和意义,它的历史记录功能远大于视觉愉悦的审美功能,它的价值甚至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我国以解海龙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家,拍摄了大量贫困儿童求学的作品,引起了社会共鸣,全社会参与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使很多儿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埃迪•亚当斯[5],1968年2月1日在西贡街头拍摄的《枪杀越共》――南越警官阮隆上尉在未经任何审判的情况下,突然拔出手枪在大街上杀死了一名越共嫌疑人,亚当斯拍下了子弹穿过头颅的瞬间。这幅照片很快就成为越南战争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一经刊发就令公众哗然,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并迫使美国政府考虑改变越战政策。照片发表后不到两个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就宣布他不再寻求连任。新闻摄影史专家肯内利说,亚当斯的这幅照片是“20世纪真正改变历史的最伟大的5幅照片之一。”同样著名的还有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黄功吾,1972年6月8日拍摄的《火从天降》――被燃烧弹烧着的越南女孩全身赤裸、惊恐万分地逃命,她的身边是一群无动于衷的美国大兵。《纽约时报》图片编辑约翰•G•莫里斯说服他的编辑将这幅照片刊登在头版上。这幅逼真地揭露战争残酷性的现场纪实照片,打动了已经被那场无休止的战争弄得麻木的美国人,他们似乎能够听得见作品中孩子们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位编辑后来确信,《火从天降》将越南战争缩短了6个月[6]。
  
  
  七 趣
  
  趣是指有趣,生活中一些具有戏剧性的场景,让人感到幽默可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可见快乐心情对人的身体健康多么重要。生活中那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也是摄影创作一个重要领域,它能给人快乐享受。
  寻找有趣的事物进行拍摄并不难,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现许多平常的景物,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会形成很多奇妙有趣的颜色、图案、线条、形状等[7],让人感到欣喜和惊奇。在拍摄时,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的成像特点,进行拍摄。比如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景物,就会产生很大形变,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强烈,形成戏剧性的效果,类似于哈哈镜;而长焦镜头性能正好相反,可以把前后重叠的距离较远的景物,在画面上压缩,有着叠罗汉的效果。在摄影创作时,经常变换视角,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活的趣味场景最多的是人和动物的表情,许多人会在不经意间流露非常可爱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意所碰到的人和当时的光线,准备抓拍趣味的瞬间。网上流传的那些名人幽默可笑的照片,大部分是抓拍的。
  
  八 结束语
  
  摄影的美是用光之美、影调之美、形式之美、神情之美、意境之美、趣味之美。当然每幅摄影作品不仅仅有一种美,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美融汇在一起。关于摄影之美还有很多其它观点,艺术本来就需要争论,百家争鸣更有利于摄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38-426.
  [2] 李树峰.摄影与视觉文化[J].艺术评论,2009,(11):49-54.
  [3] [美]肯尼思•科布勒.任悦 译.美国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9-94.
  [4] 顾铮.向着社会的风景――有关风景摄影的笔记[J].艺术评论,2009,(12):17-22.
  [5] 越战摄影名记亚当斯逝世[EB/OL].
  
  [6] 阿夏,肖瞳.黑镜头:身体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0-91.
  [7] 10个给你启发的趣味摄影题材[EB/OL].
  

推荐访问:摄影 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