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统计分析 淮河流域水资源

  摘 要: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环境严重污染和自然灾害频发。本文以淮河流域水体水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数据统计,反映淮河流域2000―2008年间水质的变化情况,旨在引起人们对水体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质变化 水资源质量
  
  一、引言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往往以环境为代价,导致环境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严重,本文以淮河水域为例,研究其水质变化情况。
  淮河流域人口多,分布密集,土地也多,耕地率高,它位于我国东部的中间地带,所处地理位置重要。从资源、交通、物产等优越条件看,淮河流域确是一个举足轻重、大有发展前途的地区。淮河水域的水质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统计研究其水质变化具有深远意义,把这一大片国土进一步综合开发治理好,将其资源优势与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淮河流域概况
  (1)自然地理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2)河流水系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m2和8万km2,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积3.06万km2;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km2;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km,地面落差约6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km2。
  3.国内的研究现状
  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有民谣形象地称:“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上个世纪,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长期水质分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没有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制革厂等,大量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湖,使流域内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通过对淮河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究实现“淮河水变清”的可行性。本文主要针对2000―2008年期间的淮河水质的最新变化进行研究,运用统计学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可比性分析,说明淮河污染问题的严峻性。
  二、淮河流域的水质变化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总体而言优质水的比例远小于劣质水;随年份推移,优质水比例下降;非汛期的水质优于汛期的水质;每年(包括汛期和非汛期)大体上随着水质的降低水体所占比例增加,并且Ⅰ类水所占比例最小而劣Ⅴ类所占比例最大;2003年Ⅰ类水比例明显增加,2000年优质水比例最小,2008年优质水比例最大。
  2.Ⅰ类水各年度的分布并不均匀,2002年与2006年为0,而2003年Ⅰ类水显著增加;Ⅱ类水大体上逐年增加;Ⅲ类水出现由减少到增加的变化,2005年后基本保持不变;Ⅳ类水各年变化并不规律,大体稳定在1500―2500米(除2005年增加到3000米);Ⅴ类水除2001年与2004年明显增加外,其余年份大体上逐年增加,但幅度很小;劣Ⅴ类水呈不规律变化,但较为稳定。
  3.对淮河流域全年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由上表可见,Ⅰ类河段占比例最小,劣Ⅴ类占比例最大,淮河水质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从方差可以得知,Ⅰ类水质方差最小,说明该河段长度变化最小,而劣Ⅴ类方差达到了42.39,变化较大,说明水质不断下降。
  四、结语
  虽然优质水各年大体呈增加趋势,但所占河流水体的比例依然很小,绝大部分还是劣质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不容乐观,在综合利于其资源的同时,我们需加强对它的治理和保护,让淮河水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广州大学水质工程学文稿.2007-11-6.
  [2]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2000-2008.
  [3]程西方.淮河流域水质状况[J].治淮,2001.
  [4]李波,濮培民.淮河流域及洪泽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淮河 统计分析 水资源 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