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问”的比例与含金量:货币含金量排名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给出了培养学生的见解、质疑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过程教学 见疑和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属于数学能力的并蒂花。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因此在高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只提倡多“问”,更要学会善于去“问”,把“问”当作一种根本能力来培养和形成。
  一、“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包括两种: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问题,启发并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维和探究。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求帮助。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只有教师能够多问、善于发问,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深入地思考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逐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搞好课堂提问,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并把握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认真设计和选择最佳提问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精神原则是相一致的。
  二、“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
  在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教师只管问,学生专管答;教师问得很直接,学生答得很简单;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不问”的现象。确切地说,教学活动就是教与学的互动。以上所述,不免使教学活动形成了“教师过于主动,学生太过被动;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机械漠然”的尴尬局势,这就好比教师在表演“独角戏”或者“单口相声”,而学生只是一帮观众抑或是一群看客,时不时地应上几声叫好。那么,造成学生“不问或少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底气不足,有些学生不敢问。这类学生一是性格趋于内向胆怯,平时不善言词,与同学交流也不是很多,更不用说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了;二是怕提问时出现错误说法或者词不达意,容易被老师看轻和同学们挖苦;三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知识浅薄,会招来大伙的讥讽与嘲笑;四是有些教师平常存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厚此薄彼行为,让那些底气不足的学生更加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教法落后,大多学生没法问。尽管实施新课改已有一段时间,但是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只是“换新瓶装陈酒”,依然以教为中心,以“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为主,再加上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提问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并想提出来,也苦于没有机会表达。他们课后又不愿或不敢到老师办公室去,提问总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提问的兴趣与热情。
  3.胸无多墨,部分学生不会问。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从未进行过提问的训练,他们还没有形成真正“问”的思维与习惯,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出问题。至多在遇到“拦路虎”时,才会向老师主动请教该题怎么做,很少能够提出有一定价值和深度的问题。加之大多数老师在解答学生时,只是顺理成章地把解题过程和该题的答案讲给学生,却很少反问他们几个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教师注重在教学思想上启发学生答问的能力,却很少在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见疑、质疑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有这样一句话:“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吸引注意力、启迪思维,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鉴于此,要培养学生的见疑和质疑能力,我们要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锤打工程”来狠抓落实。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高中学生不断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辨析、探究见疑、类比反思、质疑释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把学生引入到“由探究到发现、由提问到解疑”的主动学习中,从而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要选准突破口,把握好提问时机。当学生正处于探究不得、一筹莫展之际,教师及时抛下一根红线,此时的提问可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基本方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判断直线l:y=k(x-3)和圆M:x2+y2-8x-2y+12=0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从圆心至直线距离与半径比较大小的方法入手,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来观察和分析直线有哪些重要特征,再归纳得到相应的特殊方法与结论――如果直线过圆内一定点,那么直线与该圆必定相交。比较而言,这种解法容易得多。
  二是要讲求启发性,提问应难易适中。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特点,根据他们学习程度深浅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反馈真实的学习信息,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意识,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与自信心。还有,所提问题应简洁明确,千万不能笼统和模糊,让人无从入手、无法适应。当然要适当地启动发散性和开放性提问,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在学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一后,可提问“需要获取一个等差数列的什么条件才能完全确定它的通项公式?”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去思维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是要把握疏密度,对回答作出评价。在每一次提问之后,教师都应分配合适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认真而又充分的思考。也可结合自身教学进程,合理设置相当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要及时客观地给予必要的评价,万万不能一问了之、不闻不问。否则,调动学习积极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推荐访问:含金量 比例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