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行为 [取之有道,方不失范]

  诸暨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试题较往年呈现出一些好题,如第9题:   现在“中国银行”的行徽(见左图)是“圆形方孔”图案。有人习惯于将钱戏称为“孔方兄”,典出“圆形方孔钱”。下列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的皇帝是( A )。
  A .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我查阅到,中国银行行徽呈古钱形状代表银行,中间“中”字代表中国,外圆表示该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外汇专业银行,行徽由圆和长方几何图案组成,图案简洁、稳重,容易识别,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行徽曾在国际设计审展中获奖。我认为,该题命制都试图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材料实现“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沟通,并对教师平时教学产生引领。
  如第28题:《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见闻,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结合课本知识填写下表。判断事件的真假或可能性。(表格略)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史”是在“证”即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的阐述与解释。该题命制的出彩之处就是设置具体问题强化这一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本质上是在检测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环节。这样的题型在以往试题中较少见,我认为既体现出新课改的成果,又指明今后教学关注点的明确指向。
  当然,综观整份试卷,白璧微瑕。特别是在命制过程中参考人家的试题时尤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推敲斟酌深思熟虑。我试举几例,与命题者相商榷。
  一、全盘拿来,警惕纰漏
  如,第17题:某电视台要招聘一批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你认为最合适担当《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的是( B )。
  A.孟子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第17题)
  该题源自2006某地区(校)期末考试试题,这在网上能搜索到。
  常常有人对法家产生望文生义式的误解,认为他们主张法学,其实法家主张的是组织领导极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法家代表人物更倾向于政客而非法学家。这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对商鞅、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的记载中足可明了。
  一般认为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所以,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因此,题中关键词“法制”与“法家”、“韩非子”是命题者生拉硬扯而成,其间缺少必要的史学内涵与逻辑。当然,这样的错误在中考试题中也屡有发生。
  例如,2009年浙江省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中考湖州市试卷第12题:图中的“和”包含了“人际和谐、相互关爱”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C )。
  A.老子 B.孙子 C.墨子 D.韩非子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以老子为例,谁说他没主张“和”的思想呢?老子认为政治干预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其自然,天命将与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老子的学说有息事宁人和不因受害而报复的教义(“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主张人与人之间以慈爱为上(“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提倡平均主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0、201]
  《孙子兵法》虽为用兵之法,但孙子尤其重视“和”、“非战”:“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二、略作改动,留心细处
  如,第21题唐朝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这一诗涉及的重大事件是( A )。
  A.安史之乱 B.澶渊之盟 C.七国之乱 D.陈桥兵变
  该题出处是2002年上海市高考历史第29题。原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
  唐•元稹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1)诗中的“开元”是?摇?摇?摇 ?摇?摇?摇(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妃子”是指?摇?摇?摇 ?摇?摇?摇。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陶圣坚,邢泊.文化素养类试题在历史试卷中的体现.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http://www.chneic.省略/edu/ftp/sucaiku/zonghe/contents/main/lm03/lm0301/lm0301_01.htm.)
  命题者在原题基础上删除了部分小题,然后把原题中“后来”一词改成“涉及”,令命题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改却改出了差错。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据唐代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时贵妃太真宠冠六宫,禄山遂请为养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一曰,是禄山生曰……后三曰,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曰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禄山起兵反,以诛杨国忠为名。可见,诗中“禄山宫里养作儿”时,大致是指公元747至751年,这时安史之乱并未发生。
  在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中所述时间与上述材料相同:“(天宝)十载……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经查证,诗中姚崇、宋�之死,虢国夫人之事也在安史之乱之前。所以我认为还是把“涉及”改成原来的“后来”才不会出错。
  三、沿用文句,须明逻辑
  如,第29题:近年来,反映封建帝王的电视剧热播荧屏,掀起了一场学习历史的热潮,结合下列影视海报,回答问题:
  (1)电视剧《贞观长歌》描述的是哪一位封建帝王统治时出现的繁荣景象?
  (2)请问上述三位封建帝王中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的是哪一位?
  (3)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影视工作者,请你在上述三部影片中向观众推荐一部你欣赏的影片,并说明你推荐理由。(友情提示:运用课本知识,从人物主要作为及其政绩方面考虑)
  该题参考了2008年南京市中考历史模拟试题32。我认为,原题干中“反映封建帝王的电视剧热播荧屏,掀起了一场学习历史的热潮”的词句反映出命题者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就是把标榜为“汉史正剧”简单地与“历史”划上了等号。据学界定义,历史剧从性质上是归类于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创作可以虚构与夸张,而历史是求其真,是实录,两者有天攘之别。这些历史剧并不是学习历史的渠道之一,如《汉武大帝》至《雍正王朝》在“历史真实”方面就饱受评论者所指责。我最为担心的是当考生看到这样的表述会极易产生“历史剧就是历史”的误导,专业知识欠缺的老师如果把这种观念渗透入教学则更是无益。虽然这样说比较刻薄,但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原题到改题的过程中都没有被出卷者所发现,并且从同行中了解到这一题的认可度还比较高,如此我更是心惴惴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不失 有道 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