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影响的研究]网络特点

  摘 要: 增强和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体育教学途径,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主要探讨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课成绩与体育达标率及心理健康水平明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教学 大学生 心理特征
  
  1.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持无法确定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比较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比较初浅和含糊。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只有精神疾病的表现才算是有心理问题,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治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体育教学途径,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吉林化工学院2006级、2007级学生为研究样本,被试均为男生,共903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相关的专著及文章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在国内外普遍被采用,是目前心理学界较为认同的心理健康检测量表。该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Linket5级评分,得分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选取吉林化工学院2006级、2007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发放457份和446份问卷,收回876份,回收率97%。对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2.3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学过程分为常规部分、能力培养部分、游戏部分、技术教学部分、素质练习部分、理论小知识部分和放松部分。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旨在使学生掌握运用体育运动调节心理不良状态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采用传统的“老三段”教学,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运用以教技术为主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起积极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班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调查结果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班的大学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调查结果有着明显差异。实验班的大学生在“为了考试及格上课”的由实验前的41.5%降低到8.5%,而“满足自身活动兴趣”由实验前的27.6%上升到52.4%,说明大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后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不是实验前及对照班为了及格的功利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班的学生。
  3.2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后调查结果表明(表2),实验班的体育课平均成绩高达88.9分,比对照班高13.1分;实验班体育达标率为96.9%,比对照班高出14.1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发现,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体育达标合格率与传统教学班之间有很大差异,且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可见体育俱乐部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体育锻炼的兴趣,改变了过去那种怕苦、怕累、怕讥笑、怕受伤的情绪;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加强,学习能力有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心理障碍,使大学生能够在自然状况下进行体育运动,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各种考试及体育达标,充分发挥能力,获取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
  3.3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上与对照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大学生在恐怖和偏执因子上与对照班有显著差异;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与对照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由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恐怖、偏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经以上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课成绩与体育达标率及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4.讨论分析
  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注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大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及健康向上的个性特征。在俱乐部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和跨越,实现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很好地改善了抑郁情绪、强迫症状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体育俱乐部教学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体育俱乐部教学分为常规部分、能力培养部分、游戏部分、技术教学部分、素质练习部分、理论小知识部分和放松部分。体育俱乐部的这些教学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予了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激发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让大学生实现了由兴趣上升为习惯的这个过程,缓解和释放了紧张情绪,并在获得高峰体验的同时,也克服了敌对、焦虑等心理障碍。另外,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源于共同的爱好、兴趣,通过在课堂上的合作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圈,这对大学生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体育教学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和巩固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观看示范,然后反复练习。方法上缺乏灵活性,比较单一教条,过分重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以正确控制、稳定或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和协同性。
  5.结语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课成绩与体育达标率及心理健康水平明优于对照班,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2]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2,23,(2).
  [3]刘夫力.高校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
  [4]刘志敏.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4):69-72.
  [5]韩健.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124-1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俱乐部 心理特征 影响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