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内涵】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

  摘 要: 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作家。他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迅捷、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极具深刻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杜甫 现实主义 诗歌 儒学 仁爱
  
  唐朝的强盛是多方面的,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当时世界的领跑者。文化方面,既有李白、杜甫放荡不羁的诗篇,又有韩愈、柳宗元意味深长的散文,读毕之后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其中,最令人敬仰,最值得怀念的是诗人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因晚年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而他个人的悲剧又是和时代的悲剧、人民的苦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个人的苦难越深,经历越丰富,对时代、人民的生活体验就越深切。非同寻常的生活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修为,才使得杜甫能够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成为了一代“诗史”。
  一、儒学
  我们如果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可以看出上述是大体不错的。孔子讲到“礼”“乐”时就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是在于感情的真挚。他谈到“仁”时也不热衷于外在的规范,而强调感情的到位,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飘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最直接了当的回答就是:“爱人。”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就是“爱”,就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可以说它是孔子哲学的核心。从儒家创始人对其所倡导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阐释,可见把他们的哲学看作感情的哲学是离事实不远的。
  二、杜甫与儒学
  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文学观点直到现在仍有广泛的影响,《论语》也是文学意味颇浓的儒家经典。儒学特别接近古典诗歌,诗是孔门的六门功课之一,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古代诗歌抒情性与儒家观念的感情色彩极易融合,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儒家思想、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而且因为他内心之中常存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并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而且在这方面比孔、孟有很大的发展。
  三、仁爱
  1.与“妻子”之仁爱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
  杜诗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其作品中涉及妻子的篇章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
  2.与朋友之仁爱
  杜甫描写友情的诗章尤为动人。朋友是儒家伦理中所关注的“五伦”之一,与其他“四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比较起来,“朋友”一“伦”更富于“平等”的特征,因为“朋友”不像前“四伦”几乎是不可选择的。杜甫的交游是很广泛的,开元、天宝时期有成就的文人才士大多与他有往来,这在杜诗中都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李白。正如闻一多所说:“李杜的交往,仿佛天上的日月走到了一起,世间要看作祥瑞,顶礼膜拜的。”从杜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情谊,它与古代“管鲍之交”的传说相比也毫不逊色。
  3.与世人之仁爱
  对有接触又达不到朋友程度的人们如何对待?杜甫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例如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就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在山峦高处的伐竹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石龛》)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百年之后的读者。杜甫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都能和睦相处。
  4.仁爱到忠爱
  杜甫的“仁爱”思想除了上述几方面的体现外,还夹杂着浓郁的忠爱思想,这与儒家学说是密不可分的。孔、孟分别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即尊奉天子,抵御外族入侵,以“仁政”统一中国。后来儒家这些因素逐渐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意识,并成为古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这是杜甫的功劳。流传至今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后,从这时开始,杜甫在大多数作品中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可以发现,无论何种环境,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杜甫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并成为后世进步士人的榜样。
  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集如此大成者的诗人,惟有杜甫。
  
  参考文献:
  [1]蔡锦芳.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聂石憔,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
  [4]张清华.唐宋散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推荐访问:诗风 杜甫 现实主义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