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浓郁什么意思【品析醇香之文,教出浓郁之味】

  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初看这段文字时没太懂,反复读过几遍又感到茫然了:心目中的那些经典好课对文意的深度挖掘,教者提炼主题时所站的高度常常令我神往,但“写的什么”却又并不是“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至此,初识“语文味”。
  后来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见到一帖子《崔峦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遂细细研读之。报告的主题是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报告主要探讨的便是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怎么上。我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在茫茫大海中突然见到了航标灯一样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它。至此,“语文味”三个字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提出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语文味”,是教育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等共同研究的范畴。现在,我又对“语文味”有了新的认识,让课堂不时飘出阵阵的“语文味”。
  一、准确定位教材,真切感受语文味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握教材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教出语文味。比如诗歌类的文章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品析其中的文字美、音律美、意境美;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适合人文的宣扬和情感的体验;说明类的文章就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总之,不同文体应有不同的定位,教出不同的语文味。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让学生更直接、更快地走进文本,读有要求,读有层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读书的引导,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画面、情感、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有朗读,还有默读、浏览、略读。教师都很注重体现不同年段的阅读目标,高年级的教师在浏览、略读方法的提示、速度的要求上体现了语文教学扎实的目标定位。在语文课堂上,读书营造了情境、再现了画面、丰富了形象、激发了情感、充实了自我感受、深化了文本理解。
  二、深入品析文本,让语文味弥漫课堂
  品析文本,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此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品析文本呢?
  首先要整体入手,与文本共舞。品析文本,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做到品悟深刻,解析透彻,教师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细品深悟,从而真正走进语文中。教师都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关键词句深入体会。教师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有的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有的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有的找相近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强调学生发言中运用所学词语并注意倾听孩子语言的准确与否。
  印象最深的是《灰椋鸟》一课中郭学萍老师引导学生品味“排空而至”一词。“排空而至”是第四自然段的一个重点词,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郭老师抓住这个关键词,先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排空而至”,通过丰富的想象体验来理解词语;然后又聚焦“排”字,想一想“排”和哪个词里的意思相似?举出“两山排闼送青来”、“浊浪排空”、“排山倒海”进行联系比较;最后再来说说“排空而至”的意思。
  再如《螳螂捕蝉》一课,进行“不堪设想”的理解,授课老师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发生怎样的情况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谈论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有的看到“烈火熊熊”,有的看到“家破人亡”,有的看到了“血流成河”……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不仅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进行了语言的想象与积累,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要指导学生要从具体语言入手,触摸文字的温度。语文课堂应立足文本,紧扣重点词句,细细咀嚼回味,会有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
  三、适度拓展教材,让语文味弥久持香
  只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不少教师上完课总要给学生介绍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有幸听薛老师上《卧薪尝胆》,他更是“棋高一着”,利用一副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激发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兴趣,非常有韵味,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去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在搜索过程中,他们会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可拓展的“质地”,适时、适度地进行语言理解、开阔思维、提升认识等方面的拓展,便能让课堂的语文味散发得更远、更浓。拓展的方法很多,有课前拓展策略、有课中利用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无师自通”策略;还有的是课后延伸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研析、解读,并将这种解读深入到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下散发出的语文味才能弥香持久。

推荐访问:醇香 浓郁 之文